黨興亞
摘 要: 微課具有目標明確、針對性強、主題突出、教學時間短等特色。利用微課開展信息技術教學,能有效降低學習難度,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自主開展探究學習。教師應充分利用微課教學的優勢,制作與學生學習需求相符的微課,合理進行信息技術教學設計,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使學生成長為社會需要的人才。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程;微課;教學模式;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23.58;G434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01-0094-02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學生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術已成為教育發展的基本要求。經過十多年的教學改革與實踐,信息技術教學得到了廣泛開展,學生的信息技術能力也得到了普遍提高。因此,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目標變為培養學生運用信息技術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為新時代的信息技術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利用微課開展信息技術教學,能夠豐富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形象、直觀的微課視頻的帶動下,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本文對基于微課的信息技術課程設計進行探析。
一、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問題
1.忽略學生的個體差異
學生由于掌握信息技術知識的程度不同,學習能力也不同,因此在信息技術學習上存在一定的差異。教師采用單一的教學方法施教,沒有照顧到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容易使部分學生認為教學內容太簡單,部分學生卻跟不上教學進度。
2.有限的教學時間與課程容量之間存在矛盾
隨著信息技術在各個行業和領域的逐漸普及,學校在小學高年級就開始為學生安排信息技術課程。但從課程設置和課堂教學時間的安排上可以看出,有限的教學時間造成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內容較片面,教師與學生互動的時間也非常有限,導致學生信息技術能力不能得到有效提高。
3.教學評價方式單一
教學評價方法能夠反映學生的綜合能力,但當前的信息技術教學評價多以考試為主,學生對各個知識模塊的掌握程度不能完全反映在評價中。這種單一的教學評價方式難以使學生全面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也很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4.教學資源與學生的學習需求不相適應
當前的信息技術發展迅速,但教材中教學內容的更新速度跟不上當前的信息技術發展速度,導致教學資源不能滿足學生對最新信息技術知識的學習需求,使得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學習效果不好。
二、“微課”的概念及優勢
微課是指運用信息技術,按照認知規律呈現碎片化學習內容、過程及擴展素材的結構化數字資源。從教學資源的角度來看,微課是信息化進程中的一種學習資源的創新應用,是一種新的教學資源,也是一種可以重復再現的教學資源。微課的教學目標明確、內容簡短,可以在短時間內對一個問題進行集中講解,能幫助學生自主學習和復習學習資源。微課選取的教學內容一般要求主題突出、指向明確、相對完整,能夠營造真實的“微教學資源環境”,使微課資源具有視頻教學案例的特征。學生在這種真實的、具體的、典型案例化的教學情境中更容易實現高階思維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的提高。另外,微課研發的目的是將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手段緊密地聯系起來,這決定了研發內容一定是教師熟悉的、感興趣的、有能力解決的問題。因此,教師可以較快地提高自己的微課制作能力和微課應用能力。當前的微課主要將微視頻作為主要教學資源,用于學生彈性自主學習,可以用在正式或非正式的學習過程中。但微課的利用方式絕不止于視頻,還可以在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設備的輔助下,通過網絡呈現微課,讓學生在網絡上進行學習互動。
三、基于微課的信息技術課程設計
微課承擔著知識導入、課程講解、操作演示、課后鞏固復習等任務,可以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提升教師的網絡教學能力,提高信息技術教學的質量,實現有效學習。因此,教師要將微課教學設計細分為學習目標、教學設計、問題設計、活動設計、綜合評價等,從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推動課堂教學的快速發展。
1.微課設計與開發(教師研發活動)
教師首先要進行課程現狀分析、教學內容分析、學習目標分析,確定整體的教學任務和目標,再搭建微課程的內容設計框架,對課程內容進行分割,找出適合形成微課程的章節,然后進行教學內容的填充。在將微課程資源應用于實際教學后,教師應根據學生的使用評價調整微課,使其能夠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
2.課堂學習前(獨立學習活動)
教師應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分析,提供可靠的學習資源,并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給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不同的學習目標。通過在線網絡學習平臺,學生可以查看教師上傳的預習材料,并根據學習任務和自身的實際情況有選擇性地學習。教師還可以設計一些思考問題,讓學生在課前預習時回答,從而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欲望。教師可通過學生的答案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在課堂教學中有針對性地進行講解,提高教學效率。而部分學生不具備信息技術操作技能,也沒有數字化學習經驗,但對手機的簡單使用很熟練。因此教師可充分利用手機,通過網絡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指導,或讓學生展開學習交流,完成上課前的自主感性學習活動。
3.課堂學習(師生交流和探索活動)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平臺。教師應以學生的課前感性認識為基礎,做好課堂教學設計,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在課堂教學開始時,學生的注意力還沒有完全集中,教師可通過充滿趣味的微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接下來的課堂學習奠定基礎。針對課堂教學重難點內容,教師可以制作微課視頻,為學生提供不同風格、不同水平的學習范例。教師還可根據微課內容設計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問題的設計應與課程知識點緊密相關,滿足大多數學生的學習需求,使學生保持長時間的學習熱情,還要與現實生活相結合,保證實用性、可操作性和全面性。在課堂上,教師應根據學生不同層次的學習需求,積極開展各種互助學習活動,進行學習成果展示和復述活動,以促進學習內容的進一步內化。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學習的指導者和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學生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將不同形式的學習活動與微課相結合,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構建多元化認知體系。因此,教師應不斷探究微課的利用方式,提高信息技術教學效果。
4.課后總結反思(自主復習和鞏固)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重復多次訓練,使學生不斷地將課堂知識內化。而微課可以實現學生的主動學習、交流與思考、反饋學習效果等。教師要鼓勵學生在課后進行學習反思,使學生了解自身學習的不足之處,再利用微課幫助學生鞏固知識,讓學生相互分享學習經驗。教師可將知識重點和典型案例加入到微視頻中,詳細講解知識細節。而學生利用微課進行信息技術知識的復習和鞏固,可以自由選擇學習時間,并針對自身的薄弱環節選擇學習內容,實現信息技術能力的提高。
四、結語
總之,微課教學模式是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有利于將信息技術課程學習從課堂延伸到課外。教師要精心設計與制作微課,有效整合課內外學習資源,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運用微課開展教學活動,創設學習交流平臺,不斷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使學生成長為社會需要的全面發展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張錦花.基于微課的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研究[J].教育觀察,2020(03).
[2]侯銳娟.微課在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9.
[3]孫麗南.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微課的應用與實踐探析[J].中小學電教,2019(11).
[4]梁佩瑜.基于微課管理平臺的小學信息技術微課設計與應用——以廣州市番禺區市橋富都小學為例[J].教育信息技術,2019(04).
[5]朱香.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微課資源設計與應用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9.
[6]顧文龍.微課的概念、特點及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J].甘肅教育,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