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杰
摘 要:“青藍工程”是促進青年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重要實踐,新老教師交互聽評課則是“青藍工程”中的常見舉措。文章結合教學實際,從年長教師聽課關注的“科學、形象、層次”三維度和青年教師聽課力爭做到的“多準備、細觀察、勤反思”三步驟等方面,探討如何提高中學語文“青藍工程”交互聽評課的有效性,以促進“青藍工程”落到實處。
關鍵詞:中學語文;青藍工程;交互式聽評課;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01-0046-02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高素質青年教師團隊是提高學校教學質量的有力保障。 “青藍工程”是促進青年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重要實踐,新老教師交互聽評課則是“青藍工程”中的常見舉措。當前,聽評課存在“青年教師聽課缺乏重點”“年長教師顧慮同事關系,評課只講優點”“青年教師在教學方式上出現克隆現象”等問題。本文結合筆者聽課、授課實際和語文教學常規,嘗試探討如何提高中學語文“青藍工程”交互聽評課的有效性。
一、年長教師聽課三維度:“科學、形象、層次”
青年教師需留意年長教師聽課時關注的維度,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對自己的授課內容進行完善。筆者通過與X老師溝通以及評課實際發現,一般年長教師在聽課時,微觀關注課程的科學性,中觀考慮課程的形象性,宏觀則側重于課程的層次性。
1.微觀關注科學性
課堂內容的科學性,是教師授課優與劣的底線。筆者獨自備課之后試授《江南逢李龜年》,在總結回顧環節,通過對比告訴學生唐王朝昔盛今衰的分水嶺是安史之亂,并引導學生“珍愛和平,不輕言戰爭”,還結合時事熱點呼吁學生“理性愛國,不做憤青”。X老師在評課時指出,“理性愛國,不做憤青”是筆者即興授課中的過度解讀,與詩人所要表達的“盛世不再,國運衰微的無限感慨”主旨有較大出入。可見,教師要對授課細節詳加揣摩,保證知識的正確性,重視其科學性,這亦與學生需要經歷選拔性考試相關。因此,對授課內容尚把脈不準的青年教師而言,需落實充分備課,集體備課。
2.中觀關注形象性
課堂授課語言的形象性,關系到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吸收程度。筆者結合《江南逢李龜年》講解開元盛世、安史之亂對杜甫詩歌的影響時,繪制了杜甫生平與兩大重點事件節點的簡圖,引導學生通過圖片了解杜甫一生歷經整個開元盛世和安史之亂,其很多詩歌是安史之亂后的作品。這樣,便于學生更容易理解杜詩為何被稱為“詩史”,為學習杜甫其他詩歌打好基礎。但是筆者在講解以樂景寫哀情,“反襯”離亂世事和沉淪身世時,對“反襯”與“對比”兩個術語的異同,僅口頭敘述了概念,導致學生“一頭霧水”。評課時,X老師專門指出:講解該處要點時,可適當應用圖示等化繁為簡,變抽象為具體。經此點撥,筆者頓覺豁然開朗。
3.宏觀關注層次性
課堂結構的層次性,直接影響到學生對授課重難點的把握。X教師在聽完筆者講授的《江南逢李龜年》后指出,課程按照“會誦讀”“明詩意”“知人物”“補背景”“賞意象”“品詩句”“析手法”等環節推進,條理是清晰的,但是從宏觀上講,在“知人物”環節授課過細,用時過多,導致課程整體重點不突出,缺乏層次感。筆者備課時,因擔心詩文較短,一節課剩余時間過多,特地借鑒了蒙曼老師的講解形式,穿插了岐王、崔九、杜甫、李龜年等人的奇聞逸事。結果學生注意力提高了,但筆者通過學生作業反饋發現,關于詩文主旨、詩歌的藝術特色等基礎或重點內容,學生掌握程度不佳。X老師建議,新教師不用為了上滿一節課而填充細枝末節的內容,可以將剩余時間留給學生記誦。也不用為“討好”學生,將課堂趣味性置于“層次性”之上,在重點板塊應投入更多時間,讓學生有意識地學會關注并投入重難點的學習。
二、青年教師聽課三步驟:“多準備、細觀察、勤反思”
青年教師要想有效聽課,就需要盡量做到聽課前多準備,聽課中細觀察,聽課后勤反思。
1.聽課前:備學生、備教材、備材料
為了避免聽課的盲目性,青年教師在聽課前需盡量做到“三備”,即備學生、備教材、備材料。備學生,即進入一個新的班級時,通過與老教師或班主任進行溝通,了解班級學生人數、班委會成員構成情況、男女比例、班級“意見領袖”、班級有無殘障學生,以及學生現有水平、班級在同年級中的狀況等。備教材,即對即將聽課的課程,要提前結合教材進行備課,寫出自己預設的授課思路、教學重難點、不同課型的側重點等。對于課后習題和課堂拓展延伸環節,需做適當準備,以便授課教師或學生臨場提問。備材料,即課前需自備教材、聽課筆記本、不同顏色的記錄筆,征得授課教師允許后可帶錄音筆。要早一點來到教室,這既是出于尊重,也是借此觀察授課教師怎樣逐步進入上課狀態。
2.聽課中:觀教師、觀學生、觀課程
聽課不只是聽,還需要“觀”。青年教師在聽課過程中要盡量做到“三觀”,即觀教師、觀學生、觀課程。觀教師,即觀察教師的著裝、語速、語調、手勢、站位、步態、眼神等。筆者就曾因忽視站位,將學生需要記的筆記全部擋在身后。還需觀察年長教師如何應對課堂突發情況,如學生開小差擾亂課堂,或臨到下課還有少量內容未講完時的處理方式。觀學生,即觀察學生課上活躍程度、聽課表情、回答問題次數、個人興趣等,并與其課下活動狀況對比。若學生課上無精打采,課下卻生龍活虎,就應該適當反思個中緣由。觀課程,即觀察年長教師的教學環節、問題設置、教學語言、任務落實等。觀教學環節,即在聽課中準確記錄教學環節的起承轉合、板書,以及教師針對課程設置的特殊環節等,以供參考。觀問題設置,即觀察老教師為完成教學目標設置了哪些重點問題,學生回答出現偏差時老教師又是如何進行引導的。觀察教學語言,即觀察年長教師授課時的講述性、指令性、過渡性以及評價性語言,并學會揣摩這一系列語言是如何將課堂有機鏈接為整體的。觀任務落實,即觀察老教師是怎樣落實背誦與默寫任務的、課堂作業是怎么收發的、語文小組是怎樣安排的、有哪些制度要求。此外,當對教師設置的授課環節產生疑問時,要及時提問。例如,X教師在講解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時,聽課者發現課文主旨本屬難點,學生卻對答如流,并基本切中要點。課后詢問才知,X教師之前在課后作業中已安排學生提前閱讀《我與地壇》并撰寫讀后感,為上課奠定了基礎。
3.聽課后:思不同、思問題、思借鑒
聽課之后,為使聽課效益最大化,教師需及時思考,主要是思不同、思問題、思借鑒。思不同,即對比課前自己撰寫的教案與老教師授課的聽課記錄,找出不同點,通過思考或請教,剖析老教師的設計理由,看是出于學情考慮,還是其他原因,要達到哪些教學目的等。思問題,即要結合教育學原理、語文學科知識以及課堂情況、學生課后作業反饋,反思和評判教學環節是否存在瑕疵、哪些細節可優化。思借鑒,即如何學習老教師的優點,消除自己教學中的瑕疵。
三、結語
通過交互聽課,青年教師能很快進入角色,實現從“學教書”到“會教書”的初級目標。而在聽課的基礎上展開教學評課與研討,則是實現由“會教書”到“教好書”的重要保障。評課時,聽課者結合語文學科評價標準和尺度,從不同層面、不同視角對課堂教學進行分析和評估,青年教師則從細微處揣摩、區分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以及語文學科內不同模塊在授課方式、授課要點、授課理念等方面的不同,并結合自身實際,有意識地揚棄。如此有效完成交互式聽評課,方能讓“青藍工程”落地,真正促進青年教師團隊良性發展,教學相長,完成學科專業共同體構建。
參考文獻:
[1]肖安慶,李通風.“青藍工程”背后為何依然青黃不接[J].教書育人,2012(09).
[2]吳洪華.“青藍工程”實施中的“偏失”現象研究[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8(11).
[3]謝熊.例說初中語文聽評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科教文匯,2019(01).
[4]魏本亞.走向專業的語文聽評課[J].語文建設,201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