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燕 何心 王丹丹 燕凌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1]提出“中小學生每周體育鍛煉中等負荷三次以上”的要求,《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2]提出通過布置適當的體育家庭作業培養學生的鍛煉習慣以及對社會健康問題的責任感。《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3]也強調“中小學校要合理安排體育家庭作業”。開展體育家庭作業的倡議是對學校體育工作的新要求和新指標,相當于開辟了學校體育工作的第二戰場。學校體育要做到教會、勤練和常賽。其中,體育家庭作業是勤練這一環節的重要途徑。
一、體育家庭作業的布置
對于體育與健康課程來說,學生在校課堂時間有限,學生僅僅依靠體育課上時間并不能真正提高身體素質,達到體育課的教學目標。因此,內容合適、合理的體育家庭作業就成了保障課堂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
(一)體育家庭作業布置的內容
在體育家庭作業的探討研究中,體育家庭作業的內容是關鍵一環。關于體育作業的內容的設計,可以從以下3個角度來理解。
1.從課堂教學需要的角度
體育家庭作業應該發揮鞏固課堂所學的運動技能,或者為后續的學習做好準備的作用,因此可以安排一些相對簡單、沒有危險的技能練習。不同年齡的學生,體育作業應有所區別,具體需要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與運動技能學習的情況,水平一的學生由于運動技能相對不夠穩定,可以選擇拍球,既能夠提高上下肢協調配合能力,也能夠增強體能素質;水平二的學生已能夠掌握基本的運動技能,結合《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可以選擇仰臥起坐,不僅能夠鍛煉青少年軀干支柱力量,更能提升體測成績;水平三學生生長發育進入到了快速發展期,因此在這一階段可以選擇立定跳遠項目,既能夠增強學生的爆發力,也能夠降低由于急停急起所帶來的運動損傷。
2.從適合學生發展的角度
體育家庭作業應該發揮增強體質、調節身心的作用,可以安排一些體能練習內容。體能素質的發展是青少年學生成長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在選擇體能練習方法時也要結合學生的年齡與生理特點。北京某小學在實施體育家庭作業時,水平一學生采用繩梯的練習形式(如開合跳、前前后后移動、滑雪步等)進行鍛煉,也可以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通過“一條直線”代替繩梯器械進行運動;水平二學生采用花樣跳繩的形式進行體能方面的鍛煉,不同方式的跳繩動作能夠達到“小空間,大本領”的作用;水平三的學生采用無器械的體能練習方法(如半蹲起、卷腹等),提高青少年學生的運動強度,同時也增加了運動方法的多樣性,促進學生的鍛煉興趣。
3.從增進親子關系的角度
體育家庭作業應該發揮營造家庭運動氛圍的作用,可以安排一些適合親子練習的內容(羽毛球、體育舞蹈、雙人游戲等),結合學生興趣小組的項目特點安排相應的體育家庭作業內容。針對籃球社團學生,以與家長傳接球和球性練習為主;針對體育舞蹈社團學生,主要采用多種基本舞步、動作組合進行與家長之間的舞蹈配合練習。對于未參加體育社團的學生,教師在布置體育家庭作業時應充分結合學生自身的特長,盡量從課堂所學內容中選取需要家人一起參與的練習內容,讓家長參與到體育作業中,從而實現親子關系的增進。
北京市學校體育聯合會于2020年國慶期間推出“國慶假期練起來體育家庭作業”,連續7天每天推出動感練習。頭部運動、手指運動、腰部運動,身體屈伸、身體轉動,單人運動、雙人運動,在動感的音樂中,中小學生在家中跟隨視頻示范動起來、練起來,父母也加入進來,陪伴孩子一起運動,享受親子時光。“國慶假期練起來體育家庭作業”首日點擊量突破2萬,7天累計6萬余點擊量。
(二)體育家庭作業布置的原則
1.數量適當
體育課的作業不應該成為學生新的負擔,而應和文化課作業相輔相成,起到積極性休息的作用,調節學生的腦力負荷。由于學生神經專注度的時間在1h左右,通過學習與運動交替的方式能夠提高記憶力,因此,可以要求學生做40min文化課作業,然后進行100~120個跳繩練習,再做40min文化課作業,之后再進行30個蹲起練習。
2.難度適中
浙江省某小學對本校體育家庭作業的調查結果顯示,學生最喜歡參與的活動類別排名前五的依次為:戶外體育活動、跳繩、球類、跑步、親子小游戲。這反映出學生更傾向于在戶外開展體育活動,更愿意進行與年齡及身體發展狀況相匹配且易于操作的體育活動。因此,體育家庭作業應根據不同地區、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實際狀況選擇內容,切忌“萬金油”式模板作業。
3.標準寬松
體育家庭作業應根據作業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是否量化指標。如,練習棒球的揮棒動作,教師不一定要求學生一定完成多少次,而是要求家長協助拍攝2組學生認為滿意的揮棒動作,教師通過視頻即可判斷學生的課后練習情況。總之,體育作業的目的是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而不是單純“逼迫”學生被動練習使其產生厭煩心理。
(三)體育家庭作業布置的技巧
體育家庭作業的布置是一門學問,是有技巧和規律可循的。第一,要轉變家長以往對體育家庭作業的認識,讓家長和學生意識到體育家庭作業關系到學生的身體,關系到考試達標。第二,體育教師在學期初要準備充足的中長期的體育作業內容和輔助材料,利用好相關的網絡平臺提供各種練習內容,并讓學生打卡,通過班級、校級、區級比賽、評比等,激發學生練習的積極性。第三,體育作業的布置應靈活化、多樣化評估。教師在布置作業時,不僅要充分結合本學期的課時教學計劃,還要“以生為主,從做出發”,設計高效、有趣的體育作業內容,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有針對性地完成作業。而學生在完成體育作業時,可根據自身興趣和愛好,自主選擇內容和項目進行練習,也可按照體育教師規定的內容進行鍛煉。在作業的評估上,體育作業的批改應堅持多樣化原則,可以借助一些信息技術的手段,如,將學生練習情況拍成小視頻,一方面監督學生的完成情況,另一方面便于教師知悉學生的技能掌握情況,在教學時有針對性地進行糾正和指導。
二、體育家庭作業的驗收
體育家庭作業的驗收是體育家庭作業非常重要的一環,包括平臺提交和現場呈現。如果體育教師重視“收作業”的環節,家長和學生也會更加認真對待,避免出現“假作業”和“虛作業”的情況,這也是對學生誠信教育的考驗。
(一)體育家庭作業的提交平臺
1.利用微信群打卡
通過班級微信群實施體育作業,班主任協助督促完成,家長拍攝學生的練習視頻,在班級微信群中予以反饋,作業反饋包括學生練習的視頻、家長的點評、學生自評。學生從及時完成作業中獲得成就感,培養對運動項目的熱衷。
2.利用APP和小程序打卡
浙江省麗水市體育家庭作業試點學校自2015年實施“1+X”體育課程改革,體育家庭作業率先從二年級開始實施,學生家長人手一本《體質健康成長冊》。2016年學校開發了體育作業APP,家長端接收和反饋體育作業,教師端發布作業、查看學生完成情況。2018年開始,體育家庭作業實行“打卡”方式,家長可選擇利用客戶端或小程序打卡,體育教師根據任課年級布置相應的體育家庭作業,學生根據要求完成作業。
(二)體育家庭作業的評比和檢驗
1.體育家庭作業的評比反饋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體育課程一體化項目組開發的“體育樂動會”小程序,原則上規定學生每天平均完成時長不少于30min。評比階段,按體育作業的完成時長進行評比,在規定時間內超過一定時長的學生分別獲得“運動達人”和“健康達人”的稱號,并頒發相應的電子證書或電子獎章。杭州天成教育集團采用“目標管理式”收作業的方式,如,3周以內,俯臥撐練習要達到15次以上,達到者為及格,超額完成5次以上的為良好,超額10次以上的為優秀。
2.體育家庭作業的現場檢驗
全員運動會是體育家庭作業較好的呈現形式。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發布會上提倡“學、練、賽”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加大比賽在課堂教學的比重,用比賽檢驗學生的學習和練習效果。體育家庭作業也應注重“賽”的應用,以促進學生積極完成體育家庭作業的達成效果。在學校召開全員運動會時,學生人人皆努力,人人皆精彩,而這些都是經過努力和長期訓練才能取得的。學校必須將體育課、體育家庭作業和全員運動會項目練習結合起來,在體育課上和家庭體育作業中布置全員運動會項目內容的練習,在獲取運動技能和運動能力提升的同時達到鍛煉身體、提高身體素質的目的。
三、結語
體育家庭作業需要家長的監督與評價、班主任的引導、體育教師的布置與檢查反饋等,只有家校聯合、相互合作、共同督促,學生的體育家庭作業才能有效切實地得以貫徹落實。班主任、家長、體育教師是體育家庭作業真正實施與落地的三大支柱。在一項對體育家庭作業的調查中顯示,82.24%的學生流露出想與家長、同伴共同活動的迫切愿望,而有64.52%的家長則表示“經常參與孩子的體育家庭作業”。
隨著教育觀念的不斷更新,絕大多數家長都已經意識到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才是健康、可持續的教育觀,而體育作為綜合素養中最為基礎最為重要的學科之一,已經越來越得到家長的重視和認可。家長們愿意與孩子一起開展各類活動,或者說愿意陪同孩子開展體育鍛煉,而這一點除了讓學生在體育鍛煉中獲得分享和協作的正面體驗之外,更能對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的養成產生非常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6-10/25/content_5124174.htm,2016-10-25.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3]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6-05/06/content_5070968.htm,2016-05-06.
[本文系中國教育學會教育科研“體育與衛生”專項課題一般課題“北京市“一校一品”體育教學改革特色校實踐模式研究”,課題號:19TY0131010ZB。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中小學卓越體育教師關鍵特質與職后培養路徑研究”研究成果(20YJC88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