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振彪
最喜歡當代學者余秋雨先生對為何讀書給出的理由:擺脫平庸。通過大量廣泛的閱讀(讀),筆者將從中汲取“思想活水”和迸發(fā)的再思考(思)與教學實踐(行)、提煉升華(寫)有機結合。這不僅能有效促進體育教師的專業(yè)水平、綜合學識和素養(yǎng)的提升,而且還能為體育教師帶來教育幸福。
一、站上講臺:始于讀書
剛參加工作時,筆者對教育充滿憧憬,但僅憑一腔熱情自信地“站上講臺”,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對于一名剛“站上講臺”不久的新教師而言,對課堂的把控能力不足,這時需要找到一個“萬能”的辦法,克服自己內心的不安。鑒于自身理論水平的短缺和對課堂把控的困惑,筆者不得不苦讀書籍,以求用理論武裝自己的頭腦,使自身的言行舉止更符合教師的身份。但那時,筆者難以靜下心來完整地看完一本書,常常是不求甚解。但筆者仍然堅持經常讀書,堅信“讀總比不讀好”。
隨著讀書的深入,筆者漸漸發(fā)現(xiàn)自己在與同行的交流中更有見地而得到大家的肯定,這正是讀書帶來的改變,這讓筆者感受到了讀書的“小幸福”。
二、站穩(wěn)講臺:思于讀書
“學而不思則罔”,讀而思是教師從“站上講臺”走向“站穩(wěn)講臺”的關鍵一步。從書架上取下《分層教學解密》這本書之前,筆者難以理解“在體育課堂中進行有效分層教學”這一理念,書中“快慢班、重點班做法違背教育公平”這句話給了筆者新的思考,并激發(fā)了筆者的追問:“體育課堂中由教師包辦的分層教學妥當嗎?這是否同樣違背了教育的公平?以人為本、關注差異的課程標準理念如何體現(xiàn)?”帶著這一系列思考,筆者參與了觀摩課活動。在一節(jié)研討課的分層教學環(huán)節(jié)上,筆者發(fā)現(xiàn)當學生紛紛被教師貼上了“好、中、差”的標簽后,一些原來主動學習的學生卻一下子變得“消極怠工”,像是喪失了該有的學習積極性。筆者認為,這位教師沒有“站穩(wěn)講臺”的原因,是沒有基于學生意愿和學生學練情況就進行了分層教學,而分層教學的核心應是“因材施教”。就這樣,在讀書中不斷學習,在讀書中不斷引發(fā)思考,使筆者的教育教學內容更富內涵,教學方法更加多變,組織形式更加豐富。筆者將這一系列的點滴改變應用于課堂,不僅有效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而且讓筆者逐漸站穩(wěn)了屬于自己的講臺,初嘗渴望已久的“為人師”的幸福。
三、站好講臺:行于讀書
讀而行,是一名體育教師從“站穩(wěn)講臺”走向“站好講臺”的重要一步。當體育教師堅持讀書時,也會受到一些啟迪,更會萌發(fā)一點躍躍欲試的沖動。如果此時將自己的想法落實于行動中,即在體育課堂中驗證想法或觀點的正確性與可行性,將會受益良多,充滿成就感。
《教育,三十七度二》一書主要告訴讀者對待教育的態(tài)度不要發(fā)燒,不要心血來潮,不要忽冷忽熱地讓學生難以承受。教育應該像白開水一樣,是一個靈魂對另一個靈魂的態(tài)度。這引起了筆者的思考:“體育教師對學生的溫度應該是什么?”“體育課堂的溫度應該是多少?”于是,筆者帶著問題,先后認真閱讀了《教育的溫度》《做有溫度的教師》《教育的本質》等書籍,并總結出了自己心目中的體育課堂溫度——“崇真、向善、至美”。那又該怎樣踐行“崇真、向善、至美”的體育課堂溫度呢?筆者在自己的課堂教學中進行了實踐,并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了學生。結果發(fā)現(xiàn),原來做一個有溫度的體育教師,其實就是做一個“真、善、美”的自己,而后成就每一名學生的“真、善、美”。讀書讓筆者有了基于自己思考踐行的好習慣,并且小有收獲,幸福感也隨之而來。通過“讀、思、行”的多年堅持,筆者終于實現(xiàn)了“站好講臺”的目標,但離“站高講臺”還相差甚遠。
四、站高講臺:寫于讀書
寫作是在讀、思、行基礎上的進一步升華。記得筆者剛參加工作時寫過一篇論文。動筆前,筆者走遍了當地的新華書店,翻遍了每一個書架。因為筆者心中沒有“墨水”,都難以寫出一句話,最后東拼西湊地完成了一篇所謂的論文。為什么如此困難?只因為這篇文章的選題并不是來源于教學實踐。脫離了教學實踐是難以寫出有理有據的高質量的論文的。基于這樣的認識,筆者通過“閱讀+思考+行動”的努力,撰寫了《做一個有溫度的體育教師》一文,并發(fā)表在《中國學校體育》雜志2018年第1期上。至今每每讀來,都有言之不盡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因為它是在基于廣泛閱讀之上的思考和行動的提煉升華,它源于筆者自身不斷“讀書、思考和行動”的點滴感悟,源于反復修改文章之后的滿足和愉悅。
在這“讀、思、行、寫”的循環(huán)往復中,相信大多數體育教師會和筆者一樣體驗到幸福感。因為在這一過程中體育教師才會不斷成長和進步。“讀書是為了告別平庸”,余秋雨先生的這句話含義深刻,令人回味。“站上講臺”“站穩(wěn)講臺”進而“站好講臺”直至“站高講臺”,在追求永無止境的卓越中實現(xiàn)體育教師的教育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