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謙謙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漢字作為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文字符號實現其表意功能。在由識字與寫字教學、閱讀教學、口語交際教學、寫話教學組成的語文教學中,識字與寫字教學貫穿始終,特別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識字和寫字教學更是重中之重,是學生學好其他學科的基礎和前提。如何有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漢字,激發識字與寫字的興趣,有效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質與量,一線教師掌握字理識字常用的方法尤為重要。
在識字與寫字方面,按照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單一到綜合的順序,在遵循“識字與寫字分流、多識字少寫字”的原則下,小學語文統編教材有目的有意識的在低年級第一學段編排了六個識字單元。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那么,接下來,我們結合統編教材第一學段的識字單元,進行字理識字常用方法的探究分析。
一、圖文對照法,識記象形字
“字之初,畫為本”。象形文字是迄今為止最古老的字體之一,由圖畫形狀演變而來。教師在講授時,可以運用圖文對照法,借助圖畫文字的演變來識記象形字。
以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日月水火》這篇課文為例,文中利用圖畫與文字結合的方式把“日、月、水、火、山、石、田、禾”日常生活中常用的8個象形字呈現出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課文已有的插圖。首先,引導學生觀察圖片,將課文中太陽圖片和“日”字進行對比。接著,出示“日”字不同時期的演變過程,從甲骨文到金文、小篆直至今天普遍使用的楷書,都是外邊一個圓圈像太陽,里邊有一道光即太陽光。“日”字演變,簡潔明了,學生能夠快速的理解漢字的意思進而識記生字。從而,揭示了象形文字觀物取象、用象表意的特點。最后,結合課后題,運用圖文對照法看圖猜字,溫故而知新。
二、借形記聲法,串聯形聲字
在統編教材第一學段的六個識字單元中,出現最多的是形聲字。形聲字是由一個表示意義的形旁(意符)和一個表示聲音的聲旁(聲符)組合而成的。教師在講授時,可以根據形聲字的構字規律,分析漢字的間架結構從而達到利用字形來識記發音的目的,同時巧妙的結合字族文來串聯形聲字。
以一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動物兒歌》這篇課文中帶有蟲字旁的生字為例講解形聲字。首先,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通過給漢字“蟲”找朋友加偏旁自主探究“蜻蜓”“蝴蝶”“蚯蚓”等形聲字。接著,出示動畫引導學生觀察,“蜻”可以分為“蟲”和“青”,并且蜻蜓的“蜻”和“青草”的“青”讀音相同。“蝴”可以分為“蟲”和“胡”,并且蝴蝶的“蝴”和二胡的“胡”讀音相同。以此類推,在觀察中發現蟲是形旁,青是聲旁,組合在一起就是形聲字。最后,由蟲這一個字串聯出蟲字旁這一類字。通過“連字組詞、綴詞成句”的字詞句訓練引出《動物兒歌》這篇課文。
學生在自主探究中,明白形聲字形旁表義、聲旁表音的構字特點。教師利用字族文做到由一到多,由個到類,在舉一反三中,加深學生學習形聲字的構字規律。
三、拆解組合法,探究會意字
會意即字的整體意義由部分意義組合而成。這樣的生字適合利用已經學過的漢字進行拆解組合,析形索義來識記。
根據會意字的構字規律在一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編排了《日月明》一課。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先說單個字詞是什么,然后再猜測組合在一起可能是什么。課堂教授時,先引導學生自主朗讀“日月明,田力男,小大尖,小土塵……”這篇文章。在反復誦讀這些簡短卻朗朗上口的短句中逐步引導使其自主領悟會意字“合多字之義,即成一字之義,使人觀之而自悟”的構字特征。
四、其他方法
用動作來說明聲音、字形和意義之間的關系。在《小猴子下山》這一課中,“掰、抗、扔、捧、抱”都可以引導學生做動作來識記生字。學生在動手動腦的過程中知曉字的原意及演變的過程,不僅達到識字明義的目的激發學習漢字的興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和觀察力。
綜上所述,一線教師要善于鼓勵學生發現漢字的規律,引導學生依據字理析形索義、因義記形,在感受漢字美得基礎上,通過形式多樣的識字方法,引導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中感受學習漢字的樂趣。真正的讓識字教學由教師引導下的字理識字變成學生自主的快樂識字,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