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麗虹 廖水仙 何莎莎
廣東省英德市人民醫院新生兒科,廣東英德 513000
早產兒吸吮吞咽功能發育尚不完全,胃腸道平滑肌發育不成熟,易發生喂養不耐受。早產兒喂養不耐受表現為喂養過程中出現奶量不能完成,喂奶后出現腹脹、嘔吐、胃潴留、心動過緩、呼吸暫停等現象[1-2]。早產兒喂養不耐受影響早產兒的營養物質攝取,不利于其健康生長發育,甚至加重疾病,降低早產兒存活率。非營養性吸吮是一種輔助喂養方式,通過無孔小橡皮安慰奶嘴,以促進早產兒腸內營養消化吸收和吮吸協調發育[3]。三階梯俯臥位是人為控制早產兒胸、頭、腹部呈不同角度的睡姿。相關研究顯示,三階梯俯臥位能夠保持早產兒腹部和頭部水平位,提高早產兒血氧飽和度,降低呼吸頻率[4]。而廣東省部分地區經濟發展較為欠缺,尚無非營養性吸吮、三階梯俯臥位兩種方法聯合研究案例。鑒于此,本研究擬探討應用非營養性吸吮聯合三階梯俯臥位干預對早產兒喂養不耐受的療效,以期為臨床治療提供科學的依據,現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英德市人民醫院2018年2月~2020年6月收治的60例喂養不耐受早產兒,其中2018年2月~2019年8月未實施非營養性吸吮聯合三階梯俯臥位期間收治的30例患兒為對照組,2019年9月~2020年6月實施非營養性吸吮聯合三階梯俯臥位干預期間收治的30例患兒為研究組,每組各30例。納入標準:①經臨床診斷生命體征穩定;②出生時Apgar 評分8~10分;③無任何疾病;④胎齡28~36周,無需禁食;⑤患兒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呼吸窘迫綜合征、消化道急性出血、腦室內出血患兒;②先天性心臟病、先天性遺傳代謝疾病患兒;③需要機械通氣的患兒。對照組中,男16例,女14例;胎齡28~36周,平均(31.43±1.02)周;出生體重1.0~2.5 kg,平均(1.68±0.24)kg;出生時Apgar 評分8~10分,平均(8.63±0.21)分。研究組中,男17例,女13例;胎齡28~36周,平均(31.51±1.11)周;出生體重1.0~2.5 kg,平均(1.72±0.27)kg;出生時Apgar 評分8~10分,平均(8.58±0.20)分。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實施母乳鼻飼喂養及常規護理,入院后給予患兒綜合治療,然后插入胃管,先注入10%葡萄糖2~3 mL,4 h后取母乳2~3 mL 向胃內注入,下次喂養前先抽取胃內容物,若存在殘留奶,應減量喂養。若一直存在殘留奶,應改用鼻空腸導管,每次奶量增加1~2 mL,直至每日總量達80~100 mL/kg,拔除鼻飼管經口喂養。同時給予早產兒常規護理:喂養后采取仰臥位,頭偏向一側,并于每2 h 左右微微交替改變體位。做好保暖措施,預防感染,并在早產兒清醒狀態下,在暖箱內進行5 min 撫觸,撫觸結束后給予10 min 口腔按摩訓練。實施時限為10 d。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非營養性吸吮聯合三階梯俯臥位。非營養性吸吮:在早產兒安靜狀態下,于喂養間歇期讓早產兒吮吸經過嚴格消毒的無孔橡皮奶嘴,8~10 min/次,8~10次/d,直至出院。三階梯俯臥位:制作三階梯俯臥位棉墊,棉墊由多塊1.2 m×0.6 m 純棉且柔軟毛巾折疊而成,三階梯最高一層高度與頭部抬高15°高度相同。喂養完畢后,將患兒置于棉墊上,頭部、胸部、下肢依次置于棉墊最高階梯、第二階梯、第三階梯,膝部向胸部彎曲。
比較兩組喂養不耐受癥狀,觀察記錄患兒24 h內嘔吐、腹脹、呼吸暫停、胃潴留情況,比較兩組喂養指標及住院時間、生長發育指標。①不耐受癥狀:腹脹指24 h 腹圍增加>1.5 cm 伴腸型;呼吸暫停是指早產兒呼吸停止超過20 s;胃潴留是指胃內容物大于前次喂養量1/3。②喂養指標:開奶時間、達到經口全胃腸喂養條件的時間。③生長發育指標:采用電子體重秤和軟尺記錄患兒出生時、出生第14天體重和頭圍。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嘔吐、腹脹、呼吸暫停、胃潴留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喂養不耐受癥狀的比較[n(%)]
研究組的開奶時間、達到經口全胃腸喂養條件的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喂養指標和住院時間的比較(d,)

表2 兩組喂養指標和住院時間的比較(d,)
組別 開奶時間 達到經口全胃腸喂養條件的時間 住院時間對照組(n=30)研究組(n=30)t值P值15.34±1.65 11.73±1.48 8.921 0.000 15.43±5.23 12.06±4.72 2.620 0.011 23.28±1.40 18.43±2.02 10.809 0.000
兩組出生時體重、頭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出生第14天體重、頭圍指數高于出生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出生第14天體重、頭圍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生長發育指標的比較()

表3 兩組生長發育指標的比較()
組別 體重(kg) 頭圍(cm)對照組(n=30)出生時出生第14天t值P值研究組(n=30)出生時出生第14天t值P值1.48±0.18 1.64±0.21 3.169 0.002 29.35±3.30 29.45±3.33 0.117 0.907 t 出生時組間比較值P 出生時組間比較值t 出生第14天組間比較值P 出生第14天組間比較值1.52±0.20 1.75±0.20 4.454 0.000 0.814 0.419 2.078 0.042 29.43±3.58 30.89±2.07 1.934 0.058 0.090 0.929 2.012 0.049
早產兒吸吮、吞咽功能弱,胃腸蠕動功能不全導致吸收能力差,導致開奶后易出現胃潴留、嘔吐、腹脹等喂養不耐受表現,加上早產兒生長發育不成熟,食管防止反流的屏障功能失調,導致胃、食管反流,以造成喂養不耐受[5-7]。而早產兒出生后需大量營養以保持宮內生長速度,喂養不耐受者則影響其營養吸收,導致其生長發育緩慢,延長其住院時間,不利于其預后。目前,臨床多采用微量喂養的方式以改善喂養不耐受情況,雖有一定效果,但并不能緩解早產兒所有癥狀,效果欠佳。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嘔吐、腹脹、呼吸暫停、胃潴留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開奶時間、達到經口全胃腸喂養條件的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出生時兩組體重、頭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出生第14天體重、頭圍高于出生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出生第14天,研究組體重、頭圍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非營養性吸吮聯合三階梯俯臥位能改善早產兒喂養不耐受情況,促進胃腸功能成熟,改善患兒喂養狀況,促進其生長發育。非營養性吸吮能夠刺激口腔內的感覺神經纖維,改變胃腸肽的分泌,興奮迷走神經,刺激胃腸道的成熟,增加食管推進速度,加速胃排空,降低食物的反流,減少嘔吐的發生次數[8-10]。同時非營養性吸吮還可增加吞咽頻率,促進反流清除,有助于早產兒從胃管喂養過渡至經口喂養[11-12]。早產兒肋弓較軟,肺動態順應性較高,呼吸過程中無法較好地穩定胸廓,且胃呈水平位,容量較小,幽門括約肌發育不完善,易發生喂養不耐受[13]。臨床多采用仰臥位,但早產兒母乳鼻飼喂養后實施三階梯俯臥位,能夠更好地支撐穩定胸廓,使胸廓和腹部運動的協調性較好,提高呼吸效率,從而降低呼吸暫停發生次數,改善早產兒肺功能。同時采取三階梯俯臥位時,將其腹部和四肢貼在床單位上,如同患兒在宮內體位,使患兒更加舒適,從而有助于改善早產兒喂養不耐受癥狀,促進胃腸道功能恢復,改善患兒營養狀況,促進患兒健康生長發育[14-15]。非營養性吸吮聯合三階梯俯臥位聯合應用于早產兒喂養不耐受中,能最大程度改善早產兒體質,極大地減輕家屬后期的經濟負擔。
綜上所述,早產兒喂養不耐受應用非營養性吸吮聯合三階梯俯臥位效果較佳,能改善患兒喂養不耐受癥狀,促進胃腸道功能成熟,改善喂養狀況,促進其生長發育,利于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