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靜
烏魯木齊市第一人民醫院(烏魯木齊兒童醫院)新生兒外科,新疆烏魯木齊 830002
先天性食管閉鎖臨床表現為食管上下兩端無法正常連接,唾液不能下咽、口吐白沫等,嚴重損害患兒消化系統,甚至導致死亡[1-2]。手術可改善患兒食管內環境,但是由于新生兒發育不完全、耐壓能力差等因素,圍術期亟需進行科學有效的護理干預。常規圍術期護理模式理念陳舊、護理模式單一,不適用于新生兒護理。而發展性照顧護理是一種新型的以患兒為中心的護理模式,具有護理工作流程完善、護理質量較高等優勢[3-4]。但目前醫學界鮮有將其用于新生兒先天性管道閉鎖在圍術期中的相關專項研究。鑒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將其應用于在新生兒先天性食管閉鎖圍術期中的護理效果。現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2月于烏魯木齊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102例先天性食管閉鎖新生兒臨床資料。按照護理方法不同分為觀察組(52例)與對照組(50例)。觀察組中,男25例,女27例;日齡2~18 d,平均日齡(6.48±0.65)d;體重1.6~4.2 kg,平均(2.79±0.48)kg。對照組中,男25例,女25例;日齡2~19 d,平均(6.45±0.59)d;體重1.4~4.1 kg,平均(2.85±0.56)kg。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納入標準:①經食管造影等檢查確診;②Groos分型為Ⅰ~Ⅲ型;③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嚴重心、肝功能障礙患兒;②先天性障礙疾病患兒;③伴免疫功能障礙患兒;④伴血液系統異常患兒。
觀察組給予發展性照顧護理:①成立發展性照顧護理模式小組。成員由1名工作時間較長、經驗豐富的兒科醫師和2名經過專業培訓的護士組成,小組成員集中學習先天性食管閉鎖術后并發癥處理及專項護理知識,并進行實際操作及理論培訓與考核。②制定護理計劃。術前醫護人員共同查房,對患兒病情進行評估、診斷,根據其病癥情況、術后并發癥等進行開會討論,并對其制定相應的護理計劃。③術前護理。術前監測患兒的生命體征,囑咐母親多與患兒進行互動,如眼神交流、輕輕愛撫等,還可通過播放舒緩音樂等措施使患兒充分放松;醫護人員通過掌心涂抹適量嬰兒潤膚油以輕緩溫柔的動作撫揉患兒身體,以溫和親切的聲音與患兒互動,刺激患兒聽力系統發育。④術中護理:術中嚴格把控輸液速度并提前將要使用的輸液預熱,用棉墊包裹患兒無需袒露的部位,將患兒內臟部位用熱鹽水沙墊進行掩蓋,加強患兒保暖,必要時可使用暖風機。⑤術后護理。最大程度上減少外界可能對于患兒產生的刺激,于患兒暖罩四周安裝可遮光設施,將病房內各種儀器聲音調低,保證病房內安靜。護理人員密切關注其生命指標,保持管道通暢及供氧正常;加強患兒呼吸、體位引流、排痰、排液等管道管理,避免管道受擠壓及滑脫,定時對其進行翻身拍背。醫師對患兒情況進行評估,并為其制定相應的飲食計劃,先予以患兒胃管飼奶,補充營養,待身體狀況得到允許后可進行常規喂食。護理人員追蹤相關遵醫囑行為,及時向醫師反饋患兒情況,醫師通過對患者恢復情況具體分析并與護理人員共同制定下一步治療方案。
對照組給予常規圍術期護理,術前對患兒家屬講述疾病相關知識及手術方法,監測其生命體征;術后叮囑患兒家屬加強營養給予并予以靜脈輸液,定期檢查患兒的身體情況等。
比較兩組手術相關指標、術中體溫變化情況、術后恢復情況以及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①手術相關指標包括手術用時、術中出血量、新生兒科重癥監護病房(NICU)停留時間以及住院時間。②術中體溫采用多參數監護儀(深圳市尚榮醫療股份有限公司,型號:DS-7101LT)測定,分別測量術前、術中1、2 h 以及手術結束時患兒體溫。③術后恢復情況包括術后清醒時間、體重增加量以及營養補給天數。④術后并發癥包括吻合口狹窄、術后肺炎、胃食管反流及硬腫癥。
采用SPSS 19.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組間多個時點的單個指標的檢驗采用重復度量方差分析,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兒手術用時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NICU 停留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的比較()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的比較()
組別 手術用時(min)術中出血量(mL)NICU 停留時間(h)住院時間(d)觀察組(n=52)對照組(n=50)t值P值134.18±20.71 136.52±21.47 0.560 0.577 22.86±9.51 39.47±8.34 9.364 0.000 37.06±10.52 63.52±24.19 7.212 0.000 16.02±2.97 19.76±4.23 5.184 0.000
組間、時間點組間與時間點交互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前的體溫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中1、2 h 及手術結束時的體溫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術中體溫變化情況的比較(℃,)
表2 兩組術中體溫變化情況的比較(℃,)
與對照組同期比較,*P<0.05
組別 術前 術中1 h 術中2 h 手術結束觀察組(n=52)對照組(n=50)F 組間,P 組間F 時點,P 時點36.09±0.31 36.13±0.29 35.49±0.37*33.48±0.26 35.43±0.41*33.26±0.32 36.02±0.29*34.18±0.37 F 組間與時點交互,2137.364,<0.001 7.258,<0.001 67.501,<0.001 P 組間與時點交互
觀察組術后清醒時間短于對照組,體重增加量大于對照組,營養補給天數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的比較()
表3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的比較()
組別 術后清醒時間(min)體重增加量(g)營養補給天數(d)觀察組(n=52)對照組(n=50)t值P值34.19±7.43 55.08±9.43 12.453 0.000 19.71±7.53 10.69±4.52 7.299 0.000 12.72±1.63 15.23±1.46 8.181 0.000
觀察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4)。
表4 兩組并發癥總發生率的比較[n(%)]
新生兒先天性食管閉鎖主要采用手術治療,但由于新生兒發育不完全、承受能力較差等因素導致術后易發生吻合口瘺、食道返流等嚴重并發癥,不利于患兒預后[5-6]。而常規護理模式由于護理內容簡單、護理核心不突出等因素已不適用于現代護理。故尋找科學有效的護理模式予以干預顯得至關重要。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兒手術用時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新生兒科重癥監護病房(NICU)停留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前的體溫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中1、2 h 及手術結束時的體溫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清醒時間短于對照組,體重增加量大于對照組,營養補給天數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先天性食管閉鎖新生兒圍術期中采用發展性照顧護理效果良好,可減輕機體創傷,保證體溫穩定,加速患兒康復,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分析原因在于,發展性照顧護理將護理人員由醫護關系中的從屬地位轉變為并列地位,通過良好的醫護合作及積極的護理干預,可有效提高患兒護理效果[7-8]。其中小組成員集中學習專項護理知識,并進行對應考核,可提高護理質量,減少因操作不當造成的不良事件[9-10];囑咐母親與患兒多進行互動交流可穩定患兒情緒;護理人員通過涂抹潤膚油撫揉患兒身體以及采用溫和聲音與患兒積極互動可刺激患兒聽力系統發育;醫護人員共同對患兒病情進行評估并制定治療、護理計劃,可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因單方面考慮不周影響治療效果[11]。術中加強保暖,對患兒裸露部位進行遮蓋可減輕手術給患兒帶來的不適[12-13]。術后盡量減少外界對于患兒產生的刺激,并保證病房內安靜,可確保患兒術后清醒時情緒穩定;通過密切關注其生命指標,保持管道通暢及供氧正常,加強患兒呼吸、體位引流、排痰、排液等管道管理,可避免不良事件發生[14]。李欽[15]研究結果顯示,采用發展性照顧護理先天性食管閉鎖新生兒術后并發癥較少且術后恢復較快,此結論與本研究結果相似,但本研究補充探討新生兒體溫等指標,相較更為全面、新穎。但由于納入樣本量有限且隨訪時間較短等因素導致本研究結果可能略有偏差,未來還需進一步擴大樣本量并延長隨訪時間以獲取更準確、全面結果。
綜上所述,先天性食管閉鎖新生兒圍術期中采用發展性照顧護理效果良好,可減輕機體創傷,保證體溫穩定,加速患兒康復,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