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月
近年來,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腦出血發病率呈上升趨勢,與腦血管病變有著密切聯系。臨床上,腦出血是指腦實質內血管因非外傷發生破裂,引起腦部出血的現象,具有發病急、致殘率高、病死率高和預后差等特點[1]。相關研究[2]發現,腦出血患者經治療后常伴發諸多后遺癥,與神經功能受損有關。基于此,本文將探究微創手術聯合置管吸引對腦出血患者神經功能的影響,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本院2019年3月~2020年3月接收的124例腦出血患者設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2例。觀察組男35例,女27例;年齡60~73歲,平均年齡(66.53±2.42)歲;出血量30~45 ml,平均出血量(37.54±3.41)ml;出血部位:基底節40例,腦葉12例,幕下10例。對照組男33例,女29例;年齡60~74歲,平均年齡(67.12±3.60)歲;出血量30~50 ml,平均出血量(38.15±4.52)ml;出血部位:基底節42例,腦葉11例,幕下9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腦出血診治指南(2019)》中腦出血的相關診斷標準;②首次發生腦出血,且入院前未接受溶栓治療;③治療1個月后患者意識清晰,可配合完成相關評定工作;④臨床資料完整且同意參與研究。排除標準:①伴有嚴重意識障礙、精神疾病、臟器功能缺陷等;②腦腫瘤等因素引發的腦出血;③中途退出調查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采用傳統開顱清除術,即采用全身麻醉,經影像學檢查,在患者出血部位作一馬蹄形切口,作為手術入路,然后骨瓣開顱,將腦溝位置處分開腦回,達到出血位置,再在直視下吸出65%~75%的血腫,盡可能將周圍薄層血腫壁完整保留。若患者伴有活動性出血采用電凝刀止血,無新的出血點后在出血部位放置引流管,與一次性閉式引流裝置連接,最后根據情況存留骨瓣、閉顱。術后接受并發癥預防、營養神經等常規護治措施。
1.3.2 觀察組 采用微創手術聯合置管吸引,即采用局部麻醉,經影像學檢查,將腦出血發生的最大層面處的中心點位置作為穿刺點,并以此為中心,作一約3~5 cm直切口,然后行顱骨鉆孔處理,將硬腦膜以十字形切口切開。注意在顳部入路時避開側裂血管區。切開后通過鉆孔將引流管置入至腦出血部位處,抽吸10~15 ml出血后,對局部頭皮進行縫合,并固定引流管,與一次性閉式引流裝置連接,做持續性引流。如果引流不暢,可加入3~5 ml的尿激酶,將引流管閉合2~3 h后再開放,置管3~5 d。然后根據患者引流復查影像學檢查結果及臨床情況,若血腫完全引流則拔除引流管。術后接受并發癥預防、營養神經等常規護治措施。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對比兩組患者的手術情況,包括手術時間、拔管時血腫清除率和術后7 d水腫體積。其中水腫體積=腦組織周圍水腫最大面積層面的短徑×長徑×層面數×1/2-血腫量。血腫量=血腫高度×血腫最大層面短徑×血腫最大層面長徑×1/2。②采用NIHSS評估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1個月后的神經功能情況,共42分,分數越高說明患者神經功能缺失越嚴重。③采用生活質量評分量表(SF-36)評價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6個月后的生活質量,包括心理健康、認知職能、社會職能、情緒職能、角色職能及生理職能6個維度,共100分,分數越高說明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好。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情況對比 兩組拔管時血腫清除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術后7 d水腫體積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NIHSS評分對比 治療前,兩組NIHSS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個月后,兩組NIHSS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SF-36評分對比 治療前,兩組心理健康、認知職能、社會職能、情緒職能、角色職能及生理職能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6個月后,兩組心理健康、認知職能、社會職能、情緒職能、角色職能及生理職能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手術情況對比()

表1 兩組手術情況對比()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表2 兩組NIHSS評分對比(,分)

表2 兩組NIHSS評分對比(,分)
注:與治療前對比,aP<0.05;與對照組對比,bP<0.05
表3 兩組SF-36評分對比(,分)

表3 兩組SF-36評分對比(,分)
注:與治療前對比,aP<0.05;與對照組對比,bP<0.05
腦出血病死率高,預后差,約50%患者在發病后數日死亡,而患者經積極治療后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認知障礙、語言障礙、運動障礙等后遺癥,對其生活質量有著嚴重影響。相關研究[3]發現,清除顱內血腫是治療腦出血的最佳方法。發生腦出血后血紅蛋白等血液成分的分解物將進入腦組織發生炎性反應,損害出血部位的腦組織。臨床上常采用傳統開顱清除術治療腦出血,操作者可在直視下清除血腫,但手術創傷較大,不利于術后恢復,并且可能損傷患者神經功能[4]。近年來,微創手術聯合置管吸引因創傷小、并發癥少等優點,逐漸受到臨床醫師的青睞。相關研究[5]發現,腦出血患者經微創手術治療后可有效減輕血腫對腦組織的壓迫,降低腦水腫和神經功能受損的發生幾率,從而降低病死率和致殘率。并且,微創手術可有效降低凝血酶瀑布樣反應,延緩血紅蛋白分解和抑制腦水腫始動,抑制顱內壓的上升,改變腦水腫狀態。相關研究[6]發現,微創手術聯合置管吸引治療時對患者的創傷較小,并且結合影像學檢查結果對顱內血腫進行抽吸,可有效減少或避免損傷血腫周圍的神經組織,有利于患者神經功能的恢復,改善術后生活質量。張圣旭等[7]研究結果表明,B組(微創手術聯合置管吸引)NIHSS評分低于A組(開顱血腫清除術),與本文研究結果相符。
綜上所述,腦出血患者經微創手術和置管吸引治療,可有效改善其神經功能,具有良好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