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錦娜 林菲 成麗花 鄭錦 張燕梅
分娩是女性妊娠的一個正常生理過程,但分娩過程中的子宮收縮、會陰縫合引起的疼痛,常常使許多準媽媽覺得無法忍受而選擇剖宮產。多數產婦分娩中會有無痛分娩的要求,而理想的無痛分娩方式是在不影響胎兒和產婦身體健康基礎上,減輕產婦疼痛程度[1,2]。將分娩疼痛控制在可耐受的范圍內,使產婦遠離疼痛的折磨,體驗自然分娩的過程[3],是醫務工作者追尋的目標。會陰側切術是產科常用的操作技術,對會陰體過高、過緊或胎兒過大的產婦,在產程中適度使用會陰側切術,但會陰側切及縫合過程中的疼痛不適同樣使產婦覺得無法忍受。隨著臨床醫學不斷地發展,分娩鎮痛儀逐漸應用于無痛分娩中,其屬于非藥物鎮痛方式,不僅可獲取一定的鎮痛效果,且無創傷性,易于產婦接受[4]。因此,本研究使用椎管內鎮痛連接鎮痛泵,在分娩鎮痛的基礎上延續使用至產后會陰縫合完畢,與傳統采用會陰部神經阻滯麻醉進行對比,取得較好的鎮痛效果,術后會陰局部出現水腫較少,切口愈合好,產婦的滿意度高。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9年1月~2020年3月住院分娩的128例初產婦,根據產婦對分娩鎮痛的要求不同分成觀察組及對照組,各64例。觀察組產婦年齡23~37歲,平均年齡(29.61±4.33)歲;孕周37~41周,平均孕周(39.24±2.05)周;新生兒體重2.50~3.60 kg,平均新生兒體重(3.02±1.25)kg。對照組產婦年齡22~36歲,平均年齡(29.84±4.67)歲;孕周38~41周,平均孕周(39.95±2.17)周;新生兒體重2.45~3.50 kg,平均新生兒體重(3.08±1.40)kg。兩組產婦的年齡、孕周、新生兒體重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要求陰道分娩的產婦;產婦均為初次分娩、足月單胎頭位,骨盆外測量均正常,符合經陰道分娩的條件;無椎管內阻滯麻醉的禁忌證。
1.2.2 排除標準 將需手術助產、妊娠合并高危因素的產婦排除在外。
1.3 方法
1.3.1 觀察組 采用分娩鎮痛泵。根據產程進展,于產婦宮口開大3 cm后,由醫生對產婦進行全面系統的評估,可陰道分娩、沒有椎管內阻滯禁忌證者,由產婦本人自愿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嚴密觀察產程進展、胎心情況,給予心電監護。麻醉醫生在腰2~4椎間隙穿刺,實施椎管內麻醉,穿刺成功后,首劑注入枸櫞酸舒芬太尼5 μg(宜昌人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54171,規格:1 ml∶50 μg)+0.1%羅哌卡因15 mg(宜昌人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103636,規格:10 ml∶100 mg)+生理鹽水至10 ml,觀察產婦情況良好,無藥物不良反應。連接鎮痛泵,將導管牢固地固定于產婦背部。泵內注入藥物0.4 μg/ml枸椽酸舒芬太尼80 μg+0.0625%鹽酸羅哌卡因135 mg+生理鹽水至200 ml,設定鎮痛泵的維持量為15 min注入藥物2 ml,產婦自控量15 min注入藥物6 ml,將鎮痛泵自控按扭交給產婦,指導其在疼痛無法忍受時可以按壓一次,直至產后會陰縫合完畢。產婦在第二產程胎頭著冠時,常規消毒會陰,檢查陰道情況,行左側會陰切開術。
1.3.2 對照組 采用局部會陰浸潤麻醉。同樣觀察產程,在胎頭拔露后、會陰側切前,手術者將左手伸入陰道內,用中指、食指觸及坐骨棘作指引,右手持裝有1%利多卡因10 ml(廣東新峰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4022303,規格:0.1 g/5 ml)的長針頭注射器,在肛門與坐骨結節之間連線的中點處進針,針頭通過陰道壁刺向坐骨棘內側方約1.5 cm,穿刺成功后,回抽無回血,注入藥液1/2,再將針頭回抽至皮下,沿切開側的皮下作扇形注射。麻醉完成后,根據產程適時行左側會陰切開術。
1.3.3 縫合方法 兩組均采用可吸收的薇喬2-0合成線對陰道切口及皮膚進行連續縫合,兩組采用的縫合方法和縫合材料完全相同。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4.1 比較兩組產婦側切時及縫合時的疼痛分級 根據視覺模擬評分法(VAS)[5]將疼痛分為10級,1~10級代表不同的疼痛程度,分值越低提示鎮痛效果越好[6]。由接生的助產人員根據會陰麻醉的鎮痛效果進行評分,0級為無痛感;1~3級為輕度疼痛,觸摸或縫合切口時,產婦無痛苦反應;4~6級為中度疼痛,觸摸或縫合切口時,產婦有輕度牽拉不適感,有輕微疼痛感覺;7~10級為重度疼痛,觸摸或縫合切口時,產婦感覺疼痛明顯,難以忍受,不合作地扭動肢體。
1.4.2 比較兩組產婦水腫發生情況及會陰切口愈合情況 會陰切開縫合后24 h內,觀察兩組產婦會陰局部水腫情況;產后48 h評估會陰切口愈合情況。
1.4.3 比較兩組產婦的護理滿意度 使用本院自制的滿意度調查問卷,分為滿意、一般、不滿意。滿意度=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計數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產婦側切時及縫合時的疼痛分級比較 觀察組產婦側切時及縫合時的疼痛分級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2.556、2.729,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側切時及縫合時的疼痛分級比較[n(%)]
2.2 兩組產婦水腫發生情況及會陰切口愈合情況比較 觀察組產婦產后24 h水腫發生率12.5%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2.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產后48 h,兩組會陰切口均為Ⅱ/甲愈合。
2.3 兩組產婦的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產婦的護理滿意度為95.3%,高于對照組的70.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兩組產婦產后24 h水腫發生情況比較[n(%)]

表3 兩組產婦的護理滿意度比較[n(%),%]
分娩是一種較為復雜的生理過程,產婦心理和情緒的變化、分娩過程中的疼痛經常使產婦產生較大的應激反應。導致機體酸堿平衡失調,大量釋放兒茶酚胺,從而影響胎兒及產婦健康[7]。尤其近年來,大量研究報道[8,9],因無法忍受分娩疼痛而選擇剖宮產的孕婦逐漸增加。隨著分娩鎮痛技術被人們認識和接受的程度越來越高,分娩鎮痛不僅要減輕產婦分娩時的疼痛,提高產婦的舒適度,還要減少術后會陰局部水腫的發生。在產程中根據產婦會陰情況適度使用會陰側切術,對減少產婦會陰張力大而導致會陰深度裂傷起重要的作用。避免產婦出現會陰嚴重裂傷情況,促使產婦在助產士的輔助下順利娩出胎兒,因此在產科得到了廣泛應用[10,11]。傳統的局部會陰浸潤麻醉技術,通過在會陰局部組織注射一定量的麻醉藥物,形成張力達到減輕疼痛的作用,臨床也取得一定效果,但麻醉持續時間短,術后會陰局部容易出現水腫,導致會陰傷口愈合不良。
椎管內鎮痛是目前國內外鎮痛效果最確切的鎮痛方法,能夠根據產婦的疼痛程度及阻滯平面及時調整劑量,按需延長時效[12]。一方面能夠通過藥物麻醉減輕產婦的疼痛感,減少體力的消耗,另一方面,麻醉藥可以抑制交感神經的興奮性,抑制兒茶酚胺的形成,減少血管的收縮,維持產婦的正常血壓,有利于分娩的順利進行[13]。分娩過程中給予充分重視子宮收縮受到的麻醉影響,從而為將異常及時識別出來并處理提供良好的前提條件[14]。產婦的疼痛減輕了,能完全配合助產人員進行會陰縫合,縮短了縫合時間。加上鎮痛泵的靈活調節,能根據產婦的疼痛程度隨時增加藥物劑量,減少了會陰側切前進行局部麻醉的操作,術后會陰局部水腫的發生率低。使用可吸收縫合線連續皮內縫合方法基本上不會對組織產生較大的刺激,同時容易吸收,因此在臨床治療中被廣泛應用[15]。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產婦側切時及縫合時的疼痛分級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2.556、2.729,P<0.05)。觀察組產婦產后24 h水腫發生率12.5%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2.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產后48 h,兩組會陰切口均為Ⅱ/甲愈合。觀察組產婦的護理滿意度為95.3%,高于對照組的70.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會陰切開縫合術進行有效鎮痛,有利于促進自然分娩,降低剖宮產率[16]。本研究使用分娩鎮痛泵,在椎管內麻醉分娩鎮痛的基礎上延續使用至產后會陰縫合完畢,能夠根據產程進展及產婦鎮痛的需求,及時調整藥物劑量,加上鎮痛泵的持續作用,對減輕產婦會陰側切及縫合過程中的疼痛起到明顯的效果。同時減少了會陰側切前的局部麻醉臨床操作,術后會陰局部出現水腫較少,有利于傷口愈合,提高了產婦的舒適度,提高了產婦對護理的滿意度。
綜上所述,將分娩鎮痛泵應用于會陰側切及產后會陰縫合術中,不僅能減輕產婦的分娩疼痛,對減少產婦會陰側切及縫合時的切口疼痛效果明顯,同時減少了會陰側切前局部麻醉的臨床操作,術后會陰局部出現水腫較少,會陰傷口愈合好,產婦的護理滿意度明顯提高,從而提高了臨床護理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