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波
股骨粗隆間骨折是一種老年常見的骨折類型,其骨折機制是直接或間接外力撞擊所致,粗隆部血運豐富,可加速骨折愈合,但并發癥多,有疼痛、腫脹情況,還可能造成內收畸形,且骨折后長時間臥床易引起壓瘡、深靜脈血栓、肺部感染等,因此,需對骨折進行固定治療[1]。股骨粗隆間骨折以粉碎性為主,除骨折復位外,骨折固定也很關鍵。經PFNA-Ⅱ髓內釘固定可表現出良好的穩定性,微創技術發展后,INTERTAN髓內釘也得到廣泛應用,具有生物力學優、抗扭性能好等優勢,兩種髓內釘固定于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而言有獨特的價值,但對于髓內釘的具體選擇仍未得到明確[2,3]。因此,本文選取66例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旨在評估PFNA-Ⅱ髓內釘與微創INTERTAN髓內釘的療效,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收治的66例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微創組和基礎組,每組33例。微創組患者年齡62~78歲,平均年齡(68.96±3.47)歲;骨折時間0.4~3.1 d,平均骨折時間(1.87±0.66)d;男19例,女14例?;A組患者年齡61~79歲,平均年齡(69.04±3.54)歲;骨折時間0.6~3.3 d,平均骨折時間(2.02±0.81)d;男18例,女15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標準且確診;意識清晰,自愿參與課題;無其他骨關節疾病;原發性骨折;委員會批準課題。排除標準:對髓內釘固定術有禁忌;對INTERTAN髓內釘固定不依從;有傳染類疾病;對PFNA-Ⅱ髓內釘固定不依從。
1.3 方法 微創組患者采用INTERTAN髓內釘固定,麻醉完成后,將患者置于牽引床上,健側下肢屈髖屈膝外展,患肢牽引、內收,在C型臂透視下觀察復位效果,滿意后消毒鋪巾,切口位于大粗隆頂點上方5 cm、股骨干軸線上,切口長度約3 cm,鈍性分離臀中肌,在大粗隆頂點稍偏內處置入導針,用開口鉆行近端髓腔擴髓后置入INTERTAN主釘至合適深度,通過連接好的鎖釘瞄準器插入近段頭釘套筒,在相應位置做約2 cm切口,將套筒插入至骨面,沿套筒打入導針,透視下調整導針位置,使其位于股骨頭頸部中心,導針尖端距離關節面5 mm,測量長度后鉆入下方拉力螺釘孔并插入L型放旋桿,沿導針鉆孔后擰入合適長度的頭釘,釘尖距離關節面5~10 mm,拔出放旋桿,打入下方交鎖拉力螺釘,根據骨折類型進行適當加壓,通過遠端鎖釘套筒做小切口(約1 cm)置入遠端鎖釘,縫合3個切口完成手術。
基礎組患者采用PFNA-Ⅱ髓內釘固定,麻醉完成后,將患者置于牽引床上,健側下肢屈髖屈膝外展,患肢牽引、內收,在C型臂透視下觀察復位效果,滿意后消毒鋪巾,切口位于大粗隆頂點上方3 cm、股骨干軸線上,切口長度約5 cm,鈍性分離臀中肌,在大粗隆頂點稍偏內處置入導針,用開口鉆行近端髓腔擴髓后置入PFNA-Ⅱ主釘至合適深度,通過連接好的鎖釘瞄準器插入近段頭釘套筒,在相應位置做切口約2 cm,將套筒插入至骨面,沿套筒打入導針,透視下調整導針位置,使其位于股骨頭頸部中心,導針尖端距離關節面5 mm,在瞄準導向器上方安裝抗旋導針套筒,沿套筒打入抗旋導針,測量頭釘長度后沿股骨頭頸部導針鉆開骨股外側骨皮質,沿導針打入適當長度的螺旋刀片,尖端距離關節面5~10 mm,旋轉手柄鎖緊螺旋刀片,通過遠端鎖釘套筒做小切口(約1 cm)置入遠端鎖釘,縫合切口完成手術。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手術相關指標、并發癥發生情況及髖關節恢復情況。手術相關指標包括手術出血量、手術時間、術后輸血量、負重時間、疼痛評分。疼痛程度以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總分10分,分值與疼痛程度呈正比。并發癥包括內固定失敗、髓釘切出、股骨頭壞死等。觀察患者的髖關節恢復情況,以髖關節功能評分標準(Harris評分)進行髖關節恢復程度的評估,分為優、良、可、差4個維度,90~100分為優;80~89分為良;70~79分為可;0~69分為差。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微創組手術出血量、術后輸血量均少于基礎組,手術時間、負重時間均短于基礎組,疼痛評分低于基礎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微創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基礎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髖關節恢復情況比較 微創組髖關節恢復優良率高于基礎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注:與基礎組比較,aP<0.05

表2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n(%)]

表3 兩組髖關節恢復情況比較[n,n(%)]
老年群體有骨質疏松的特點,在輕微外力作用下,極可能造成股骨粗隆間骨折的發生,骨折后需保持臥床休息,以減少骨折部位的損傷,但臥床后血栓、肺炎、壓瘡等并發癥很難得到控制,使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生活受到影響。經保守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骨折情況可得到穩定,但髖內翻畸形問題較多,且有膝部僵硬情況,活動受限[4]。微創技術發展后,髓內釘固定得到使用,PFNA-Ⅱ、INTERTAN均有生物力學好、創傷小的特點,可發揮良好的鉚合力和抗旋轉、抗切割能力,多應用在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治療中,但有學者提出,兩者預后有差別,現對此課題開展研究。PFNA-Ⅱ髓內釘操作簡單,在便捷的操作程序中,可使骨折治療時間縮短,螺旋刀片直接敲入股骨頭,不需要擴孔,所以不會造成局部骨質丟失,打擊進入骨質,對骨質起填壓作用,且手術切口較小,對預防感染有重要作用,提高骨折愈合率[5,6]。但在眾多PFNA-Ⅱ髓內釘固定患者中,仍出現較多問題,若內固定骨折缺損被取出過多,則會增加骨折患者二次骨折風險,且骨折復位難度大,若暴力插釘,還可能造成骨折移位,有增加術后并發癥的缺點,故其使用受到臨床爭議[7]。
近年,微創INTERTAN髓內釘得到應用,對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有獨特的價值,聯合交鎖釘設計,在骨折固定時呈現出極高的穩定性,有顯著的抗壓、抗旋轉效果。INTERTAN髓內釘橫斷面為梯形設計,使骨折固定穩定性增強,周圍軟組織得到保護,且螺釘經置入后能進行鎖緊處理,有預防術后滑動的作用,骨折固定效果得到強化[8,9]。本課題中,微創組手術出血量、術后輸血量均少于基礎組,手術時間、負重時間均短于基礎組,疼痛評分低于基礎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微創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基礎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微創組髖關節恢復優良率高于基礎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方建偉[10]觀察50例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觀察組手術出血量、手術時間、術后輸血量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和本課題結果一致。表明INTERTAN髓內釘固定有獨特的價值,在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中使用,可有效改善手術指標,良好的手術時間和出血情況,能減少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的術后并發癥和疼痛感,使其術后生活質量提升,且較少的輸血量對控制經濟壓力有積極作用。此外,INTERTAN髓內釘固定的實施,可加速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髖關節功能的恢復,有縮短下床、負重時間的作用,所呈現出的優勢比PFNA-Ⅱ髓內釘更明顯,也比PFNA-Ⅱ髓內釘更值得老年股骨粗隆間患骨折者選擇。
綜上所述,PFNA-Ⅱ髓內釘的使用,可能會增加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的并發癥,而INTERTAN髓內釘固定則有改善預后的效果,使髖關節恢復優良率提升,安全性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