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玉林 馬琳 張欣
肛周膿腫是由肛門和直腸周圍的細菌感染引起的一種急性化膿性感染,在肛腸疾病類疾病中占6%~21%,多見于15~20歲的中年男性,男性發病率約為女性的5倍。臨床上肛周膿腫患兒以新生兒和5個月內的嬰兒為主,其中男性兒童占多數。肛周膿腫的治療不容忽視,尤其是肛門兩側坐骨直腸窩和男性會陰前筋膜需要重點保護,處理不當可能導致敗血癥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1]。臨床傳統的治療方法是切開引流,但復發率高,且易發生肛瘺,患兒二次手術的可能性很大,給患兒帶來痛苦,臨床迫切需要開發新的治療方法。一期根治術是近年來一種較理想的治療方法,主要是在切開引流過程中,切除肛周膿腫和潛在肛瘺等病變,優點是術后疼痛少、療程短。本文對肛周膿腫患兒采取切開引流術和一期根治術治療的效果進行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3月~2020年6月在沈陽市肛腸醫院小兒外科治療的60例肛周膿腫患兒,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對照組中男20例,女10例;手術年齡29.5 d~3.9歲,平均手術年齡(1.40±0.98)歲;膿腫大小0.74~3.75 cm,平均膿腫大小(2.21±0.99)cm。試驗組中男19例,女11例;手術年齡29.1 d~3.8歲,平均手術年齡(1.50±0.95)歲;膿腫大小0.76~3.76 cm,平均膿腫大小(2.23±0.96)cm。兩組患兒性別、手術年齡、膿腫大小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2012年美國肛周膿腫治療指南診斷標準,經B超確診;患兒肛周皮膚紅腫可觸及硬結及波動,排便時哭鬧不安;患兒監護人知情并簽署告知同意書。排除標準:存在消化內分泌疾病以及消化內分泌系統疾病患兒;炎癥性腸病患兒;心、肝功能不全患兒;家屬不愿意參加的患兒。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兒采用常規切開引流術治療。患兒采取側臥位或者截石位,常規消毒,局部麻醉,根據膿腫的類型采取不同的切口切開膿腔,使用探針護著手指從切口向內側仔細探查,分離膿腔間隔組織,徹底清除壞死組織,使用雙氧水反復沖洗膿腔,如果是高位膿腫則在膿腔底部放置有側孔的乳膠管引流。手術結束后填充凡士林紗條,換藥10~15 d。試驗組患兒采用一期根治術治療。患兒采取側臥位或截石位,采用骶管麻醉,切口選擇在肛周皮膚波動最明顯處,以肛門為中心做放射切口,分離膿腔纖維隔,排盡膿液。低位膿腫患兒行一次性切開引流,切除原發病灶,之后完全切開內口和膿腔修剪周圍,使膿腔敞開,使用雙氧水沖洗,填塞凡士林紗條。高位膿腫患兒在齒狀線下切開,于齒狀線以上自膿腔最高處以探針在最薄處穿入直腸,以食指插入腸管作引導,引入橡皮筋,扎緊,維持肛直環及膿腔壁的張力,慢性切割。修整創緣皮膚使創面呈底小頂大狀,讓引流通暢,術畢填充凡士林紗條,換藥12~40 d。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兒術后臨床指標(肛管最大收縮壓、肛管靜息壓以及術后Wexner評分)及血清炎癥因子(血清IL-6、IL-8、TNF-α)水平。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術后臨床指標比較 試驗組患兒術后肛管最大收縮壓(17.3±1.9)kPa、肛管靜息壓(9.6±1.8)kPa均高于對照組的(15.0±1.8)、(7.4±1.9)kPa,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兒術后Wexner評分(2.45±1.14)分低于對照組的(3.46±1.19)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兒術后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術后,試驗組患兒的血清IL-6、IL-8、TNF-α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兒術后臨床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患兒術后臨床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2 兩組患兒術后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表2 兩組患兒術后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肛周膿腫即為肛門直腸周圍膿腫,是臨床上常見的肛周疾病,主要是指肛門直腸周圍間隙軟組織出現慢性化膿性感染而形成的一種膿腫。該病主要好發于<3歲的兒童,新生兒最為多見,有明顯的性別趨勢,男性患兒高發,是女性患兒的8倍[2]。小兒的發病原因為:小兒骶骨曲度發育不全,大便容易威脅肛齒線而造成細菌感染;以及小兒肛門腺較為發達,肛管較短,如果出現便秘或者腹瀉癥狀,肛門清理不當發病;或者兒童皮膚嬌嫩,易被尿布擦傷處理不及時,均容易對患兒的肛門隱窩以及肛管皮膚帶來損傷,從而出現肛門腺感染,導致肛周膿腫發生。并且小兒與成人的發病部位也不同,由于小兒肛周膿腫與成人生理上和病理上存在顯著差異,小兒肛管多為黏膜下腺管,因此,小兒肛周感染主要表現在皮下和黏膜下層,而腔內感染主要發生在肛腺[3]。當肛管前壁受到來自糞便壓力后可在肛門前壁出現隱窩炎,因此對臨床上的治療方案有了更高的要求。由于肛周膿腫嚴重損害直腸周圍軟組織而引起大便失禁等不良現象,導致患兒生活質量下降。因此肛周膿腫需要及時手術治療,在手術的同時通過保護肛門功能來減少肛門直腸周圍軟組織損傷,提高患兒的生活質量。目前臨床上常用的治療方案主要為切開引流和一期根治術。其中切開引流主要是通過清除膿腔來達到治療目的,但由于未能徹底清除原發病灶和壞死組織,復發風險較高,因此進行二次手術可能性很高,給患兒帶來痛苦。一期根治術對肛腺及一期內口的處理,可完全暴露膿腔,避免二次手術及肛瘺的發生。賈晉榮[4]采取一期根治術治療小兒肛周膿腫,發現試驗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一期根治術是治療小兒肛周膿腫的有效方法。作者在術后使用Wexner評分評價肛門功能,患兒主要是通過肛腸動力進行排便和肛門自控等,屬于肛腸動力學和無創檢查的Wexner評分為主觀癥狀評價,如果由同一位醫生來做,可以較為可觀的反映患兒的肛門情況。作者對術后患兒采取Wexner評分評價患兒的肛門功能發現,試驗組患兒治療后肛管最大收縮壓(17.3±1.9)kPa、肛管靜息壓(9.6±1.8)kPa均高于對照組的(15.0±1.8)、(7.4±1.9)kPa,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兒術后Wexner評分(2.45±1.14)分低于對照組的(3.46±1.19)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一期根治術可以有效的改善患兒的肛門功能。另一組觀察指標作者選擇細胞炎性因子,相關細胞炎性因子的表達與肛周膿腫術后創面修復的生理病理過程密切相關。促細胞因子能產生更多的血管內皮細胞和新生血管有助于炎癥的恢復。術后或創面修復早期促細胞因子水平升高,有利于促進肉芽組織形成和創面愈合。IL-6、IL-8和TNF-α 均為促炎因子,IL-6、IL-8和TNF-α 的表達在感染或損傷早期明顯升高與炎癥性水腫和疼痛有關。本文結果提示一期根治術有助于改善小兒肛周膿腫中促細胞因子和炎性因子水平,減少患兒的痛感。切開引流只能引流膿液,不能有效清除病灶而復發率高,并且炎癥因子水平較高。陳敏遠等[5]研究顯示,一期根治術主要是處理內口肛竇膿腫來避免膿腫和肛竇復發,必要時通過切除病灶來彌補切開引流的弊端,說明肛周膿腫一期根治術具有較高的安全性,能夠減少患兒的痛苦,有效改善肛管功能,通過提高血清促細胞因子水平來抑制炎癥因子的表達,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綜上所述,肛周膿腫患兒采取一期根治術治療的臨床效果顯著,安全性高,可以在臨床上廣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