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超
腰椎骨折為臨床中常見脊椎骨折類型之一,多在暴力作用下引起損傷,隨著交通業、工業快速發展,腰椎骨折臨床發生率隨之升高。腰椎為人體承重、運動重要結構,其中有大量神經經過,腰椎骨折后可影響機體正常結構,并可造成神經損傷,對相應肢體功能造成影響[1]。臨床中治療腰椎骨折方法包括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對于有手術適應證患者多采用手術內固定治療,以快速恢復骨折腰椎解剖結構,恢復腰椎穩定性,促進腰椎神經和功能恢復。隨著微創手術在臨床中應用,內固定手術采用內固定材料對腰椎實施固定,可顯著降低手術創傷,促進術后康復。椎弓根螺釘內固定手術為臨床中治療腰椎骨折的主要手術方法之一,采用螺釘對骨折椎弓根實施內固定治療,能快速修復骨折腰椎,恢復腰椎功能[2]。椎弓根螺釘內固定手術入路選擇對手術實施難度、手術創傷及手術修復效果等均有重要影響,傳統手術入路采用正中入路,其手術操作簡便,但臨床實踐發現,傳統正中入路椎弓根螺釘內固定治療,術后固定螺釘穩定性較差,可增加相關并發癥發生風險,影響手術治療效果[3]。后路經椎旁肌間隙入路為椎弓根螺釘內固定手術治療胸腰椎骨折的新型手術入路方式,本文探究其在腰椎骨折患者中的治療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8月~2019年10月于本院接受手術治療的50例腰椎骨折患者進行研究。納入標準:①患者有明確外傷史,入院后完成腰椎直接數字化X射線攝影(DR)、CT或磁共振(MR)檢查,明確診斷為腰椎骨折;②對患者骨折類型、一般情況進行評估,均有椎弓根螺釘內固定治療指征;③對患者骨折情況進行評估,患者均有傳統手術入路、后路經椎旁肌間隙入路手術指征;④向患者和家屬講解本次手術治療方法、研究措施,獲得患者同意。排除標準:①合并胸椎骨折及其他部位嚴重外傷患者,如骨盆骨折、顱腦外傷患者;②既往有胸腰椎其他病變患者,如結核、腫瘤等;③合并有重度骨質疏松患者;④嚴重心腦血管系統疾病及肝腎功能嚴重障礙患者;⑤手術部位出現嚴重感染、畸形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常規組和干預組,每組25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及腰椎骨折原因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
注:兩組比較,P>0.05
1.2 方法 常規組患者采用傳統入路椎弓根螺釘內固定手術治療,全身麻醉后,患者取俯臥位,在傷椎投影體表作正中切口,長度約15~20 cm,逐層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到達傷椎位置,直視下恢復椎體解剖結構,選用適宜大小螺釘進行椎弓根內固定,留置引流管,逐層縫合。干預組患者采用后路經椎旁肌間隙入路椎弓螺釘根內固定手術治療,全身麻醉后,患者取俯臥位,在傷椎投影體表部位作正中切口約15 cm,作縱向切口約2.0 cm,將傷椎周圍腰背部筋膜、關節突充分顯露,對多裂肌、長肌和肌間隙進行分離,在C型X線透視引導下,對傷椎椎體進行定位,并插入定位針,沿著螺釘植入椎弓根螺釘。將鈦棒植入椎弓根螺釘凹槽位置,并擰緊頂絲。將椎旁肌剝離,切除全椎板,將傷椎棘突、棘間韌帶、棘上,充分顯露壓迫脊髓和神經,并進行減壓治療,將突入椎間盤內組織切除,將固定棒置入另一側,復位內固定,觀察內固定固定良好后,留置引流管,逐層縫合。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圍手術期指標,手術前后后凸Cobb角、傷椎前緣高度百分比,腰椎功能恢復效果。①圍手術期指標包括手術時間(從手術切皮開始計時,到縫合完全為止)、術中出血量(按照紗布浸濕、吸引器吸出血液總量進行計算)、住院時間。②術前和術后6個月根據患者腰椎DR或MR檢查結果,統計分析患者后凸Cobb角和傷椎前緣高度百分比。③腰椎功能恢復效果:術后隨訪6個月,采用Oswestry脊柱功能障礙指數(ODI)對患者腰椎功能進行評分,包括疼痛、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提物、行走、坐、站立、睡眠、社會活動、旅行、性功能等10項,每項內容評分0~5分,總分0~50分,評分越低表明患者腰椎功能越好,根據得分評分為優(0~10分)、良(11~24分)、可(25~44分)、差(45~50分)[4]。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圍手術期指標比較 干預組患者住院時間短于常規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 兩組手術前后后凸Cobb角、傷椎前緣高度百分比比較 術前,兩組患者后凸Cobb角、傷椎前緣高度百分比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6個月,兩組后凸Cobb角顯著小于術前,傷椎前緣高度百分比顯著高于術前,且干預組后凸Cobb角顯著小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6個月傷椎前緣高度百分比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3 兩組腰椎功能恢復效果比較 干預組患者腰椎功能優良率96.00%高于常規組的76.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2 兩組圍手術期指標比較()

表2 兩組圍手術期指標比較()
注:與常規組比較,aP<0.05
表3 兩組手術前后后凸Cobb角、傷椎前緣高度百分比比較()

表3 兩組手術前后后凸Cobb角、傷椎前緣高度百分比比較()
注:與本組術前比較,aP<0.05;與常規組術后6個月比較,bP<0.05

表4 兩組腰椎功能恢復效果比較(n,%)
椎弓根內固定為臨床中治療胸腰椎骨折的主要方法,能快速恢復胸腰椎解剖結構、促進胸腰椎功能恢復,相對傳統手術能減輕手術創傷,促進術后康復[5]。常規椎弓根內固定手術入路選用前正中入路,其手術操作簡便,便于臨床內固定,但研究認為,前正中入路椎弓根內固定手術不能探查骨折腰椎后方損傷神經,術后會對患者腰椎功能、神經功能恢復造成影響[6]。前、后入路能滿足內固定便捷、后方損傷神經探查,但兩種入路手術對患者造成手術創傷較嚴重,不利于術后創面愈合和康復。
近年,隨著對胸腰椎骨折內固定手術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學者選用后路手術治療,但臨床實踐發現,傳統后路入路椎弓根內固定手術可影響患者肌肉收縮功能,多數患者在術后出現腰背部酸痛、脹痛等,影響患者生活質量[7,8]。因此,腰椎骨折手術過程中應注重保護椎旁肌。后路經椎旁肌間隙入路,能滿足后入路對后方神經損傷的探查,對壓迫脊髓和神經減壓,并可避免對椎旁肌造成損傷。本研究結果得出,干預組患者住院時間短于常規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后路經椎旁間隙入路可避免損傷較多正常組織,降低正常血管、神經損傷,進而降低手術創傷,促進術后康復。本研究結果另得出,術前,兩組患者后凸Cobb角、傷椎前緣高度百分比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6個月,兩組后凸Cobb角顯著小于術前,傷椎前緣高度百分比顯著高于術前,且干預組后凸Cobb角顯著小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6個月傷椎前緣高度百分比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患者腰椎功能優良率96.00%顯著高于常規組的76.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有學者研究指出,后路經椎旁肌間隙入路椎弓根內固定手術治療腰椎骨折,可顯著降低對腰椎神經的損傷,提高患者術后腰椎功能的恢復[9]。后路經椎旁肌間隙入路手術能加強對患者神經功能的保護,并能提高腰椎內固定效果,進而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有學者在胸腰椎骨折患者中同樣采取后路經椎旁肌間隙入路椎弓根內固定手術治療,提高了患者術后胸腰椎內固定穩定性,提高了患者胸腰椎功能[10]。
綜上所述,采用后路經椎旁間隙入路椎弓根螺釘內固定手術治療腰椎骨折,相對于傳統入路能提高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