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序
老年橈骨遠端骨折在臨床上比較常見,由于橈骨下端骨質較疏松,骨折容易發生在橈骨下端2~3 cm的骨質疏松位置[1]。進入老年期后,身體的各項機能都在下降,骨質較疏松,一旦受到外力的沖撞容易引起骨折,橈骨遠端骨折損傷較復雜。臨床上本病常用的治療方法為手術復位和石膏固定法,由于老年橈骨遠端骨折患者因為骨折不穩定,或存在患者進行復位之后的不穩定性,因此需要給予手術切開復位的方法治療[2]。本次主要針對手術和非手術治療老年橈骨遠端骨折的治療效果進行臨床分析,特選取本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老年橈骨遠端骨折患者100例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具體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老年橈骨遠端骨折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臨床診斷被確診為橈骨遠端骨折患者;AO分型為A、B、C型;患者均無心、腦、肝、腎等其他器官功能性障礙。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手術組與非手術組,每組50例。手術組中,男28例,女22例;年齡55~80歲,平均年齡(65.4±4.9)歲。非手術組中,男24例,女26例;年齡53~78歲,平均年齡(66.3±4.8)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非手術組患者采用非手術治療,即手法復位及石膏固定:對于橈骨遠端骨折穩定或者相對穩定的患者,在確診之后進行麻醉,在助手的幫助下進行關節的牽引復位,再進行患側石膏固定,臨床上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醫生進行移位或者是塑形[3]。在X線片下的確診后對患肢進行懸吊與固定,同時,醫護人員還需要對患者進行患肢的主動與被動鍛煉方法。1周后對患者進行X線片復查,如患者骨折部位出現移位,則需再次對患者進行手法復位[4]。
手術組患者采用手術治療,手術指征包括開放性骨折、腕關節骨折伴脫位、不穩定性橈骨遠端骨折,50例患者經過檢查發現15例為開放性骨折,清創后進行縫合并做好外固定,術后4周左右拆除外固定,并對其關節鍛煉作出專業的指導[5]。其余35例患者進行切開復位固定,對患者進行麻醉后采取仰臥位,以橈骨遠端掌側入,在橈側腕屈肌的一側縱形切口,分離肌腱和動脈后行手法復位,臨床醫生仔細觀察復位情況后,達到滿意的效過采用L型、T型鋼板進行固定,骨質疏松情況較為嚴重的患者,采用鎖定加壓鋼板固定。在X線下再次進行觀察,確定復位結果滿意,最后對切口進行關閉。術后第3天,醫護人員根據實際情況對患者進行患側關節功能康復訓練。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影像學評分、治療后4個月腕關節活動范圍、治療后Cooney評分、治療效果。兩組患者均于治療后2、4、8、16周進行影像學評定,總分100分,分數越高,治療效果越好。治療后4個月對兩組患者腕關節活動范圍進行檢測,包括腕掌曲、背伸、橈偏、尺偏角活動范圍。采用Cooney評分量表對兩組患者治療后8周、骨折愈合期、治療后1年的骨折恢復情況進行評估,評分越高表明效果越好。針對兩組患者治療效果進行評定,分為完全愈合、好轉及無效,完全愈合:局部無壓痛、無縱向叩擊痛、局部無異常活動;好轉:局部無壓痛、無縱向叩擊痛、局部有異常活動;無效:未達到以上標準。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后影像學評分對比 手術組患者治療后2、4、8、16周的影像學評分均高于非手術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影像學評分對比(,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影像學評分對比(,分)
注:與非手術組對比,aP<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后4個月腕關節活動范圍對比 手術組患者治療后4個月腕掌曲、背伸、橈偏、尺偏角活動范圍分別為(52.43±3.45)、(64.15±3.05)、(21.05±5.53)、(28.81±5.24)°,均優于非手術組的(41.32±3.24)、(50.03±3.10)、(16.45±5.48)、(20.05±5.22)°,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患者治療后Cooney評分對比 手術組患者治療后8周、骨折愈合期的Cooney評分均明顯優于非手術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年,兩組患者的Cooney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Cooney評分對比(,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Cooney評分對比(,分)
注:與非手術組對比,aP<0.05
2.4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 非手術組患者中完全愈合43例,好轉7例,無效0例;手術組患者中完全愈合47例,好轉3例,無效0例;手術組患者的完全愈合率94.00%與非手術組的86.00%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7778,P=0.1824>0.05)。
老年橈骨遠端骨折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骨折類型,是距離橈骨遠端關節面約3 cm內的骨折,因為此部位是密質骨與松質骨交界位置,同時也是解剖最為薄弱的位置,所以較容易引起骨折。如治療不當就會影響患者的關節功能,給患者在生活中帶來諸多不便。目前,臨床上對老年人橈骨遠端骨折的治療方法以手術治療和非手術治療較為常見,非手術治療采用的手法復位及石膏固定法是目前為止老年橈骨遠端骨折患者較常用且簡單易行的方法,并且已經在臨床上較為廣泛的應用。因此,部分醫學工作者認為,老年橈骨遠端骨折患者應用非手術方法治療是因為老年人的復位效果與年輕人的最終恢復情況具有一定的差別,同時還具有損傷小、后遺癥少、康復過程短等情況。但該種方法會導致患者出現關節松動現象,因此關節很難維持復位。也有另一部分醫學者認為,老年橈骨遠端骨折應該采用手術切開復位固定,其具有創傷大、恢復時間長、醫療費用較高等特點。因此,在臨床上對于選擇哪種方式醫治存在爭論,一部分醫學者認為對累及關節面的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應該給予手術治療,另一部分醫學者認為采取非手術治療的方式效果會更好。本次研究表明,老年橈骨遠端骨折患者中較為穩定或相對穩定的患者可以在局部浸潤麻醉后行手法復位及石膏固定治療,患者的完全愈合率為86.0%。此外,由于大多數老年患者具有骨質疏松或者骨折不穩定性,可能伴有復位后再次移位的可能,因此,對于不穩定性橈骨遠端骨折患者應該進行手術治療,同時根據患者的骨折類型、粉碎程度、移位程度等因素進行多方面分析;對于較穩定的骨折常采用非手術的方式進行治療,具有良好的臨床效果,隨著老年人對橈骨骨折后關節恢復后的要求越來越高,手術治療變得越來越普遍。本文選用100例老年橈骨遠端骨折患者進行對比討論,結果顯示:手術組患者治療后2、4、8、16周的影像學評分均高于非手術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組患者治療后4個月腕掌曲、背伸、橈偏、尺偏角活動范圍均優于非手術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組患者治療后8周、骨折愈合期的Cooney評分均明顯優于非手術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年,兩組患者的Cooney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完全愈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手術患者在早期恢復中影像學評分及腕關節活動范圍均占有較明顯的優勢,但遠期療效無明顯的區別。
綜上所述,在老年橈骨遠端骨折治療中短期內手術治療能更好的恢復患者關節活動,結合遠期治療效果來看,手術治療和非手術治療無明顯差異,臨床上應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