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博 郭傳波 張斌
運動損傷、交通事故傷、擊打傷等是導致口腔頜面部骨折的主要原因,且頜面部血液血環豐富,骨骼及腔竇較多,發生損傷的風險高。臨床對于口腔頜面骨折多采用手術治療,但傳統頜間結扎內固定手術治療后恢復時間相對較長,外加術后面部美觀度不能達到患者要求,導致其認可度低。微創技術的發展推動了微小切口進路堅固內固定術在口腔頜面部骨折患者中的應用,且其術中采用的鈦金屬材料可塑性強、貼合性好,在縮短患者骨折愈合時間及恢復面部美觀度方面具有顯著優勢。本次對本院患者實施微小切口進路堅固內固定術治療,探討其對口腔頜面部骨折患者的療效及并發癥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年9月~2020年1月收治的74例口腔頜面部骨折患者,依照入院先后順序分為參照組和研究組,每組37例。參照組患者中男23例,女14例;年齡19~50歲,平均年齡(35.26±5.87)歲;上頜骨骨折17例,下頜骨骨折11例,上下頜骨聯合骨折9例;其中交通事故傷13例,摔倒傷9例,擊打傷15例。研究組患者中男24例,女13例;年齡20~48歲,平均年齡(35.38±5.91)歲;上頜骨骨折19例,下頜骨骨折10例,上下頜骨聯合骨折8例;其中交通事故傷12例,摔倒傷9例,擊打傷16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患者年齡20~50歲,均經影像學檢查確診,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并自愿加入本次研究;排除標準:排除合并多發骨折、精神系統疾病、凝血功能異常患者。
1.2 方法
1.2.1 參照組 患者實施傳統頜間結扎內固定治療。術前經由CT檢查明確骨折情況,實施局部或全身麻醉,依照骨折位置選擇對應術入路切口,完全暴露骨折端后對接復位,后行結扎內固定。術后密切觀察患者體征變化情況,視情況開展牽引治療。
1.2.2 研究組 患者實施微小切口進路堅固內固定術治療。術前明確骨折部位及骨折類型后實施全身麻醉,依照骨折位置確入路切口,對顴突處骨折患者經由耳屏處入路;對下頜骨處骨折患者經由前庭入路,但需確保未偏離口內骨折線;對開放性骨折患者經由創口部位確定切口,以隱蔽式切口入路為主。暴露骨折線后,對移位骨片進行復位處理,對合良好后實施結扎內固定,于下頜骨部鉆孔后使用鈦釘固定骨折部位,同時查看咬合功能良好后實施沖洗及創口縫合。術后給予加壓包扎,5 d后拆除。
兩組患者術后均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效果、術后相關情況(骨折Ⅰ期愈合率、固定無移位率及外形恢復滿意度)、并發癥發生情況。①療效判定標準:治療后口腔頜面部骨折、面部功能及外形完全機恢復,判定顯效;治療后口腔頜面部骨折逐漸愈合,骨折端對位效果欠佳,頜面部功能及外形好轉,判定有效;治療后口腔頜面骨折部位未出現愈合跡象,面部功能喪失或發生骨折斷端移位,判定無效[1]。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外形恢復滿意度采用本科室自制調查問卷進行統計,采用百分制評分形式交由患者自行評定滿意度,依照評分情況進行滿意度劃分,≥90分為非常滿意,70~89分為基本滿意,<70分為不滿意,總滿意率=非常滿意率+基本滿意率。③并發癥包括咬合不佳、愈合延遲、感染、神經麻痹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 研究組患者總有效率高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術后相關情況對比 研究組患者Ⅰ期愈合率、固定無移位率、外形恢復總滿意率均高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n(%)]

表2 兩組患者術后相關情況對比[n(%)]
2.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參照組患者發生咬合不佳3例,愈合延遲3例,感染2例,神經麻痹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4.32%(9/37);研究組患者發生咬合不佳、感染各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5.41%(2/37)。研究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232,P=0.022<0.05)。
頜面部骨折為常見的創傷性骨折類型,臨床數據顯示,交通事故傷、運動損傷、擊打傷等是導致口腔頜面部骨折的主要原因。且因其位置特殊性,骨折發生后繼發骨折移位、咬合錯亂及面部畸形的可能性高。臨床將口腔頜面部骨折分為上頜骨骨折、下頜骨骨折、上下頜骨聯合骨折、顴突出骨折等幾大類型。其中以上頜骨骨折最為常見,在頜面部骨折中的發生率近50%[2,3]。頜面部骨折的發生不僅對患者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在承受較大生理痛苦及經濟壓力的同時,亦可能因擔心術后面部形態改變而產生較大的心理壓力,不利于患者術后恢復。本次結果中,研究組患者外形恢復總滿意率高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該治療方式在口腔頜面部骨折患者中應用,對頜面部外在形態的恢復具有積極作用。
與傳統頜間結扎內固定治療方式相比,微小切口進路堅固內固定術治療的優勢:①鈦板的超強塑性功能,手術過程中采用生理鹽水沖洗后,可促使鈦板其緊貼于骨折斷端。其次鈦板具有較強柔韌性,對預防移位及畸形事件的作用明顯,采用臺板固定后患者骨折愈合時間明顯縮短,可促進面部形態短時間內恢復;
②鈦板同組織的生物相容性好,可降低術后感染發生率[4,5]。采用傳統術式治療口腔頜面部骨折,內固定時間需30 d以上,會對患者日常生活產生嚴重影響,且期間患者咬合關系及張口度均較差。且受氣牽引方法、牽引力度等因素影響,可能會導致斷裂或移位情況的發生[2]。而采用微小切口進路堅固內固定術治療可有效彌補以上不足,對患者頜面部及口腔生理功能的恢復具有重要意義。
周強等[6]在關于微小切口進路堅固內固定治療口腔頜面部骨折35例臨床分析中指出,采用該術式治療后,研究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采用傳統內固定法治療的對照組患者;在并發癥發生率發面,對照組咬合關系欠佳、骨未愈合、神經麻痹及愈合延遲等并發癥發生率高達44.44%,遠高于研究組的11.76%,同本次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但本次研究亦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未考慮合并基礎疾病及患者機體功能狀態差異、心理健康水平、精神狀態對術后恢復的影響,亦未進行并發癥高危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后續將逐步增加病例選擇數量并延長隨訪時間,同時將患者年齡、機體功能狀態、心理健康水平等因素納入綜合考慮范疇,排除多因素影響后,進一步論證微小切口進路堅固內固定術用于口腔頜面部骨折患者的臨床價值。
綜上所述,微小切口進路堅固內固定術式在口腔頜面部骨折患者中的實施效果顯著,患者恢復快、并發癥少且外形恢復滿意度高,具有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