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艷美
腦梗死是臨床上常見的腦血管病,主要是由于大腦動脈干或分支動脈硬化,導致血管狹窄、閉塞和血栓形成。急性腦梗死是常見的急危重癥之一,存在腦組織供血障礙、局部腦組織缺血壞死、血液成分和血流動力學改變,可導致嚴重的神經功能障礙。急性腦梗死是一種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的疾病,是危害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治療的關鍵是使閉塞的血管通暢,以恢復神經功能。目前,國內外公認發病后6 h內的溶栓治療可稱為超早期治療,可大大提高閉塞血管的再通率[1]。溶栓治療包括靜脈溶栓和動脈溶栓。靜脈溶栓簡單靈活、經濟有效,動脈溶栓效果好,但具有創傷大、安全性差、費用高、患者依從性差等缺點。靜脈溶栓是目前臨床治療早期急性腦梗死最有效的方法。尿激酶半衰期短,作用迅速,能激活血栓中的纖溶酶原,使失活的纖溶酶原轉變為活性纖溶酶原,促進纖溶,使閉塞血管再通,恢復神經細胞功能,是一種理想的溶栓藥物,目前,尿激酶已廣泛應用于臨床。本研究選擇本院收治的80例急性腦梗死后出血患者,分析尿激酶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后出血的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80例急性腦梗死后出血患者,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每組40例。納入標準:①符合急性腦梗死后出血診斷標準;②對本研究方案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①發病之前使用抗血小板藥物、抗凝劑等影響凝血功能的患者;②合并嚴重肝腎功能障礙;③合并凝血功能障礙;④合并精神疾病;⑤合并惡性腫瘤等其他嚴重疾病;⑥藥物禁忌;⑦懷疑有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對照組中男23例,女17例;年齡54~78歲,平均年齡(65.11±4.30)歲;合并糖尿病11例,高血壓18例。觀察組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54~77歲,平均年齡(65.66±3.89)歲;合并糖尿病10例,高血壓18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治療,給予依達拉奉30 mg混合200 ml 0.9%氯化鈉注射液進行靜脈滴注治療,30 min內滴注完畢,2次/d,治療2周。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尿激酶溶栓治療,將4~6萬U的尿激酶混合250 ml的低分子右旋糖酐或者5%葡萄糖注射液中靜脈滴注,30 min內滴注完畢,1次/d。若有出血癥狀需要立刻CT掃描腦部,根據出血情況需要及時給予患者補充新鮮血漿,若無出血可在24 h后給予阿司匹林腸溶片口服,300 mg/d,1次/d,治療10 d。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生命體征穩定時間、住院時間,治療前后血清基質金屬蛋白酶-9水平、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評分、生存質量評分,治療效果、出血發生率。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評分越高,患者的神經功能受損越嚴重。生存質量評分越高表明生存質量越好。療效判定標準:顯效: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評分降低>50%,癥狀體征消失;有效: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評分降低25%~50%,癥狀體征改善;無效:病情無明顯好轉。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2]。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生命體征穩定時間、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生命體征穩定時間、住院時間分別為(6.33±1.25)、(8.21±2.52)d,均短于對照組的(9.21±2.95)、(11.11±3.11)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基質金屬蛋白酶-9水平、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評分、生存質量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血清基質金屬蛋白酶-9水平、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評分、生存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血清基質金屬蛋白酶-9水平、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評分、生存質量評分均較治療前改善,且觀察組血清基質金屬蛋白酶-9、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評分低于對照組,生存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基質金屬蛋白酶-9水平、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評分、生存質量評分比較()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基質金屬蛋白酶-9水平、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評分、生存質量評分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表2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n(%)]
2.4 兩組出血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出血發生率2.50%(1/40)低于對照組的20.00%(8/4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135,P<0.05)。
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齡化趨勢明顯,缺血性腦血管病日益增多,腦梗死死亡率和致殘率居高不下。預后與超早期積極正確的治療密切相關[3]。急性腦梗死由核心壞死區和周圍缺血半暗帶組成,搶救缺血半暗帶已成為腦梗死急性期治療的重點。如果血管再通,血液循環重建,可以挽救缺血半暗帶內的神經元,恢復其功能。溶栓藥物能裂解血管內纖維蛋白原,溶解新鮮血栓,防止血栓重塑,加強缺血區血供,挽救缺血半暗帶內可逆性受損神經元,減少梗死灶,改善腦神經功能[4]。尿激酶能在一定程度上激活纖溶酶,使閉塞狀態下的血管通暢,從而實現患者缺血區腦組織的及時供血,同時提高雙膦酸酶的生物活性,有效減少腦梗死細胞壞死的數量,使患者的神經損傷功能降至最低。尿激酶是一種從人尿或人腎培養物中制備的纖溶藥物,其直接催化纖溶酶原轉化為纖溶酶,水解形成纖維蛋白,溶解血管中的血栓,降解血液中的凝血因子,使機體產生全身抗凝和溶栓狀態。溶栓治療要求嚴格掌握適應證:年齡18~80歲,無出血傾向,無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血壓低或可控,發病6 h內,明確神經功能障礙(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評分>4分),卒中癥狀持續30 min以上,治療前無明顯改善。靜脈溶栓治療主要有三大并發癥:顱內出血、再閉塞和再灌注損傷[5]。只要嚴格控制溶栓時機和劑量,嚴格掌握適應證和禁忌證,對超早期腦梗死進行靜脈溶栓治療,可以迅速恢復梗死部位的血流灌注,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并發癥是可以預防和控制的。大多數腦梗死患者由于時間窗延遲,往往超過最佳溶栓治療時間,得不到溶栓治療,影響患者預后。因此,要加強院前急救,建立急性腦梗死標準醫療流程,向廣大市民普及腦血管病特別是急性腦梗死知識,讓更多患者在溶栓治療的最佳時期接受溶栓治療,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降低致殘率,讓更多的腦梗死患者從中受益[6]。本研究的結果顯示,觀察組生命體征穩定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血清基質金屬蛋白酶-9水平、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評分、生存質量評分均較治療前改善,且觀察組血清基質金屬蛋白酶-9、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評分低于對照組,生存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出血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在嚴格掌握溶栓治療適應證的基礎上,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進行超早期尿激酶靜脈溶栓治療,可提高血管再通率,明顯改善腦梗死所致腦缺血,促進神經功能恢復,臨床效果良好。
綜上所述,常規聯合尿激酶溶栓治療對于急性腦梗死后出血的治療效果確切,可改善患者血清學指標和神經功能,促進患者生活質量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