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
腦梗死作為臨床常見心腦血管疾病之一,普遍發生于>55歲的中老年人群,其發生率、致死率及致殘率均較高,具有治療難度大及發病驟急等鮮明特點,極大程度上加劇預后難度。由于老齡化形勢逐漸嚴峻,促使腦梗死發生率呈逐年上升的態勢。從現狀來看,在腦梗死患者臨床治療過程中,以藥物醫治為主,然而單一用藥難以保證臨床治療效果。其中,阿司匹林是臨床治療腦梗死的常用藥物,能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但是用藥后存在引發胃十二指腸潰瘍、胃腸道炎癥、消化道不良、胃腸道及腹部疼痛等用藥不良反應的可能性,反而影響總體治療效果。同時,有研究資料顯示,阿司匹林的用藥機制相對單一,難以取得突出的治療效果,特別是長期大劑量用藥,可能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所以,此次主要分析評價阿司匹林聯合硫酸氫氯吡格雷口服治療在腦梗死治療中的療效,具體研究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本院收治的102例腦梗死患者,均符合臨床有關腦梗死的診斷標準,且均由患者家屬(監護人)在知情條件下簽署相關治療同意書;此外,將合并其他嚴重臟器疾病及抗拒此次實驗者排除在外。按隨機盲選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1例。對照組中,男女比為29∶22;年齡57~82歲,平均年齡(63.25±6.25)歲。觀察組中,男女比為30∶21;年齡58~81歲,平均年齡(63.26±5.92)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之后,均需及時開展常規對癥醫治,包括低流量吸氧、控制顱內壓、控制原發疾病及糾正機體水電解質紊亂等。對照組實施阿司匹林(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71021)治療,即口服阿司匹林,1次/d,100~300 mg/次,可遵循醫囑適當調整用藥劑量。觀察組實施阿司匹林聯合硫酸氫氯吡格雷治療,即:口服阿司匹林,1次/d,100~300 mg/次,可遵循醫囑適當調整用藥劑量;口服硫酸氫氯吡格雷片(石藥集團歐意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93160),1次/d,75 mg/次,可遵循醫囑適當調整用藥劑量。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和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根據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及臨床表現評估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3,4],分為無效、進步、有效及顯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進步)/總例數×100%。同時,以美國國立衛生院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量表(NIHSS)為參照評估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后14 d及治療后28 d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分數越低說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恢復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4.12%,高于對照組的76.4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 對照組治療前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為(32.14±2.83)分,治療后14 d為(29.78±6.54)分,治療后28 d為(23.17±5.73)分;觀察組治療前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為(32.15±2.82)分,治療后14 d為(24.31±5.61)分,治療后28 d為(16.78±4.49)分。兩組治療前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4、28 d,觀察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4.534、6.269,P<0.05)。
腦梗死是復發率高、致死率高、致殘率高及發生率高的常見心腦血管疾病。有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是全球范圍內腦梗死發生率相對較高的國家,尤其是農村地區發生率呈逐年遞增趨勢,截止2019年腦卒中患者數量突破1300萬人大關,大大增加國家社會經濟負擔。同時,我國急性腦血管患者中約為75%為腦梗死,說明腦梗死疾病的治療形勢相對嚴峻,嚴重危害社會大眾的生命健康安全[5,6]。從本質角度來看,腦梗死是血流灌注障礙所引發的腦缺氧迅速轉變為不可逆性腦壞死,說明動脈粥樣硬化、腦栓塞及腦血栓等疾病均可能演變發展為腦梗死,換而言之,腦栓塞是造成腦梗死的主要病因。除心源性腦栓塞外,基底動脈栓塞及頸動脈栓塞對于患者腦部代償能力的影響較為深遠。
有研究資料顯示,腦梗死的栓子尺寸較小,即大腦動脈分支栓子尺寸≤1.5 mm、大腦主干動脈栓子尺寸≤4 mm,而對于血管閉塞后再次疏通的患者來說,不再可能出現栓子。由此可見,腦梗死患者缺血區域內因腦部緣支逆流所形成的側支代償,其側支代償的范圍與腦梗死影響范圍間存在著密切聯系。同時,約>35%腦梗死患者的疾病發生原因相抵復雜,說明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受損原因尚未明確,包括血小板異常激活、缺血區酸堿性失衡、自由基異常、鈣離子失衡及N-甲基-D-門冬氨酸受體活躍等[7,8]。此外,腦梗死患者的臨床癥狀惡化因素較多,例如酸中毒、紅細胞壓積升高及血糖升高等。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臨床治療腦梗死的常用藥物,阿司匹林歷經大量臨床實踐研究,其藥效確切且安全性高,能明顯降低復發率及致死率,占據著臨床治療極其重要的地位及作用。受國內外臨床研究不斷深化的影響,促使阿司匹林使用劑量及使用方法更為標準規范。同時,阿司匹林屬于抗血小板聚集藥物,其有效物質為環氧化酶抑制劑,主要通過抑制血小板釋放量阻斷血小板聚集反應。即便阿司匹林的藥效確切,但是其作用機制單一,存在發生用藥不良反應的風險。例如消化不良、胃十二指腸潰瘍、胃腸道炎癥、胃腸道及腹部疼痛等,長期使用可能影響患者生存質量。由此可見,研發其他類型的抗血小板聚集藥物是不可逆轉的主流發展趨勢。此外,腦梗死與其它心腦血管疾病相似,好發于>55歲中老年人群,一旦患者自身合并其他基礎性疾病則會加劇其用藥方案的擬定難度。
硫酸氫氯吡格雷是血小板聚集抑制劑,不同于阿司匹林,能不同程度上改善患者機體紅細胞變形能力,具有明顯的抗血栓作用,而將硫酸氫氯吡格雷與阿司匹林聯合使用,能充分發揮其藥物協同作用,明顯提升臨床治療效果,尤其是對于腦梗死患者來說,能強化其神經功能改善其缺損癥狀。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前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4、28 d,觀察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腦梗死實行阿司匹林聯合硫酸氫氯吡格雷口服治療的效果明顯,能有效改善其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同時,有學者經研究發現,將硫酸氫氯吡格雷與阿司匹林聯合使用,能有效控制腦梗死所產生的炎性病變癥狀,抑制T淋巴細胞介導的免疫反應作用,說明硫酸氫氯吡格雷與阿司匹林聯合使用能改善腦梗死的臨床癥狀,有助于減輕機體所產生的損傷。
綜上所述,腦梗死患者采取阿司匹林聯合硫酸氫氯吡格雷口服醫治的療效優良,能改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進一步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與預后效果,具備推廣及使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