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曄
小兒細菌性肺炎是兒科臨床上發病率較高的一種疾病,患兒發病較急,病情發展較快,若不能及時給予科學治療可能導致其病情進一步惡化,嚴重的會危及患兒健康和生命安全。有報道稱,小兒細菌性肺炎是嬰幼兒多發感染性疾病之一,細菌感染是造成該疾病的主要原因,常見的有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等[1]。大部分細菌新肺炎患兒會出現發熱以及胸痛的癥狀,并可表現出咳嗽、呼吸急促以及肺部濕啰音等癥狀。為進一步改善細菌性肺炎患兒的臨床療效,必須不斷探尋治療該疾病的有效方式。現階段,臨床上對于小兒細菌性肺炎患兒主要通過抗生素治療,常用藥物包括頭孢呋辛鈉及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等。本文選擇84例小兒細菌性肺炎患兒進行分組,研究頭孢呋辛鈉聯合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胃腸道內外用藥治療細菌性肺炎患兒的臨床效果,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年1~12月本院收治的84例小兒細菌性肺炎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治療方式不同將其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42例。對照組男22例,女20例;年齡0.5~6.0歲,平均年齡(3.8±1.2)歲。研究組男23例,女19例;年齡0.5~7歲,平均年齡(4.0±1.5)歲。兩組患兒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兒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咳嗽、發熱以及肺部呼吸變粗等癥狀。所有患兒均接受X線等相關臨床檢查,并被確診為細菌性肺炎,其臨床診斷與世界衛生組織關于小兒細菌性肺炎的診斷標準相符。所有患兒家屬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相關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所有患兒均予以常規止咳祛痰治療,治療過程中均停止應用其他抗生素藥物。對照組選擇頭孢呋辛鈉治療,頭孢呋辛鈉50~100 mg/kg置于100 ml生理鹽水內,2次/d靜脈滴注,治療2周為1個療程。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胃腸道內外用藥治療,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50~100 mg/kg,2次/d靜脈滴注,持續治療4 d,待患兒病情有所改善后停止靜脈滴注,改變口服用藥,具體藥物使用劑量及使用頻率不變,總治療時間為7 d。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觀察比較兩組患兒的臨床療效,根據《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進行用藥觀察,將患兒療效分為痊愈、有效和無效。若患兒用藥后,其相關肺炎癥狀徹底消失,臨床生命體征無異常,實驗室檢查結果顯示無異常,則屬于痊愈;若患兒用藥后,其相關肺炎癥狀大幅改善,臨床生命體征有好轉,實驗室檢查結果仍有異常,則屬于有效;若患兒用藥后,其肺炎癥狀、臨床生命體征以及實驗室檢查結果均無改善或出現惡化,則屬于無效。治療總有效率=痊愈率+有效率。觀察比較兩組患兒的癥狀消失時間、出院時間及不良反應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對比 研究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為100.0%,高于對照組的85.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對比(n,%)
2.2 兩組患兒癥狀消失時間及住院時間對比 研究組患兒癥狀消失時間及住院時間分別為(4.82±1.20)、(7.02±1.45)d,均短于對照組的(6.52±1.33)、(9.23±1.50)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6.150、6.865,P<0.05)。
2.3 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 研究組患兒發生皮疹和瘙癢各1例,未發生胃腸道反應,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76%;對照組患兒發生皮疹1例,瘙癢3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9.52%;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718,P>0.05)。
小兒細菌性肺炎是兒科常見疾病之一,其發病率較高,且患兒年齡小,病情較復雜,如果不能及時給予科學治療很容易出現病情惡化,危及患兒健康和生命安全。小兒細菌性肺炎作為支氣管肺炎的一種,通常需通過抗生素進行治療。有研究指出,抗生素聯合治療是臨床治療小兒細菌性肺炎的常用方法,通過該療法能夠促進患兒病情的改善,應用效果良好[2]。頭孢呋辛鈉作為一種依賴型抗生素,其血藥濃度為最小抑菌濃度時,在最小抑菌濃度以及抗生素后效應上均可達到峰值,此時其殺菌效應處于飽和程度,若繼續提高血藥濃度不會提高殺菌效應[3]。所以,臨床應用頭孢呋辛鈉時必須要盡可能延長并維持其有效血藥濃度時間,以便最大限度發揮聯合用藥治療的效果。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分散片中阿莫西林及克拉維酸鉀為主要成分,屬于殺菌性廣譜抗菌素以及廣譜β-內酰胺酶抑制劑的一種結合,能夠防止多種革蘭陽性菌以及革蘭陰性菌對抗菌藥物活性產生影響,以免造成耐藥菌[4]。此外,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與血清蛋白發生結合的比率較低,仍有70%左右的成分通過游離形式停留在機體血清內,通過片劑口服能夠促進患兒胃腸道有效吸收藥物[5]。小兒輕癥肺炎患兒通過抗生素腸道內外聯合用藥的方式能夠大大提高其臨床療效[6]。同時,小兒細菌性肺炎患兒年齡較小,生理及心理發育不成熟,對于靜脈滴注治療的耐受力較差,通過胃腸道內外聯合用藥能夠減少反復靜脈給藥給患兒造成的痛苦,并可降低患兒發生院內感染的風險,提高藥物治療的經濟性[7]。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接受頭孢呋辛鈉聯合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胃腸道內外用藥治療后總有效率為100.0%,高于對照組的85.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癥狀消失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76%,與對照組的9.52%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該研究結果與吳慧[8]關于胃腸道內外聯合用藥治療小兒細菌性肺炎的研究結果基本相符。小兒細菌性肺炎患兒接受頭孢呋辛鈉聯合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治療實際上屬于胃腸道內外聯合給藥的一種,通過這種治療方式能夠縮短患兒癥狀消失時間,減少其住院時間,有利于促進患兒早期康復。在小兒細菌性肺炎的治療過程中通過合理應用抗生素藥物,不斷推廣胃腸道內外聯合用藥,可減輕患兒的痛苦,并提高患兒滿意度,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此外,從本次研究結果可知,患兒經胃腸道內外用藥,無嚴重皮疹及胃腸道不良反應等,其不良反應發生率與單純使用頭孢呋辛鈉靜脈滴注治療的患兒無差異,說明該治療方式不會增加不良反應的,臨床應用較安全。
總之,對細菌性肺炎患兒采用頭孢呋辛鈉聯合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胃腸道內外用藥治療的臨床效果顯著,可有效促進患兒及時康復,且無明顯不良反應,建議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