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鎮鋒 鄧善茵 羅耀良 孔祥偉
2型糖尿病是內分泌科常見病,又稱為成人發病型糖尿病,在糖尿病患者中占比>90%,多發于肥胖者、中老年人及有家族史者,患者會出現疲乏無力、多飲、多食、多尿、消瘦或者肥胖等癥狀[1]。2型糖尿病患者體內的胰島素功能力并未完全喪失,部分患者體內的胰島素甚至過多,但作用較差,因此其體內的胰島素相對缺乏,需要口服藥物刺激體內胰島素分泌[2]。本次研究對2型糖尿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皮下注射胰島素和甘精胰島素治療,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90例的2型糖尿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每組45例。觀察組,男25例,女20例;年齡最小58歲,最大79歲,平均年齡(68.52±5.53)歲;病程1~18年,平均病程(9.54±2.85)年。對照組,男24例,女21例;年齡最小59歲,最大80歲,平均年齡(69.55±5.54)歲;病程2~19年,平均病程(10.54±2.86)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均經消化內鏡檢查確診為上消化道出血;②FPG均≥7.0 mmol/L,2 h PG均≥11.1 mmol/L;③均具有較高的依從性。排除標準:①1型糖尿病患者;②處于妊娠期及哺乳期婦女;③合并嚴重心腎功能障礙者;④患有腫瘤疾病者;⑤存在精神障礙者。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中和量短效胰島素治療。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靜脈滴注短效胰島素(Eli Lilly Italia S.p.A.,國藥準字J20140152規格 3 ml∶300 IU/支),取10~20 U與葡萄糖注射液混合后靜脈滴注,2次/d,共治療10 d。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甘精胰島素治療。每晚為患者皮下注射甘精胰島素(Sanofi-Aventis Deutchland GmbH,國藥準字J20140052,規格3 ml∶300 U),初始劑量為10 U/d,48~72 h根據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調整劑量,每次調整的量為2 U,共治療10 d。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治療效果、治療前后血糖水平、胰島素用量、上消化道出血量、便潛血轉陰時間及不良反應發生率。治療效果判定標準:顯效:經治療患者高血糖、黑便及出血癥狀消失,血糖水平恢復正常;有效:經治療患者高血糖、黑便及出血癥狀明顯好轉,血糖水平逐漸恢復;無效:經治療患者高血糖、黑便及出血癥狀無好轉甚至加重,血糖水平未恢復[3]。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5.56%高于對照組的82.2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治療前后血糖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FBG、2 h PG、HbA1c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FBG、2 h PG、HbA1c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胰島素用量、上消化道出血量、便潛血轉陰時間比較 觀察組胰島素用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上消化道出血量、便潛血轉陰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6.67%低于對照組的22.2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糖水平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糖水平比較()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表3 兩組胰島素用量、上消化道出血量、便潛血轉陰時間比較()

表3 兩組胰島素用量、上消化道出血量、便潛血轉陰時間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
2型糖尿病對患者身心健康有嚴重影響,隨著病程延長,患者會出現多器官與多系統的并發癥,當前尚無徹底根治方法,需要長期用藥控制病情,若血糖長期得不到控制會出現較為嚴重的并發癥。患者極易出現胃腸激素分泌失調及胃腸道平滑肌受損現象,進而出現糖尿病胃輕癱現象,患者胃黏膜的抗氧化應激能力及胃潰瘍愈合能力均會受損,感染幽門螺桿菌的幾率較高,因此發生上消化道出血的風險較高,需要及時采用有效藥物治療來控制血糖水平,改善患者預后[4]。
短效胰島素用藥之后起效迅速,主要通過模擬人體進餐后胰島素分泌規律發揮藥效,一般情況下患者用藥20~30 min即可取得較好的降糖效果,藥物濃度在1~2 h即可達到高峰,降糖的持續時間在6~8 h。2型糖尿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治療期間需要禁食,因此更要為其補充基礎胰島素,短效胰島素只能對外援葡萄糖進行中和,不能對患者全天的血糖水平進行控制,難以取得理想的降糖效果,通過靜脈用藥的方式會導致血糖水平大幅度波動,極易發生低血糖[5]。甘精胰島素屬于長效人胰島素類似物,主要采用脫氧核糖核酸重組技術,利用大腸桿菌合成的類似胰島素物質,皮下注射的用藥方式可保證藥物在皮下形成穩定的甘精胰島素與六聚體沉淀物,有助于提高分子間的結合力,可有效延緩溶解與吸收時間,進而延長藥物的作用時間,保證患者在用藥之后能夠穩定吸收,降糖作用持續時間較長且無明顯峰值,具有顯著的降糖效果,作為基礎胰島素的甘精胰島素在血糖控制方面更加安全有效,符合人體對胰島素的生理分泌模式。另外,甘精胰島素可改善胰島素抵抗現象,有助于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在合理平穩降壓的同時可改善體重與血脂代謝,并且不會增加低血糖的發生風險。研究中采用甘精胰島素治療2型糖尿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FBG、2 h PG、HbA1c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胰島素用量少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甘精胰島素療效顯著,且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這與張紅梅[6]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2型糖尿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甘精胰島素治療可控制血糖濃度,降低血糖水平,減少胰島素用量與上消化道出血量,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