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碩
小兒皰疹性咽頰炎在臨床上屬于一種特殊性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主要好發于夏季、秋季,起病比較急,近年來,在臨床上此類疾病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臨床上大多表現為高熱、厭食、嘔吐等癥狀[1]。經臨床醫生查體咽部可見充血,咽腭弓、腭垂及軟腭粘膜上可見散在大小不勻的灰白色皰疹,且周圍可見紅暈,患兒在1~2 d后皰疹可破潰形成散在的潰瘍,同時,皰疹也可也在口腔的其他部分發生,給患兒造成不同程度的痛苦,由此可見,采取積極有效的治療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2]。目前,針對此類疾病一般采用的是對癥治療及適當的口腔護理方式等,但是治療時間比較長,患兒在治療期間會出現進食困難等情況,不利于患兒的康復。重組人干擾素α1b屬于人工合成的蛋白質,在臨床上應用具有抗病毒的功效,可有效縮短治療時間,促進患兒盡快康復,且經過霧化吸入的方式進行治療,安全性比較高,患兒家屬比較容易接受[3]。本文主要選取本院收治的90例小兒皰疹性咽頰炎患者針對不同的治療方式,對不同的臨床效果進行對比分析,現將具體內容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9年2月~2020年2月收治的90例小兒皰疹性咽頰炎患兒,根據就診序號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各45例。實驗組中,男女比例為23∶22;年齡6個月~5歲,平均年齡(2.23±0.93)歲;平均體溫(39.0±0.32)℃。對照組中,男女比例為22∶23;年齡5個月~5歲,平均年齡(2.46±0.85)歲;平均體溫(38.89±0.56)℃。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患兒均符合小兒皰疹性咽頰炎臨床診斷標準,體溫>38.5℃;伴有不同程度的咽頰部皰疹、咳嗽、食欲減退等癥狀。兩組患兒經檢查后均排除嚴重心、肝、腎等臟器功能障礙,無合并其他疾病,且兩組患兒家屬均對本次實驗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兩組患兒均接受常規的退熱、補充體液等對癥治療,針對腹瀉的患兒給予腸道益生菌治療。對照組患兒在常規治療基礎上接受利巴韋林注射液(石藥集團歐意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93919,規格:1 ml∶0.1 g)治療,根據患兒體重將利巴韋林注射液與0.9%氯化鈉10 ml進行配比,應用一次性霧化吸入器給予霧化吸入治療,2次/d,5 d為1個療程。實驗組患兒在常規治療基礎上給予注射用重組人干擾素α1b[商品名:賽若金,深圳科興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10960058,規格:20 μg(凍干粉)/支]治療,將0.9%氯化鈉10 ml加入20 μg注射用重組人干擾素α1b中,完全融合后采用一次性霧化吸入器進行霧化吸入治療,2次/d,5 d為1個療程。治療期間隨時觀察兩組患兒體溫,是否有腹脹、腹瀉等不良反應的發生,治療1個療程后針對兩組患兒的臨床治療效果、臨床癥狀改善情況、不良發應發生情況進行對比分析。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根據兩種不同治療方式,對兩組患兒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對比分析,療效判定標準:患兒3 d內體溫恢復正常,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為顯效;3 d內體溫恢復正常,臨床癥狀基本緩解為有效;3 d內體溫及臨床癥狀沒有改變或加重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治療有效率越高證明臨床效果越好。比較兩組患兒臨床癥狀改善情況,主要對比退熱時間、皰疹消失時間、總治療時間,用時越短證明臨床效果越好。對比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主要從腹瀉、腹脹、中耳炎三個方面進行對比,不良反應發生率=發生不良反應/總例數×100%,不良反應發生率越低證明臨床效果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實驗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兒臨床癥狀改善情況比較 實驗組患兒退熱時間、皰疹消失時間、總治療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兒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n(%)]
表2 兩組患兒臨床癥狀改善情況比較(,d)

表2 兩組患兒臨床癥狀改善情況比較(,d)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實驗組45例患兒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22%,其中腹脹1例(2.22%);對照組45例患兒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5.56%,其中腹瀉3例(6.67%),腹脹3例(6.67%),中耳炎1例(2.22%)。實驗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9390,P=0.0263<0.05)。
小兒皰疹性咽頰炎是病毒性咽炎的一種,具有較強的傳染性,主要是由柯薩奇病毒所引起的,一般潛伏期為2~4 d左右,發病時患兒一般突發高熱,也有一小部分患兒體溫>40℃,患兒極易發生高熱驚厥等病癥,如不及時接受治療可引起病毒性肺炎、支氣管炎及淋巴結節炎等嚴重病癥的發生[4]。一旦患病,對患兒的進食情況具有較大的影響,病情嚴重可導致患兒發生脫水等情況,由此可見,積極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可幫助盡快恢復患兒健康,預防不良反應的發生[5]。臨床上除了常規的退熱、補液等方式進行治療外,大多選用的是利巴韋林注射液進行霧化吸入治療,利巴韋林是一種具有廣譜抗病毒功效的藥物,可有效抑制多種病毒的合成,發揮抗病毒的功效,在治療小兒皰疹性咽頰炎中起著重要的意義,但是在臨床中依然無法達到滿意的治療效果,主要是因為治療時間比較長。隨著醫學事業的不斷發展與進步,為了進一步討論治療小兒皰疹性咽頰炎的臨床效果及其安全性,本次實驗選用的是注射用重組人干擾素α1b霧化吸入治療,此類藥物主要通過誘導細胞產生抗病毒蛋白與激活細胞免疫作用,屬于一種低分子蛋白質藥物,存在與人體血液中,具有抗病毒的功效,雖然不能直接將病毒細胞殺死,但是可有效抑制病毒的復制及擴散,同時,對促進殺傷細胞的免疫活性有一定的作用,從而增強了巨噬細胞的吞噬功效,還具有免疫調節的功能,阻止病毒侵入到正常人體細胞內,從而有效將病毒感染的靶細胞清除干凈,目前臨床上此類藥物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治療小兒皰疹性咽頰炎過程中,采用局部霧化吸入的方式進行治療,當霧化形成細小的微粒,可有效通過黏膜進入到患兒的深咽喉部位,直接作用于病變部位,不僅避免了用藥發生的不良反應,還增加了藥物的濃度,有效縮短了患兒退熱時間、臨床癥狀改善時間等,進而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其安全性較高。霧化吸入治療因為操作簡單、方便,更是得到了患兒家屬的認可。本文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實驗組患兒退熱時間、皰疹消失時間、總治療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實驗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應用重組人干擾素α1b霧化吸入的方式治療小兒皰疹性咽頰炎,可有效縮短患兒治療時間,減少不良反應發生,從而有效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在臨床上應用效果較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