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坤
無排卵性功血為內分泌失調誘發的常見病,內分泌系統是由內分泌腺、內分泌組織及細胞組成的體液調節系統,在神經系統支配、物質代謝基礎上調節激素水平,一旦內分泌系統失調可影響機體代謝[1]。研究發現,內分泌失調作為女性常見病,與卵巢、下丘腦、垂體前葉存在密切相關,嚴重時會影響生育功能,增加不孕癥發生率。臨床多選擇雌孕激素進行治療,但隨著研究的深入發現克羅米芬、小劑量尿促性素亦可改善內分泌失調,為明確其治療有效性,本文選擇2019年1月~2020年6月接收的86例無排卵性功血患者進行深入研究,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年1月~2020年6月本院接收的86例無排卵性功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1∶1比例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3例。觀察組患者平均年齡(29.12±1.14)歲;平均病程(3.21±1.51)年;27例已婚已育、16例已婚未育。對照組患者平均年齡(29.24±1.16)歲;平均病程(3.24±1.53)年;25例已婚已育、18例已婚未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經宮腔鏡、陰道分泌物、性激素檢查確診者;②無藥物禁忌證者;③自愿入組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④無肝、腎功能障礙者;⑤臨床資料齊全者[2]。
1.2.2 排除標準 ①精神及心理疾病者;②配偶檢查未發現不孕者;③孕激素試驗陽性者;④肝腎功能不全;⑤用藥禁忌證者;⑥自愿退出本次研究者;⑦臨床資料丟失者[3]。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患者采用雌孕激素治療。所用藥物包括雌激素(新疆新姿源生物制藥有限責任公司,H20051717)、己烯雌酚(合肥久聯制藥有限公司,H34021250),自月經第5天開始睡前口服0.625 mg/次雌激素、1 mg/次己烯雌酚,q.d.持續治療3周;經期第11天開始給予200 mg/次黃體酮、5 mg/次甲羥孕酮,q.d.持續治療到下次經期前3~7 d,持續治療3個療程。
1.3.2 觀察組 患者采用克羅米芬聯合小劑量尿促性素治療。所用藥物包括克羅米芬(上海衡山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1107)、注射用尿促性素(麗珠集團麗珠制藥廠,國藥準字H10940274),經期開始第3天,睡前口服克羅米芬50 mg/次,q.d.,持續治療5 d;經期第5天開始注射尿促75~100 U/次,q.d.,7 d后根據雌激素水平與卵泡發育情況調整藥物劑量,增加至100~150 U/次,q.d.。
1.4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性激素水平、臨床指標。①采集患者肘正中靜脈血5 ml,以3000轉/min速度離心10 min,借助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對兩組患者增值期LH、FSH、E2、P、T等性激素水平進行檢測。②根據受孕情況判定臨床療效,療效判定標準:成功受孕且表現為雙向型體溫為顯效;正常排卵且表現為雙向型體溫為有效;未達到上述標準為無效[4]??傆行?顯效率+有效率。③臨床指標包括:內分泌功能復常時間、治療時間。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性激素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LH、FSH、E2、P、T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LH、FSH、E2、P、T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性激素水平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性激素水平比較()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2.3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 觀察組患者內分泌功能復常時間為(31.52±5.64)d、治療時間為(42.28±7.42)d,均短于對照組的(40.95±5.25)、(51.58±6.89)d,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8.0252、6.0228,P=0.0000、0.0000<0.05)。
內分泌失調為無排卵性功血等婦科疾病的常見臨床表現,可調節下丘腦、卵巢、垂體前葉等組織會影響生殖功能,使女性生理、心理等多方面健康問題受到影響,加之近年該病發生率持續升高,如果內分泌狀態持續異常會影響其排卵功能,進展為不孕[5]。
無排卵性功血是體內作用于子宮內膜的雌激素、孕激素產生的時間和數量比例發生失調,青春期和絕經過渡期機體處于下丘腦-垂體-卵巢生殖軸成熟或衰退階段,即使機體內存在發育卵泡,在雌激素過度分泌、子宮內膜刺激下青春期內雌激素的反饋作用會出現缺陷,導致促黃體生成素的脈沖作用無法引起卵泡情況;而絕經過渡期因卵巢出現衰退,導致該器官局部功能失調,無法進行正常的排卵,及早治療是改善其病情的關鍵手段。雖然臨床對無排卵性功血、內分泌失調有持續的研究,但對本病的治療尚無突破性進展,臨床各治療方案雖可控制出血,但對改善內分泌狀態無理想價值。常規治療以雌激素為主,雖可通過子宮內膜而止血,但治療過程中易產生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且停藥后經血量較多,經查閱大部分資料發現,克羅米芬、小劑量尿促性素在該病治療中有積極作用,但具體作用價值尚未明確,故本文選擇86例患者進行對比研究,以明確各治療方案價值。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5.35%,高于對照組的81.4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LH(7.81±1.41)IU/L、FSH(17.51±0.94)IU/L、E2(464.38±13.84)pmol/L、P(46.08±3.81)nmol/L、T(2.81±0.14)nmol/L均高于對照組的(6.31±1.52)IU/L、(15.02±0.98)IU/L、(445.28±15.02)pmol/L、(41.38±4.02)nmol/L、(2.64±0.13)nmol/L,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內分泌功能復常時間為(31.52±5.64)d、治療時間為(42.28±7.42)d,均短于對照組的(40.95±5.25)、(51.58±6.89)d,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8.0252、6.0228,P=0.0000、0.0000<0.05)。證實克羅米芬聯合小劑量尿促性素在改善性激素水平中極具優勢,分析原因如下:①克羅米芬為調節內分泌異常的常見藥物,口服后可作用于下丘腦部位,與雌激素競爭受體,解除雌激素的反饋作用,并對內源性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GnRH)進行刺激,以增加其釋放量,改善性激素水平,但該藥物無直接促排卵作用,因此需與其他藥物聯合[6];②尿促性素對促進卵泡成熟、發育有重要作用,注射后可促使卵泡分泌雌激素,使子宮內膜增生,將其與克羅米芬聯合發揮促排卵作用,從而提高卵子質量,而選擇小劑量尿促性素可最大限度減少藥物劑量,避免對其生殖系統產生負面影響,且兩種藥物聯合可發揮協同作用優勢,既可改善機體激素狀態,亦可促進卵泡成熟,提高治療效果;③查閱資料發現,無排卵性功血的出現與機體飲食、生活方式密切相關,因此在疾病治療中醫師需做好健康教育工作,指導其掌握科學、合理的飲食方案,且在生活中做好機體功能訓練,以增加機體代謝,緩解藥物引起的毒副反應;其次需作用心理疏導,指導其在生活中保持積極、樂觀的心理狀態,在面對嚴重負性情緒時需通過自我心理暗示等方法消除負性情緒;還需掌握科學飲食方案,禁食辛辣、刺激、生冷等食物,避免吸煙、飲酒,科學作息,同時配合藥物治療方案,在改善其臨床癥狀同時,糾正不良生活、飲食習慣,提高病情控制效果。
綜上所述,克羅米芬聯合小劑量尿促性素在改善無排卵性功血患者性激素中發揮重要作用,亦可縮短其治療時間、內分泌功能復常時間,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