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玲
曲靖市第一人民醫院超聲科,云南曲靖 655000
冠心病是一種常見的心血管疾病, 主要是由于冠狀動脈硬化,引起管腔狹窄,血流淤滯血栓形成,導致回心血量減少,引起心臟缺血缺氧,導致患者出現胸口疼痛、心悸等臨床癥狀[1]。 患者隨著病情的加重會出現心肌細胞纖維化、壞死,最終導致循環代謝發生紊亂的一種心血管疾病[2]。 冠心病的發生給居民健康造成了極大的危害, 成為了目前引起我國居民死亡的一個主要因素[3]。 臨床研究表明[4],節段性室壁運動異常可以作為冠心病患者的一項主要參考依據。 因此,提高冠心病節段性室壁運動異常患者的診斷水平, 對于及時發現冠心病,早期干預,改善預后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5]。 目前對于冠心病節段性室壁運動異常患者的診斷主要以心臟彩超、冠狀動脈造影等手段為主,后者雖然準確率非常高, 但是屬于有創性診斷方式, 存在一定的安全風險。 而心臟彩超不僅無創,且操作簡單、可重復進行,患者接受度較高[6]。 該研究以2019 年3 月—2020 年4 月期間在該院就診的108 例冠心病節段性室壁運動異常患者為例, 對心臟彩超在冠心病節段性室壁運動異常患者診斷中的應用效果進行了分析,現報道如下。
從該院就診的冠心病節段性室壁運動異常患者中便利選取108 例,包括男性60 例,女性48 例;年齡52~79 歲,平均年齡(67.4±2.5)歲;病程9 個月~5 年,平均病程(2.5±1.4)年。 該次研究已經獲得了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1.1.1 納入標準 ①經臨床診斷確診為冠心病節段性室壁運動異常的患者,并均經冠狀動脈造影檢查證實;②具備正常溝通交流能力的患者; ③患者對該次研究內容均知情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的患者[7]。
1.1.2 排除標準 ①合并肝腎功能異常的患者; ②無法配合研究開展的患者[8]。
108 例患者均行心臟彩超檢查,使用心臟B 超診斷儀,探頭頻率設置為3.5 MHz。 指導患者取仰臥位,局部涂抹耦合劑,使用16 節段室壁運動積分分發定量分析測定患者的心動圖。 放射狀掃描患者的心臟、腹部及周圍器官組織,測定新室壁運動分數,以下室壁瘤形成現實為5 分、反常運動顯示為4 分、運動完善消失顯示為3 分、運動減低顯示為2 分、正常顯示為1 分[9]。 在此基礎上再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 比較兩組診斷方式對患者左房內徑、左室末徑、主動脈內徑、右房內徑、右室內徑等的檢出率及其診斷準確性、敏感性和特異性。
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配對χ2檢驗。 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相比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結果, 心臟彩超對冠心病節段性室壁運動異常患者的左房內徑、左室末徑、主動脈內徑、右房內徑、右室內徑等檢出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心臟彩超對冠心病節段性室壁運動異常患者各項指標的檢出率比較[n(%)]
相比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結果,心臟彩超對冠心病節段性室壁運動異常患者的診斷準確性、 敏感性和特異性,均明顯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心臟彩超對冠心病節段性室壁運動異常患者診斷的準確性、敏感性和特異性比較(%)
冠心病的診斷會對患者的治療產生直接的影響,早期及時的診斷對于早期采取有效的治療干預, 改善患者的預后效果具有重要的意義[10]。臨床對于冠心病的診斷,通常情況下是根據患者的病史情況、臨床表現癥狀、 心電圖監測結果以及相關的影像學檢查結果進行綜合判斷。 但對于冠心病患者來說, 其診斷靈敏度較差,并不理想。
冠狀動脈造影檢查是臨床公認的冠心病診斷 “金標準”,雖然對冠心病的診斷準確率極高,但是冠狀動脈造影屬于一種有創診斷方式, 在診斷同時會對患者的機體產生一定的創傷,存在一定的風險性,導致患者的接受度較低,且該診斷方式不具備可重復性。 因此,并非一種理想的診斷方式。
隨著臨床對冠心病疾病研究的深入發現, 根據患者的節段性室壁運動異常的特征表現, 胸痛等臨床癥狀,對冠心病患者的診斷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11]。而心臟彩超在冠心病節段性室壁運動異常中的診斷表現出了較大的優勢。 心臟彩超檢查能夠對冠心病患者的病情危險程度進行準確識別, 這主要是由于患者在發生心肌缺血后,其ST 段整體或局部的收縮能力會出現不協調, 因此會直接引起患者出現節段性室壁運動異常。 而心臟彩超檢查,能夠對患者的心臟生理解剖結果和生理功能變化的危險程度進行有效評估。 同時臨床研究表明, 心臟彩超在測定患者左室收縮能力和舒張能力中也具有明顯的意義。 不僅如此,通過應用心臟彩超檢查對二尖瓣返流、左室室壁瘤、假性室壁瘤等進行診斷,能夠對患者的病情預后效果進行評估。
該次研究中, 通過對108 例冠心病節段性室壁運動異常患者進行心臟彩超檢查, 并將其診斷結果與冠狀動脈造影結果進行對比,結果顯示,心臟彩超對冠心病節段性室壁運動異常患者的左房內徑、左室末徑、主動脈內徑、右房內徑、右室內徑等檢出率,與冠狀動脈造影結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這一結果表明,心臟彩超檢查對冠心病節段性室壁運動異常患者的主要臨床指標檢出率較高。 而相比兩種診斷方式對冠心病節段性室壁運動患者的診斷準確性、 敏感性和特異性,雖然心臟彩超較冠狀動脈造影檢查均明顯較低,但其總體診斷準確性仍具有較高的臨床意義, 且相比冠狀動脈造影具有無創性、 可重復性等優勢, 且費用較低,安全性更高,因此,其臨床應用價值較大。
這一研究結果與孫曉艷[12]的研究結果相一致,在其研究中以45 例冠心病節段性室壁運動異常患者為例,將冠狀動脈造影結果作為金標準, 對心臟彩超在這類患者診斷中的應用效果進行了分析, 結果顯示冠狀動脈造影對冠心病節段性室壁運動異常患者左房內徑的檢出率為31.11%、左室內徑檢出率為17.78%、右房內徑檢出率為24.44%、右室內徑檢出率為15.56%、主動脈內徑檢出率為17.78%, 而心臟彩超對冠心病節段性室壁運動異常患者左房內徑的檢出率為22.22%、 左室內徑檢出率為15.56%、右房內徑檢出率為22.22%、右室內徑13.33%、主動脈內徑檢出率為13.33%,兩種診斷方式在左房內徑的檢出率、左室內徑檢出率、右房內徑檢出率、右室內徑檢出率、主動脈內徑檢出率方面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這一結果表明,心臟彩超在冠心病節段性室壁運動異常患者的診斷中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這與該次研究結果中所得數據水平相一致,該研究中,心臟彩超對冠心病節段性室壁運動異常患者左房內徑的檢出率為22.22%、 左室內徑檢出率為16.67%、右房內徑檢出率為14.81%、右室內徑11.11%、主動脈內徑檢出率為12.96%。這也充分佐證了該次研究結果。 且孫曉艷在研究中的分析認為,心臟彩超不僅能夠獲得與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相當的檢出率,同時心臟彩超具備了冠狀動脈造影檢查所不具備的優勢,即其具有無創、安全,對于病情復雜的患者可進行反復檢查,以提高臨床診斷準確率等優勢,這是冠狀動脈造影所無法比擬的優勢。 因此,該研究也認為心臟彩超可作為冠心病節段性室壁運動異常患者的首選診斷方式進行臨床推廣應用,這與該次研究結果相似。
綜上所述, 心臟彩超診斷冠心病節段性室壁運動異常雖然相比冠狀動脈造影的診斷準確性、 敏感性和特異性較低,但是其總體診斷準確性仍較高,對患者的各項臨床指標檢出率均與冠狀動脈造影檢驗相當,且具有心臟彩超具有無創、操作簡單,費用低廉、可重復進行等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