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競楠
齊齊哈爾市第七醫院,黑龍江齊齊哈爾 161000
和以往相比, 當前我國布魯菌病的發生概率呈現出了逐年上升的趨勢。 據最新世界衛生組織調查指出,當前在全世界范圍內, 布魯菌病感染人數大約為100萬左右。 并且該疾病的發生每年以1 萬~2 萬的速度在增加。 其為一種經由布魯氏菌感染所引發的傳染性疾病,倘若未能在第一時間對患者開展行之有效的治療,將會造成相當嚴重的后果[1]。
利用有效方法全面治療布魯菌病, 有著相當重要的現實意義。 布魯氏菌病通常會表現出發熱、多汗、乏力、肌肉和關節疼痛等癥狀[2]。 如果情況嚴重,還會同時合并多種并發癥,例如貧血、心肌炎、脊柱炎等。 如果處于妊娠早期的女性合并布魯氏菌病, 還有可能出現流產的意外情況。 迄今為止,國內針對于妊娠合并布病的研究資料較少。結合實際情況,該文選取當地醫院2018年9 月收治的1 例妊娠合并布魯菌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探究妊娠合并布魯菌病患者的治療有效方式,現報道如下。
選擇來當地醫院接受疾病治療的妊娠合并布魯菌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受試者29 歲,首次懷孕。由于左側下肢疼痛1 周,宮內孕34 周±3、陣發性腹部疼痛24 h。在2018 年9 月12 日到當地醫院婦產科入院治療。 受試者平日里無月經紊亂情況,孕期順利。 2018 年9 月6日于無誘因突發性左下肢劇烈疼痛、持續性疼痛,進行性加劇,活動受到極大限制、放射至膝部,無明顯發熱,伴多汗,故到當地醫院就診,診斷為坐骨神經痛,未予特殊處置。 于2018 年9 月11 日出現非規律性宮縮,故以“坐骨神經疼痛,先兆性早產”當地醫院產科診治。 患者在當地醫院診斷結果詳細情況見表1。

表1 患者入院診斷結果詳細情況
入院查體資料:為脈搏111 次/min、體溫37.5℃。 經被動體位檢查脾、肝、肺、心無異常,孕晚期腹型,腹圍97 cm、子宮高28 cm、胎心140 次/min、枕右前位。 經檢查可觸及受試者為不規律性宮縮、子宮體部存在壓痛現象。 無破水以及見紅情況。 未對受試者開展陰道檢查。
受試者的脊柱以及雙上肢不存在異常, 兩側下肢呈凹陷性水腫(++),對稱。 患者大腿左側髖關節四周存在廣泛性觸痛情況,活動受到極大限制。 受試者不存在皮溫上升以及紅腫的情況。 右側下肢和髖部不存在異常、生理反射無異常,未引出病理反射。 通過對患者開展心電圖檢查結果證實,其為竇性心動過速。 肝、腎功能無顯著異常,血沉指標為101 mm/h、白蛋白為33.7 g/L、血清總蛋白61.7 g/L。 受試者的骨盆X 線平片、超聲心動檢查與腰椎正側位片不存在顯著異常。
受試者在入院后,為其開展對癥治療以及保胎治療。其在入院后48 h 體溫上升, 具體值為38℃。 無寒戰表現、體溫上升呈不規則熱,開展布魯菌病血清學檢查,結果表明:試管凝集1:100(++)、虎紅平板凝集試驗(+),疑為布魯菌病。故請該院專家會診協助診治。該院專家結合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和實驗室檢查后確定診斷:布魯菌病,并給出治療方案。 由于該受試者針對于青霉素過敏, 擇取劑量為3.0 g 頭孢哌酮/舒巴坦治療疾病,每12 小時使用1 次,靜滴。 治療5 d 后,患者體溫降低到正常水平。 心率指標為90~100 次/min, 住院后第8日,胎心情況良好,不存在宮縮。 患者左側下肢疼痛有緩解趨勢,但行動依舊困難、無法平臥,影響到自身睡眠。 對受試者復查布魯菌病血清學檢查,試管凝集實驗結果為1:200(++)、虎紅平板凝集試驗為(+)。 再次與該院專家溝通后, 當地醫院決定立即對受試者局麻操作下行子宮下段剖腹產,分娩1 男活嬰,體質量為2 800 g。新生兒出生后無顯著異常。產后新生兒經人工喂養。受試者為系統治療布魯菌病于產后第5 日轉到該院繼續接受治療, 對其使用多西環素+利福平+頭孢哌酮/舒巴坦方案繼續治療疾病。 同時配合具有活血化瘀、扶正固本、祛風勝濕以及蠲痹通絡的中藥治療,時間為2 周。
①中晚體征診斷標準。 受試者存在早期妊娠之經過,同時逐漸感覺到腹部增大、自覺胎動,同時配合體征檢查以及輔助檢查。
②受試者存在羊只流行病接觸史。 患者具有較為典型的癥狀以及臨床體征, 布病的特異性抗體1:100(++)以上。 患者的治療效果以及臨床分期判定見最新出版的布魯氏病治療指南。
受試者產后經治療14 d 好轉出院, 出院后繼續服用多西環素+利福平+復方新諾明治療28 d, 復查布魯菌病血清學檢查結果示:試管凝集實驗結果為1:50、虎紅平板凝集試驗為(+),對其開展定期隨訪。 患者病情穩定,可以正常下地行走、新生兒健康。
布魯菌病也被稱之為馬耳他熱、地中海弛張熱、波幅熱或者波浪熱。 其為一類經由布魯菌所引發的人畜共患性傳染病,疾病流行于地中海國家、亞洲、非洲以及拉丁美洲國家。 在中國,其主要流行于西北、東北、內蒙古等地區。部分北方地區存在散發情況。從此類疾病的傳播途徑來看, 主要為患者直接性接觸病畜或者食用病畜的奶制品、肉制品發生感染[3]。 人傳人情況較為罕見,布病主要經過皮膚及黏膜接觸傳染、消化道以及呼吸道實現疾病傳播。 最近幾年,臨床中也報導了母嬰垂直傳播和產后母乳喂養疾病傳播的案例[4]。
從布病的臨床特點來看, 主要為受試者長時間關節及肌肉疼痛、多汗、高熱、肝脾腫大等。 當機體感染布魯菌后,會導致毒血癥以及菌血癥,逐步累及到各個器官中。 在慢性期,疾病會侵襲患者的大關節以及脊柱。另外值得說明的是,當患者合并此類疾病后,除卻會侵及到脊柱之外,患者的膝關節髖關節、骶髂關節以及肩關節也會受累[5]。 有些患者表現為患病后淋巴結破潰,進而體現出腰大肌膿腫的不良情況。 如果情況嚴重,還會由于硬膜外膿腫導致截癱現象發生。疾病與不同的脊柱位置會體現出與之相應的神經根放射痛或者脊髓受壓的不良情況。 當前OIE 組織將布病納入到B 類疫病范疇中, 中國的傳染病防治法將此類疾病列為乙類傳染病[6]。
診斷布病的主要依據包含: 受試者醫學影像學資料、 實驗室檢查資料、 臨床表現以及流行病學病史情況。 而骨骼、血液和其他液體培養結果為陽性者也可以確診。 對受試者開展血清學檢查結果為陽性,同時結合其臨床表現也不難作出診斷。 從布病的嚴重性并發癥來講,主要為心肌炎和腦膜炎。 從治療方面而言,主要包含使用抗生素對癥治療、基礎化治療等[7]。 布病的抗生素治療原則應當依照受試者具體的藥敏試驗結果,擇取聯合足量、長期、多途徑的給藥方法。 常見藥物包含利福平、喹諾酮類藥物等[8]。 從中藥治療布病的方法來看,應當以活血化瘀、扶正固本、祛風勝濕、蠲痹通絡等。 同時聯合西醫對患者開展治療能夠取得滿意成效。值得說明的是,最新的藥物治療指南表明,在妊娠早期3 個月,女性患者應當禁止使用利福平。 針對于同時懷孕的布病女性, 可以選擇安全性相對較強的頭孢類抗生素、阿奇霉素等[9]。
從妊娠合并布病的特點來看,在該案例中,患者主要以下肢疼痛前來就診、非規則性發熱。 使用藥物后,退熱速度較快。
就妊娠針對于布病的影響方面來看, 主要為女性到了妊娠期以后,機體內的孕激素水平上升[10]。 和非孕期相比,基礎體溫偏高。 需要說明的是,有部分女性在妊娠后會出現背痛腰酸的不良情況, 繼而令妊娠期合并布病誤診率增加。 由于治療布病的有效抗生素大多為孕期禁用或者慎用藥品。 所以說,孕婦不適合使用足量針對性抗生素, 在此情況之下, 會導致疾病延誤治療,致使相關并發癥的發生概率有所增加。
從布病針對于妊娠的影響方面來看, 主要為布病為一類因布魯氏桿菌侵襲到受試者皮膚黏膜所引發的敗血癥或者菌血癥。 發生布病后, 患者可能會出現死產、死胎、早產、流產以及低體質量兒的情況[11]。 內毒素針對于子宮平滑肌有著一定興奮效用, 其也可能為引發患者出現流產的主要原因之一。 當孕婦感染到布病以后, 病毒會經過胎盤血流屏障致使宮內胎兒受到感染,就此引發不良妊娠結局[12]。
針對于此類患者來講為其開展血清學檢查, 可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其預后轉歸。 相關報道表明[13],在孕婦群體之中,布魯菌抗體效價在1:160 以上者發生不良妊娠結局的概率偏高。倘若在孕期受試者確定為布病,則需要盡早為患者開展針對性治療。 需注意的是當前治療布病的有效藥物會對受試者體內胎兒造成一定傷害[14]。如果說患者病情嚴重,需要馬上終止妊娠。 新生兒在分娩時以及產后經母乳喂養, 非常有可能感染布病。 因此,患者需要在產后繼續接受針對性治療。 建議罹患布病的孕產婦娩出胎兒后實施人工喂養。 值得說明的是,針對于新生兒來講,倘若已經明確其分離出布魯氏菌,即便對其開展血清學檢測結果為陰性, 也不可貿然排除其感染布病的可能[15]。
布魯氏菌病在多個國家廣泛流行。 妊娠合并布病的案例較為少見。 現如今,學術界所報道的針對于布病所導致的妊娠不良結局機理尚未被完全闡明。 另外值得說明的是, 針對于布病患者的妊娠期和圍生期母嬰管理也沒有權威指南予以參考, 上述內容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