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婉珊,陸燕運,林敏儀
佛山市高明區人民醫院婦產科,廣東佛山 528500
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 是指由于盆底支持結構缺陷薄弱、 損傷及功能障礙等多因素造成的盆腔臟器移位,引起各種盆腔器官功能異常的一組疾病,包括盆腔器官脫垂、尿失禁 及性功能障礙。妊娠與陰道分娩損傷作為該疾病獨立存在的危險因素, 對成年女性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的困擾[1-2]。 我國傳統治療子宮脫垂的常規術式,如陰式子宮切除加陰道前后壁修補、會陰修補等,有較高的復發率。 盆底肌肉訓練是一種新型的康復措施,可增強患者體質,有效提高盆底肌肉群的功能,改善尿便失禁癥狀,預防子宮脫垂,提高性生活質量[3]。 為有效預防女性產后早期盆底功能出現障礙,提高產后恢復效果,該研究對2019 年1—12 月方便選取的50 例產后女性予以盆底肌肉訓練, 觀察干預效果,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該院100 例分娩后5 周的女性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分配原則將其分為對照組、觀察組,每組50 例。 對照組年齡23~35 歲,平均(28.10±1.59)歲;觀察組年齡24~36 歲,平均(28.12±1.58)歲。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選取的所有患者均知情,自愿與該院簽署知情同意書,取得醫學倫理會認證許可。
對照組予以常規干預, 主要包括嚴密觀察患者的惡露量、色,為患者制定合理的飲食計劃,保持適宜的溫度,保持環境衛生的整潔與干凈,指導患者產后進行健康操鍛煉。
觀察組建立在對照組基礎上對患者實施盆底肌肉訓練,派遣專人對患者予以一對一健康教育,為患者講述盆底肌功能訓練方法與目的,抓住訓練時機,告知患者需注意的問題。 運用盆底肌肉康復系統進行生物反饋,利用電刺激訓練盆底肌肉。 叮囑患者排空膀胱,選截石位,將探頭置于陰道內,步入程序治療。 電流強度以100 mA 為主,刺激時間為2 s,間隔時間為4 s,20~30 min/次,2 次/周,每療程為8 次。
①觀察兩組患者的盆底肌力, 檢測標準按照患者肌肉收縮質量、收縮次數、收縮時保持時間為0~5 級,肌力小于3 級為異常; 肌肉無收縮為0 級; 僅收縮1次,維持低于1 s 為1 級;可收縮2 次,維持時間2 s 為2 級;肌肉完全收縮,沒有對抗阻力,維持時間3 s 者為3 級;肌肉全部收縮,可輕微對抗,收縮4 次,維持時間4 s 為4 級;肌肉完全收縮,持續對抗,收縮5 次,持續至少5 s 為5 級。 ②觀察兩組患者的產后10 個月時尿失禁發生例數。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 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盆底肌力變化比較[n(%)]
干預前, 兩組患者的盆底肌力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盆底肌力改善狀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干預后, 觀察組患者的尿失禁發生例數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產后10 個月時尿失禁發生例數比較[n(%)]
近年來提出一種新的理念,即盆底肌功能重建,主要運用物理方式主動或被動收縮刺激患者盆底肌,以此來增加尿道關閉功能,對尿失禁進行治療[4-5]。 盆底障礙性疾病是由盆底組織損傷導致, 妊娠和分娩期間均會在無形中對患者的盆底造成損傷[6-7]。 若產后護理不當, 容易導致盆底功能出現障礙, 臨床會出現子宮脫垂、壓力性尿失禁等表現。 妊娠期間子宮在增大的同時腹腔壓力也會增大,對盆底產生的壓力也會增大,盆底肌肉會處于松弛狀態, 患者在分娩時盆底肌肉在過度拉伸中更容易受損[8-10]。雖然機體自帶恢復功能,但若在產后不正確訓練盆底肌肉, 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會呈較高發病率[11]。
運用電刺激技術可增強盆底肌肉強度和彈性,以反射的角度抑制膀胱興奮[12]。這種治療主要是靠陰道中放置的電極傳輸不同強度的電流對陰部神經有刺激作用,從而傳出纖維,對尿道以及膀胱頸起到支撐作用,將尿道閉合壓升高[13-14]。 對陰部神經在刺激下,會傳入纖維,將神經元與骶髓逼尿肌核相連接,對逼尿肌核產生的興奮性進行抑制。 經盆神經將其傳輸至逼尿肌,對逼尿肌的收縮進行抑制。 利用電刺激對胸腰段產生作用,促使交感神經元更加興奮,腎上腺素可促使受體興奮,加速膀胱頸部收縮,提高尿道關閉功能,對提高膀胱頸的封閉性[15]。 β2腎上腺素可促使受體興奮,保持膀胱底松弛,使膀胱頸具有較強的封閉性。 該研究對部分患者運用盆底肌肉訓練, 患者的盆底肌力得到明顯改善, 患者的產后10 個月時尿失禁發生例數明顯減少。干預后,觀察組盆底肌力0~3 級例數(0、0、0、2)明顯比對照組(0、3、9、11)少;4~5 級例數(21、27)明顯比對照組多(7、20);觀察組患者的盆底肌力改善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 觀察組患者的尿失禁發生率2.0%明顯少于對照組18.0%(P<0.05)。王曉春學者[15]在研究中也提出:觀察組患者的尿失禁發生率 (3.3%) 明顯少于對照組(26.7%)(P<0.05);這一結果與該研究具有一致性,說明為患者在產后早期實施盆底肌肉訓練, 有助于患者提高盆底肌力,還可以減少尿失禁發生例數,對預防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有重要意義,有助于患者的產后恢復,效果明顯藥優于常規護理。
綜上所述,為產后患者早期實施盆底肌肉訓練,可改善患者的盆底肌力,減少患者的尿失禁發生例數,對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有預防作用,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