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友霞
聊城市光明醫院神經內科,山東聊城 252000
帕金森屬于慢性神經變性疾病, 好發于中老年群體,且發病風險與年齡呈正比關聯,據有關資料統計,我國年齡超過65 歲的群體中, 帕金森罹患率在1 700/10 萬左右[1]。 觀察帕金森患者的臨床表現,常見于肌肉強制、步態異常、運動遲緩以及靜止性震顫等,隨著病情的持續發展,患者最終的喪失工作能力,甚至生活無法自理,不僅會降低患者的生命質量,嚴重的還會給人群生命安全造成威脅[2]。目前臨床治療多采取藥物療法,常規方案為左旋多巴類藥物, 但長期使用可能引發不良反應,甚至運動并發癥,增加治療難度[3]。 對此,亟需探討更為可靠的治療方案為患者的臨床療效以及預后質量提供良好的保證?;诖?,該次方便擇選2018 年1月—2019 年1 月時段內于該院接受治療的86 例帕金森患者,通過對比左旋多巴與普拉克索、左旋多巴聯合普拉克索與漸進性抗阻療法展分析,現報道如下。
方便擇選該院接受治療的86 例帕金森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帕金森診斷標準且具備肌強直、步態異常、運動遲緩、靜止性震顫等癥狀;②對該次研究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①合并帕金森綜合征;②合并嚴重性臟器官功能障礙;③合并惡性腫瘤;④有頭部創傷、腦積水、腦炎、腦血管疾病史;⑤有中毒史;⑥研究用藥禁忌等;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該研究,參考隨機雙盲法以43 例為組數將患者劃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 對照組男19 例,女24 例;年齡34~49 歲,平均(44.16±1.23)歲。 試驗組男21 例,女22 例;年齡31~50歲,平均(44.24±1.34)歲。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院內接受左旋多巴與普拉克索治療:取0.25 g 左旋多巴(國藥準字H53021339)于三餐后給予患者口服,以5 d 為間隔參考患者耐受情況對給藥劑量進行調整,單次增加量為0.25 g,最高單次給藥劑量不能超過0.75 g。 取0.25 mg/d 普拉克索 (注冊證號H20140917)分早晚給予患者口服,持續14 d,劑量調整為1 mg/d,分3 次給予患者口服;持續至第9 周,劑量調整為4.5 mg/d,分3 次給予患者口服,病情穩定后以維持劑量持續給藥3 個月。
試驗組院內接受左旋多巴、 普拉克索與漸進性抗阻訓練療法: 左旋多巴與普拉克索給藥方案與對照組等同,漸進性抗阻訓練如下:①步態訓練,包括原地站立、高抬腿踏步、移動重心等,改善患者平衡感;②面部功能訓練,包括皺眉、展眉、眨眼、閉眼、露齒、吹哨等;③語言運動訓練,以吞咽與發生訓練為主;④抗阻訓練,因肢體受限會影響動作,抗阻訓練可強化患者的肌肉力量,改善運動功能[4]。
注意訓練期間需要結合患者具體情況循序開展,避免急躁引發損傷。
比對分析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3 個月后、治療12個月后的以下評分: ①標準帕金森評定量表(UPDRS)評分:以UPDRS-Ⅲ為主,主要測評患者的運動功能;②帕金森病Webster 量表評分:包含10 個條目,滿分30分;③Berg 平衡量表(BBS)評分:包含14 個條目,滿分56 分;④改良Ashworth 量表評分:以6 個等級劃分為患者的肌張力狀態,即0、1、1+、2、3、4,得分與肌張力狀態呈反比關聯[5]。
采用SPSS 17.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UPDRS 評分趨同,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3 個月及治療12 個月后,試驗組患者的UPDRS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不同時間段UPDRS 評分對比[(),分]

表1 兩組不同時間段UPDRS 評分對比[(),分]
組別治療前治療3 個月 治療12 個月試驗組(n=43)對照組(n=43)t 值P 值45.08±8.23 44.04±8.39 0.580 0.563 52.94±6.78 47.46±6.84 3.731<0.001 54.35±6.67 47.75±6.57 4.623<0.001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Webster 評分趨同,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3 個月及治療12 個月后,試驗組患者的Webster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不同時間段Webster 評分對比[(),分]

表2 兩組不同時間段Webster 評分對比[(),分]
組別治療前治療3 個月 治療12 個月試驗組(n=43)對照組(n=43)t 值P 值17.60±4.89 17.63±4.72 0.029 0.977 12.48±2.90 16.15±2.64 6.137<0.001 10.12±2.65 16.06±3.34 9.136<0.001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BBS 評分趨同,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3 個月及治療12 個月后,試驗組患者的BBS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同時間段BBS 評分對比[(),分]

表3 兩組不同時間段BBS 評分對比[(),分]
組別治療前治療3 個月 治療12 個月試驗組(n=43)對照組(n=43)t 值P 值6.72±1.14 6.70±1.20 0.079 0.937 10.61±2.91 6.86±1.17 7.840<0.001 10.76±3.14 7.35±1.10 6.721<0.001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Ashworth 評分趨同,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3 個月及治療12 個月后,試驗組患者的Ashworth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4。
表4 兩組不同時間段Ashworth 評分對比[(),分]

表4 兩組不同時間段Ashworth 評分對比[(),分]
組別治療前治療3 個月 治療12 個月試驗組(n=43)對照組(n=43)t 值P 值2.53±0.49 2.51±0.51 0.185 0.853 2.08±0.14 2.42±0.19 9.447<0.001 1.12±0.13 2.06±0.29 19.356<0.001
現階段, 臨床針對帕金森所采取的療法在給藥的基礎上, 往往會輔以康復訓練方案, 例如強化康復治療、作業療法、運動策略訓練以及漸進性抗阻訓練等[6]。通過有效的訓練方案可以幫助患者改善受損的運動功能, 同時還能降低患者在藥物治療期間出現并發癥的風險,對于抑制患者病情持續發展具有較好的作用。 有學者[7]研究發現,帕金森患者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輔以有效的運動訓練療法, 可以對患者病理狀態下的線粒體功能給予有效保護, 同時還能改善患者大腦特定區域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等表達水平;除此之外,有效的運動訓練療法還能降低腦損傷標記物濃度, 例如膠質蛋白、鈣結合蛋白等[8];而且經濟成本較低,干預效果可靠,適合臨床廣泛運動。 但由于訓練差異性的影響,導致不同訓練療法所達到的干預效果也存在的一定的差異性,而目前臨床尚未明確最佳運動訓練療法,仍需大量研究加以佐證。
該研究結果顯示, 治療3 個月及治療12 個月后,試驗組患者的UPDRS 評分 (52.94±6.78) 分、(54.35±6.67)分均高于對照組的(47.46±6.84)分、(47.75±6.57)分,而Webster 評分(12.48±2.90)分、(10.12±2.65)分、BBS 評分(10.61±2.91)分、(10.76±3.14)分、Ashworth 評分 (2.08±0.14) 分、(1.12±0.13) 分, 均優于對照組的(16.15±2.64)分、(16.06±3.34)分、(6.86±1.17)分、(7.35±1.10)分、(2.42±0.19)分、(2.06±0.29)分(P<0.05)。 這與吳克琴等[9]的研結果:干預3 個月后,強化組Ashworth評分(0.90±1.10)分低于傳統組的(2.17±1.18)分(P<0.05),類似。 可見,帕金森患者臨床聯合開展普拉克索與漸進性抗阻訓練治療, 可以顯著改善患者的肌肉張力。 原因分析,普拉克索屬于新型非麥角類多巴胺受體激動劑, 可抑制紋狀體突觸后膜多巴胺受體引發脈沖樣刺激,降低患者出現運動并發癥的風險[9];而在治療期間輔以漸進性抗阻訓練療法, 可改善患者平衡能力與緩解病癥,還能降低患者出現胃腸反應的風險,效果相對較為確切,可以臨床使用。
綜上所述, 帕金森患者臨床聯合開展普拉克索與漸進性抗阻訓練治療,可以顯著改善患者的肌肉張力,有利于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 進一步優化患者的預后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