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少飛,高峰麗,郭海軍,石素琴,關敬之
1.內蒙古科技大學包頭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藥劑科,內蒙古包頭 014030;2.內蒙古自治區國際蒙醫醫院藥學部,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65
復發性流產主要是指連續2 次或2 次以上自然流產[1],當前臨床認為其同染色體異常以及機體免疫功能障礙等有關,患者可出現腹痛以及停經后陰道出血。 臨床有研究指出, 凝血功能異常會導致胎盤血管梗死以及血栓形成,進而出現自然流產[1]。 阿司匹林在復發性流產患者中較常使用,其可抑制血小板活性,進而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提升胎兒血流量。 但是在臨床長期應用中發現,導致復發性流產的因素較多,若僅使用阿司匹林進行治療,無法獲得滿意效果[2]。 低分子肝素是臨床常用的抗凝血、預防血栓形成藥物。 為提升復發性流產患者治療效果,該次研究對2018 年11 月—2019 年11月期間接收的82 例高齡復發性流產患者進行隨機分組,其中一組使用阿司匹林進行治療,另一組使用阿司匹林以及低分子肝素治療,分析其治療效果差異,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擇該院接收的82 例高齡復發性流產患者為研究樣本, 采取隨機數字排列表法將其分成對照組(41 例)以及研究組(41 例)。 對照組與研究組年齡平均值依次是(38.67±2.65)歲、(39.05±2.97)歲;流產次數平均值依次是(3.59±1.15)次、(3.92±1.47)次。 將每組基線數據輸入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 ①所有患者經臨床診斷均符合復發性流產診斷標準[3];②最近90 d 內出現一次流產情況者;③患者及其家屬享有知情同意權, 在充分了解該次研究目的以及研究方法后表現自愿參加研究。
排除標準:①在內分泌系統異常者[4];②患者存在嚴重認識功能障礙,無法正常進行言語交流者;③對研究用藥存在過敏癥狀者。 該次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全部患者入院后均完善相關檢查, 明確存在宮腔內妊娠后實施藥物治療。 每組患者均予以葉酸片(國藥準字H20059355,0.4 mg/片) 口服治療,1 次/d,0.4 mg/次。 另外, 予以對照組阿司匹林腸溶片 (國藥準字H31022424,50 mg/片)口服治療,1 次/d,50 mg/次。予以研究組阿司匹林腸溶片口服治療以及低分子肝素注射治療, 其中阿司匹林腸溶片生產廠家以及服用方法均與對照組相同, 低分子量肝素鈉注射液 (國藥準字H20000097,1 mL∶5 000 IU)注射5 000 IU/次,1 次/d,采用皮下注射方式, 持續用藥兩周后檢測患者血常規以及凝血功能指標。 用藥期間每個檢測一次患者血清抗體情況, 待其IgM 抗體以及IgG 抗體水平均正常后方可停藥, 同時每月檢測一次患者抗心磷脂抗體以及纖溶指標,若出現異常情況,需立即停止用藥,并更換用藥方案。
①比較每組患者抗體清除率; ②對比每組分娩結局;③比較每組不良反應。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 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41 例患者中, 有15 例出現抗心磷脂抗體清除;研究組41 例患者中,有36 例出現抗心磷脂抗體清除。對照組患者抗體清除率是36.59%,明顯低于研究組87.8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2.873,P<0.05)。
對照組患者足月產率 (53.66%) 低于研究組(80.4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流產率(26.83%)高于研究組(4.8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分娩結局的比較[n(%)]
兩組患者治療期間發生的主要不良反應為血小板減少、 惡心嘔吐和紫癜等。 對照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24.40%)高于研究組(7.3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復發性流產臨床又稱之為習慣性流產, 在高齡者妊娠期間,由于血管內皮細胞功能受到損傷,加之血液流變學系統異常以及血小板功能障礙等因素影響,極易導致機體出現高凝狀態,若在此時期未加以重視,不做任何處理, 當異常情況繼續發展后即可導致血栓形成[5],進而使得胎盤微循環障礙,引起胎盤內血栓,最終導致胎盤血液灌注異常,發生流產。復發性流產不僅增加患者治療費用,加重其家庭經濟負擔,還會對患者心理造成較大壓力,使得出現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不利于疾病恢復。 因此,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高齡復發性流產患者抗凝治療,對改善疾病預后具有積極意義[6-7]。
阿司匹林通過與環氧化酶中的活性部分多肽鏈530 位絲氨酸殘基的羥基發生不可逆性乙酰化,使得環氧化酶失去活性,從而阻斷前列環素生成,發揮抗凝血效果[8]。 但因病患機體處于高凝狀態,單一使用阿司匹林進行治療,藥效發揮受到一定限制,無法在短時間內獲得滿意效果。 該次研究中,研究組與對照組抗體清除率分別是87.80%、36.59%(P<0.05);研究組足月產率高于對照組,流產率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與對照組不良反應總出現率依次是7.32%、24.40%(P<0.05)。在張艷艷[9]的研究中,其對60 例復發性流產患者實施阿司匹林以及低分子肝素聯合治療,經研究后發現,患者抗體清除率是71.67%,流產率是5.00%,不良反應總出現率是18.33%。 由此可知復發性流產患者實施阿司匹林以及低分子肝素聯合治療,可發揮良好治療效果,具有一定臨床應用價值,與該研究結果相符。 分析原因可知, 抗心磷脂抗體是一種以血小板以及內皮細胞膜上帶負電荷的心磷脂作為靶抗原的自身抗體, 當機體內抗心磷脂抗體水平較高時, 會使血小板凝集功能增強,大量生成血栓素,極易出現血栓[10]。低分子肝素是由普通肝素通過物理分離以及化學裂解后形成的抗凝藥物, 其是一般肝素解聚制備得到的一類分子量較小的肝素總稱,其平均分子量僅為4~6 kD,具有選擇性抗凝血效果。 低分子肝素不僅可抑制凝血酶活性,還可抑制凝血活性因子Xa 活性,進而發揮抗凝血效果[11]。低分子肝素分子量較小,更加容易被機體吸收,并且具有較高的生物利用度。 將兩種藥物聯合使用,可增強抗凝血效果,改善患者機體高凝狀態,從而避免血栓形成,降低流產率。同時,低分子肝素大多數分子長度均短于18 個單糖長度, 可一定程度上降低肝素在應用過程中出現的血小板減少、紫癜等不良反應,具有良好的安全性[12]。
綜上所述, 高齡復發性流產患者使用阿司匹林以及低分子肝素進行治療, 可有效清除機體內抗心凝脂抗體,降低流產率,安全性較高,可發揮一定保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