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琴榮,左振然,金國娣
廣東東莞厚街醫院門診外科,廣東東莞 523945
乳腺癌為發源于乳腺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 具有高發病率及高病死率特點[1]。 目前,臨床上主要以手術協同化療方式治療該病,但由于術后化療周期長、藥物刺激,加之反復穿刺,易造成患者治療耐受性、生存質量下降,從而影響到臨床治療效果[2]。 經外周靜脈中心靜脈置管(PICC)為臨床常用的一種置管方式,其具有操作簡單、可避免反復穿刺、痛苦小等優點,但會對患者肢體活動產生限制,且此種置管技術價格昂貴,部分患者難以承擔高額醫療費用[3]。 植入式靜脈輸液港屬于完全植入性血管通道系統,具有操作簡單、維護方便、應用期限長、感染風險低特點,且不會對患者日常生活產生顯著影響[4]。 為進一步了解在乳腺癌化療中植入式靜脈輸液的應用價值,2019 年3 月—2020 年3 月對該院76 例乳腺癌化療患者展開研討,現報道如下。
便利選擇該院收治的76 例乳腺癌化療患者,通過抽簽信封法將其分成甲組與乙組,各38 例。 甲組:皆為女性;年齡32~75 歲,平均(46.28±3.46)歲;病程3~24個月,平均(10.06±1.58)個月;腫瘤部位:左乳22 例,右乳16 例。 乙組:皆為女性;年齡32~76 歲,平均(46.31±3.48)歲;病程3~25 個月,平均(10.07±1.56)個月;腫瘤部位:左乳23 例,右乳15 例。 兩組以上數據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入組標準:滿足乳腺癌臨床診斷標準[5],經手術病理檢查確診;符合化療指征;預計生存時間>1 年;臨床各項檢查、診療數據完整;可積極配合該次研究;患者、家屬了解且支持該次研究, 并經醫院醫學理論委員會批準。
排除標準:存在嚴重性器質性疾病者;合并凝血功能障礙、全身性感染、抑郁癥者;有化療、靜脈置管禁忌證者;認知障礙、交流障礙者。
甲組予以PICC 置管:按照患者體型,選取適宜型號導管;以肘窩下兩橫指下作為穿刺點,選擇貴要靜脈為進針部位,將導管從貴要靜脈置入到上腔靜脈,由頂穿刺點沿靜脈方向抵達左右胸鎖關節, 再向下至第3肋間隙,導管置入長度控制為40~55 cm。 置管成功后,用無菌透明貼膜予以覆蓋,并進行固定。
乙組給予植入式靜脈輸液港:①輸液港植入術。 取患者平臥位,常規消毒鋪巾,施以局麻,把導管通過皮膚實施穿刺處理,取靜脈導管一段經鎖骨下靜脈,將其置入上腔靜脈,導管長度控制在10~15 cm;頓性分離鎖骨下皮膚組織,構建皮下隧道與皮袋,于鎖骨下窩安裝注射座;常規縫合固定,術后1 周,拆線。 ②植入式靜脈輸液的運用。 化療前,將輸液港作為中心,以2%愛爾碘進行擦拭,半徑控制在10 cm,反復擦拭3 次。應用生理鹽水對無損傷針輸液套件進行排氣, 而后將延長管夾閉,左手中指、食指、拇指形成三角形,對輸液座予以固定, 在輸液座中心部位把無損傷針垂直置入穿刺隔抵達儲液槽底端。 將延長管夾子打開,抽回血;確定針頭部位無誤后,以生理鹽水對輸液港進行沖洗,把延長管夾閉,同時分離注射器,利用無菌敷料給予覆蓋。 輸液時,將輸液器與延長管連接,打開夾子,緩慢滴注藥物。待輸液完畢后,用生理鹽水20 mL 進行脈沖式沖管,正壓封管,之后夾閉延長管。
統計兩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 置管相關并發癥發生率、不良事件發生率、導管維持操作時間、置管滿意度。 利用該科室自制置管滿意度調查問卷,評估患者對置管治療滿意度。 調查問卷分值范圍為0~100 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對置管滿意度越高。
采用SPSS 24.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進行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 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甲組一次置管成功率為94.74%(36/38), 乙組為97.37%(37/38),組間以上數據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00,P=1.000)。
組間置管相關并發癥總發生率相比,乙組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置管相關并發癥發生率對比[n(%)]
較甲組,乙組不良事件總發生率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事件發生率對比[n(%)]
與甲組相比,乙組導管維護操作時間較短,置管滿意度評分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導管維護操作時間、置管滿意度對比
表3 兩組導管維護操作時間、置管滿意度對比
組別導管維護操作時間(min) 置管滿意度(分)甲組(n=38)乙組(n=38)t 值P 值7.86±2.13 3.61±1.24 10.630<0.001 78.95±6.49 86.43±5.21 5.540<0.001
近年來,由于生活、環境的改變,乳腺癌發病率有所增長[6]。 化療在乳腺癌治療中占據重要地位,一般情況下,乳腺癌患者需使用化療藥物進行靜脈注入,但化療藥物對血管損傷較大,且在反復穿刺影響下,易出現藥液外滲,局部組織壞死,加重患者醫療負擔[7]。 因此,選取一種有效的靜脈輸液方式對臨床化療效果的保障、患者生存質量的改善均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臨床上多運用PICC 置管方式來解決乳腺癌化療患者反復穿刺問題。 該種置管方式置入步驟較為簡單,可為患者化療提供一個安全靜脈通路,且無大血管穿刺、導管穿刺有關氣胸等風險[8]。 但由于該種置管方式肘部導管暴露在外, 每周需定期沖管與換藥及減少患肢活動,以減少感染風險[9]。PICC 管腔較為狹窄,置管路徑較長,部分靜脈回流會受到一定阻礙,因此,患者患肢腫脹發生率較高。
植入式靜脈輸液港為近年來興起的一種新型中心靜脈給藥方式,其應用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并發癥少,安全性高。 注入化療藥物時,應用淺表靜脈壁可出現顯著刺激, 引起諸多不適且會影響到淺表靜脈;而采用輸液港注入化療藥物時,可將藥物直接輸入到中心靜脈,從而避免對淺表靜脈的影響,保護靜脈血管[10]。 輸液港主要是經穿刺頸內靜脈、腋靜脈或鎖骨下靜脈徹底置入體內,相比于其他輸液方式,其血栓、感染及其他相關并發癥發生率顯著較低。 ②維護方便。治療間隙, 患者每隔1 個月到醫院或門診對輸液港維護1 次便可, 而PICC 則需每周到院或門診維護1 次。③痛苦小。 每次穿刺能用1 周,即1 周內無需忍受反復穿刺痛苦。 且輸液港不會影響到患者日常生活,可正確開展家務活動、 洗澡等活動, 可顯著提升患者生存質量。 ④美觀。 切口愈合后,無外露部分,外人不易察覺,可有效滿足患者對皮膚美觀要求。⑤經濟。臨床治療過程中,靜脈輸液港只需每月維護1 次,可明顯減少維護費用與醫院往返費用, 特別是對預計治療時間超過3個月者,此種輸液方式更加經濟。 經對兩種置入方式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比較, 發現兩者一次性成功置管率均較高。
劉葉[11]文獻中報道,植入式靜脈輸液港組并發癥總發生率0.50%顯著低于PICC 組12.50%。 該研究中,乙組并發癥總發生率2.63%低于甲組21.05%, 以上結果均提示植入式靜脈輸液港的安全性更高。 乙組不良事件發生率與甲組相比,明顯較低,這表示以上輸液方式能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
傅少華等[12]研究中顯示:觀察組導管維護操作時間(3.50±0.90)min 明顯短于參照組(8.10±2.40)min。 該研究中,乙組導管維護操作時間(3.61±1.24)min 顯著短于甲組(7.86±2.13)min,以上研究結果均說明植入式靜脈輸液港導管維護更便利。 乙組置管滿意度評分和甲組相比,明顯較高,可見植入式靜脈輸液港更受患者青睞。
綜上所述, 在乳腺癌化療中植入式靜脈輸液港的應用價值較高,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