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樂春,陳春春,王冰倩,張幻真,江煜,陳進城,林志剛,2,陳水金
1.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康復醫院推拿一科,福建福州 350003;2.福建省康復技術重點實驗室,福建福州 350003;3.福建中醫藥大學康復學院,福建福州 350003
腰推間盤突出癥的發生與遺傳因素、腰姿不正、腰部受寒等因素有關, 在綜合因素的影響下致使腰椎間盤損傷、腰椎間盤發生退行性變,腰椎間盤支撐結構改變可使椎間盤膨出,繼而壓迫脊神經根,從而致使患者腰部疼痛、 腿部麻木, 該病患者常用治療方法包括針灸、推拿以及牽引理療[1-2]。 中醫典籍中無“腰椎間盤突出癥”該病名,腰椎間盤突出癥與中醫“腰痛”“痹癥”等臨床癥狀較為相似, 中醫認為本病的發生是內因與外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中內因為腎氣虧虛,先天稟賦不足、勞累過度、久病勞倦或年老體弱均可使腎精虧虛,腎精虧耗無法濡養筋骨,繼而引發腰痛。 該次研究為論證比較三步七法推拿對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應用價值,比較該院2018 年12 月—2019 年12 月38 例腰部牽引治療患者以及38 例腰部牽引聯合三步七法推拿治療患者腰椎功能、腰部疼痛、肌電圖相關指標以及總有效率,現報道如下。
該次研究經過倫理委員會批準, 獲得患者及其家屬同意。 該研究對象為方便選取該院收治的38 例患者,實驗組行腰部牽引治療(n=38):男、女分別21 例、17 例;年齡26~73 歲,平均年齡為(43.52±1.42)歲;病位:L3~L4、L4~L5、L5~S1 分別有6 例、13 例、9 例。 對照組腰部牽引治療的基礎上聯合三步七法推拿 (n=38):男、 女分別20 例、18 例; 年齡24~76 歲, 平均年齡為(43.57±1.46) 歲; 病位:L3~L4、L4~L5、L5~S1 分別有6例、11 例、11 例。 該次研究對象在性別、平均年齡、平均病程以及病位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參考我國萬學紅、盧雪峰主編第九版《診斷學》中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診斷標準。 ②患者在接受該次治療前未服用治療性藥物。 排除標準:①合并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異常患者。 ②腰椎嚴重滑脫、局部骨折以及脊柱裂患者。 ③符合手術指征患者。
1.3.1 對照組行牽引治療 患者于牽引床上取仰臥位,對患者腰部、髖部進行固定,而后根據患者自身耐受能力,對患者胸部、骨盆等實施對抗牽引,牽引重量應控制在體重的50%以內,單次持續牽引時間為20~30 min,隔日牽引治療1 次,持續治療3 次為1 個療程。
1.3.2 實驗組在牽引治療基礎上聯合三步七法推拿,三步為總的治療原則, 其中第1 步為調補肝腎、 理筋骨肉,第2 步為通調督脈、振奮陽氣,第3 步為拔伸整復、滑利關節。 七法為其中按摩方法,分別為疏通肝脾腎三經、調理肝脾腎三臟、通調督脈、疏通腰腿經絡、腰骶拍擊法、腰椎復式間歇拔伸以及髖膝牽伸,具體操作方法如下:①患者取仰臥位,循肝經自大墩穴至中封穴進行推按,循脾經自隱白穴至陰陵泉穴進行推按,循腎經自然谷穴至復溜穴進行推按,每經各推拿30 次,以患者局部感到微熱為宜。 ②點揉肝經期門、脾經章門、腎經京門等三經俞募穴,每穴至少按壓1 min,以患者局部發熱為宜。 ③點揉督脈風府、大椎、至陽、命門、腰陽關等穴位,每穴至少按壓1 min,以患者局部發熱為宜。 ④對患者腰骶部、腿部膀胱經、督脈通過指揉、彈撥等方法進行按摩,每穴均按摩3~5 次。 ⑤醫師雙手掌心相對反復揉搓發熱,而后用掌心拍打腰骶部,持續3~5 min。⑥兩名助手分別固定患者雙踝與肩部, 從并反向用力牽拉,使患者機體持續30 s 處于前伸狀態。同時醫師抓住患者兩側髂前上棘, 助手協助患者左右擺動髂前上棘,持續30 s 后休息數分鐘,重復操作7 次。 ⑦固定患者小腿、膝蓋,手術被動活動膝關節,使患者膝關節被動伸直,而后逐漸將患者雙下肢抬高,促使患者肌肉產生牽伸感,重復上述操作7 次。
①參考JOA 評分比較兩組患者入院時、 治療1 個療程后腰椎功能改善情況,JOA 評分(百分制)伴隨患者腰椎功能的改善,該評分逐漸提升。
②參考數字疼痛NRS 量表判斷患者入院時、 治療1 個療程后腰椎疼痛改善情況,NRS(十分制)伴隨患者腰椎功能疼痛的緩解,該評分逐漸降低。
③比較兩組患者入院時、 治療1 個療程后腓總神經傳導速度、脛總神經傳導速度、腓總神經F 波出現率等肌電圖相關數值變化情況, 于患者患側下肢行肌電圖檢查,應用方形脈沖電流刺激。
④比較兩組患者治療2 個療程后總有效率, 若患者腰腿疼痛癥狀消失、腰部功能恢復正常,直腿抬高高于70°,恢復正常功能,則表示治愈。 若患者腰腿疼痛癥狀明顯減輕、腰部功能基本正常,直腿抬高接近70°,基本恢復正常功能,則表示治療顯效。 若患者腰腿疼痛癥狀有所減輕、腰部功能部分恢復,日常生活輕微受限,則表示治療有效。 若患者腰腿疼痛癥以及腰部功能未明顯改善,則表示治療無效。總有效率=(治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受檢例數×100.00%。
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予以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患者治療1 個療程后JOA 評分比對照組高,NRS 量表得分比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實驗組患者治療1 個療程后腓總神經傳導速度、脛總神經傳導速度、 腓總神經F 波出現率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實驗組患者治療2 個療程后總有效率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腰椎功能以及腰部疼痛癥狀對比[(,分]

表1 兩組患者腰椎功能以及腰部疼痛癥狀對比[(,分]
組別JOA 評分治療前 1 個療程后t 值P 值NRS 量表治療前 1 個療程后t 值 P 值實驗組(n=38)對照組(n=38)t 值P 值62.56±4.34 62.59±4.33 0.030>0.05 82.33±2.31 72.11±2.32 19.243<0.05 10.226 5.207<0.05<0.05 5.18±0.25 5.17±0.26 0.171>0.05 1.74±0.21 2.53±0.24 15.271<0.05 11.178 8.053<0.05<0.05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肌電圖相關參數變化情況對比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肌電圖相關參數變化情況對比
組別腓總神經傳導速度(m/s)治療前 1 個療程后脛總神經傳導速度(m/s)治療前 1 個療程后腓總神經F 波出現率(%)治療前 1 個療程后實驗組(n=38)對照組(n=38)t 值P 值38.16±3.12 38.19±3.13 0.042>0.05 48.53±2.58 45.43±2.57 5.248<0.05 38.55±2.45 38.59±2.44 0.071>0.05 52.46±2.46 42.36±2.48 17.824<0.05 56.47±3.42 56.49±3.41 0.026>0.05 86.45±2.47 75.44±2.48 19.390<0.05

表3 兩組患者治療2 個療程治療效果對比[n(%)]
腰椎間盤突出癥近些年正逐漸發展為骨科常見病與多發病,本病患者以推間盤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致使髓核壓迫脊神經根,從而致使患者出現腰腿疼痛、下肢麻木等異常感覺[3-4]。 外因包括負重閃挫、經脈機關不利或外感風寒濕邪,風寒濕邪均為陰邪,致使經脈氣血阻滯,不通則痛[5]。 目前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常用治療手段為牽引治療, 牽引治療中通過對患者腰椎實施反向拉伸,促使纖維環張力提升,髓核復納至椎間盤,以家接觸髓核對脊神經根造成的壓迫。 中醫學中 “腰痛”“痹癥”臨床治療中常用按摩推拿,按摩推拿基于中醫經絡學說, 中醫經絡學說認為經絡是由經脈與絡脈組成,經絡運行全身氣血,同時聯絡臟腑形體官竅,為感應傳導信息的通道,其中腧穴為經脈之氣匯聚之處,同時也是機體疾病反應點[6-7]。 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三步七法按摩中調補肝腎、 離筋骨肉等按摩手法的實施可強筋壯骨。 該次研究顯示實驗組患者干預2 個療程后總有效率為97.37%,由此可見,對于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三步七法按摩可顯著提升治療效果。 三步七法按摩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病變部位穴位實施點揉,可促進局部穴位氣血運行,達到疏通經脈、振奮陽氣的作用, 對大椎間隙采取復位手法在促進局部氣血運行的同時可解除腰部肌肉痙攣,促使受損神經得到修復,解除凈腰部神經受到的壓迫。
林堅等[8]臨床研究顯示應用三步七法推拿的治療組JOA 得分為(81.23±2.16)分,比對照組高,該次研究應用三步七法推拿的實驗組患者治療后JOA 得分為(82.33±2.31)分,比對照組高,該次研究與林堅等臨床研究結果均顯示應用三步七法推拿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干預后腰椎功能明顯改善, 由此證實三步七法推拿可有效促使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腰部功能提升。 該次研究在既往研究基礎上觀察患者腰部疼痛、 肌電圖相關檢查結果, 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治療后腰部疼痛明顯緩解,肌電圖顯示腓總神經傳導速度、脛總神經傳導速度、腓總神經F 波等數值明顯改善。
綜上所述, 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三步七法推拿有較高的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