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媚英
廣東地處熱帶、亞熱帶,北回歸線穿越全省,氣候和生態類型多樣,生物多樣性豐富。然而,由于長期以來受人類活動的影響,生物多樣性不斷面臨威脅。建立自然保護區是進行生物多樣性就地保護最有效的舉措,對恢復生態環境、維持生物多樣性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
1956年,鼎湖山成為新中國第一個自然保護區,中國自然保護區建設的歷史自此開啟,廣東省自然保護區的建設也拉開了序幕。多年來,廣東省委、省政府始終高度重視全省自然環境資源保護,切實開展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工作,制定符合省情的自然保護區發展規劃,出臺了一系列自然保護區建設發展的政策及保護措施,不斷提升自然保護區管理和保護水平。
截至目前,廣東已建成377個自然保護區,數量位列全國首位,包括森林生態系統、濕地水域、海域海岸、野生動植物、古生物遺跡、地質遺跡6種類型。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5個、省級自然保護區63個,全省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約169萬公頃。廣東絕大部分的典型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和野生動物的棲息地及野生植物的原生地得到了有效保護,取得明顯成效,為廣東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以及維護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生態環境保障。
本期封面專題帶您到肇慶鼎湖山、韶關南嶺、惠州海龜灣、珠海淇澳島,到廣東最具代表性的自然保護區走一遭,感悟自然奧秘,領略生態之美。同時,帶您認識這樣一群人,他(她)們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自然守護者,一起來聆聽他(她)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