箴言
日前,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提出,要壯大綠色環保產業,推進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升級,健全綠色收費價格機制,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近年來,在保持總體較快發展的背景下,環保產業加速結構和格局的調整。這次《指導意見》的出臺,為環保產業在綠色低碳發展中的定位與作用指明方向,吹響了環保產業參與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號角,有利于穩定發展預期和市場預期,為環保產業進入下一個五年的高質量發展鋪墊了濃重的底色。
政策加持,環保產業前景廣闊
到2025年,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明顯優化,綠色產業比重顯著提升,基礎設施綠色化水平不斷提高,清潔生產水平持續提高,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能源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碳排放強度明顯降低,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更加完善,法律法規政策體系更加有效,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生產體系、流通體系、消費體系初步形成。
到2035年,綠色發展內生動力顯著增強,綠色產業規模邁上新臺階,重點行業、重點產品能源資源利用效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
為確保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推動我國綠色發展邁上新臺階,《指導意見》提出明確目標計劃,并從六個方面對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作了頂層設計和總體部署,勾勒了綠色低碳循環發展藍圖,全方位全過程推動社會經濟綠色轉型。
令環保企業歡欣鼓舞的是,《指導意見》明確要求壯大綠色環保產業,提出建設一批國家綠色產業示范基地,推動形成開放、協同、高效的創新生態系統。加快培育市場主體,鼓勵設立混合所有制公司,打造一批大型綠色產業集團;引導中小企業聚焦主業,增強核心競爭力,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合同節水管理、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模式和以環境治理效果為導向的環境托管服務。進一步放開石油、化工、電力、天然氣等領域節能環保競爭性業務,鼓勵公共機構推行能源托管服務。適時修訂綠色產業指導目錄,引導產業發展方向。
此外,《指導意見》提出推進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升級,包括城鎮污水管網全覆蓋、“廠網一體化”、污泥無害化資源化、污水資源化利用、消除城市黑臭水體、城鎮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危險廢物集中處置、醫療廢物應急處理等。“這些都是環保企業的重點發展方向,這次政策的出臺,進一步提振了大家的發展信心。”有環保企業負責人如是說。
另外,《指導意見》的一些部署,也有望解決傳統環保企業面臨的發展瓶頸,為企業發展打開新局面。“例如推動產業園區和產業集群的公共設施共建共享、能源梯級利用、資源循環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安全處置等,集中治污工程就可以做大做強,這也是對現有政策的突破。”業內人士稱,建立再生資源區域交易中心,也將有利于打通現有資源回收利用的堵點。“此外,像綠色收費價格機制和排污權、碳排放權等交易機制的繼續推進值得期待,有望為環保企業解決切膚之痛。”
找準方向,細分領域值得深耕
“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下,環保產業面臨非常多的機遇。”首創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楊斌表示,能源結構轉型、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等內容是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重點工作,而價格機制和財稅扶持也將進一步保障各項工作順利落實。受益于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建立,環保行業中的固廢處理及資源回收利用、污水、垃圾處理等領域都有望迎來巨大商業機遇。
《指導意見》指出要進一步推進工業綠色升級,建設資源綜合利用基地,促進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加強工業生產過程中危險廢物管理,鼓勵化工等產業園區配套建設危險廢物集中貯存、預處理和處置設施。事實上,近年來國家及各省都針對固體廢物處理處置的管理不斷加碼,固廢督察、清廢行動等一系列行動也使得固廢處置引起重視。伴隨著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展開,固體廢物處理處置及資源化利用等細分領域的投資需求將進一步提升。
在資源回收利用方面,《指導意見》要求加快構建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加強廢紙、廢塑料、廢舊輪胎、廢金屬、廢玻璃等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提升資源產出率和回收利用率。隨著我國對固體廢物進口的收緊,未來固廢資源回收將聚集于國內,隨著《指導意見》的落地,有望加速構建國內資源回收利用體系,提高固廢資源的回收率和利用率。
對于近幾年風頭正盛的垃圾分類,《指導意見》提出推進垃圾分類回收與再生資源回收“兩網融合”,鼓勵地方建立再生資源區域交易中心。隨著垃圾分類的深入推進,未來將進一步優化理順生活垃圾“分類、收集、運輸、處理”全產業鏈模式,從分類收集端的再生資源利用,到運輸端環衛裝備電動化,以及后端垃圾焚燒和餐廚垃圾處理資源化,從而實現減污降碳協同發展。
據介紹,我國當前垃圾回收再生在無害化規模中的占比依然較低,預計垃圾回收再生處置占比將在“十四五”期間快速提升,有望逐步形成管理制度健全、技術裝備先進、產業貢獻突出、抵御風險能力強、健康有序發展的再生資源產業體系。這也預示著,隨著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體系的推進,再生資源回收和垃圾分類需求將顯著增加。
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向來是環保產業的重要市場。此次《指導意見》強調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升級,改善城鄉人居環境。要求推進城鎮污水管網全覆蓋,加快建設污泥無害化資源化處置設施,因地制宜布局污水資源化利用設施,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體;加快城鎮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推進生活垃圾焚燒發電,減少生活垃圾填埋處理;做好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等。這也意味著,傳統的污水處理、污泥處置及垃圾焚燒等業務,將得到進一步拓展。
針對日益突出的農村環境問題,《指導意見》強調要加快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因地制宜推進農村改廁、生活垃圾處理和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鄉村綠化美化等。投資機構認為,這些要求涉及的污水治理、垃圾處理、黑臭水體等多個細分領域需求空間大,“我們認為環衛及垃圾污水終端處理剛需屬性使得業務有望加速上行。”
金融行業人員分析指出,長期來看,“碳中和”奠定環保行業景氣度,節能提效、資源循環利用、垃圾焚燒、固廢危廢、農村面源污染、污水資源化、再生資源等細分領域有望迎來政策傾斜。
轉變思路,環保企業拓寬路徑
“看到機遇的同時,當然也要看到這其中的挑戰,無論國企、民企還是社會資本,都應積極轉變商業模式,從中發現更多的商業機會。”楊斌表示,隨著《指導意見》的實施,環保產業市場將面臨變局,企業要及時轉變發展思路,跟上發展形勢。
最現實的問題是,傳統環保企業大多關注末端治理,然而隨著工業企業的綠色轉型、低碳發展,其產生的污染物必然減少,需要治理的污染物總量必然下降,這就會對其業務產生沖擊。對于垃圾焚燒行業來說,隨著垃圾分類及資源再生利用,進入焚燒廠的垃圾必然也會減少,企業的運營將面臨挑戰。
對此,環境商會副會長兼首席環境政策專家駱建華表示,作為環保企業,表面上看是在末端治理,實際上隨著產業鏈條的延伸,前端與末端的界別會越來越模糊。通過環保技術和商業模式,逐漸引入循環經濟,反過來優化源頭的能源結構,這樣一來環保企業也可以在源頭減排上做出很大貢獻。
“過去10年,環保產業主要是圍繞著PM2.5這個指揮棒在做事,目標是消滅霧霾。未來10—30年,則要圍繞CO2這個指揮棒。”駱建華指出,環保產業對低碳發展的貢獻需要擴展,例如環保設施的低碳運行,傳統的污染治理設施目前還不能做到節能低碳,在這方面的發展很有前景。同時,在可再生能源發展方面,環保企業同樣有機會。
有行業專家也表示,未來環保企業發展就是要“轉變思路”,跳出現在末端治理的限制,往上游走,往前端走,參與到生產、流通、消費的各個環節中去。從長遠來看,這是未來環保企業發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