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琪
2021年“廣東省十佳科普教育基地”名單于3月新鮮出爐。其中,大亞灣核電基地榜上有名。
近年來,大亞灣核電公司(以下簡稱“大亞灣核電”)在核電科普策略、科普內容和溝通方式等方面不斷創新,推動核電科普從以往單向宣傳向雙向互動式、體驗式溝通格局轉變,依托“8·7公眾開放體驗日”等互動體驗活動,建立了常態化公眾溝通機制。除了能探索核能發電的秘密,大亞灣核電基地還有各種各樣的動植物值得公眾去了解,曾開展“海底種珊瑚,云游核電站”等活動,發布了全國核電行業首份生物多樣性保護報告,設立了國內首個核電基地珊瑚保育區,讓核電更親民、讓科普更有趣。
與原生態共生融合
秉持共生、互生和再生的理念,大亞灣核電積極開發清潔能源,同時,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也收獲了較好的成效。
“共生”,就是核電作為“友善者”,在保持原生態自然平衡基礎上,實現與原生態的共生融合。大亞灣核電基地長期開展陸生生物保護、海洋生物保護和棲息地保護,守護著基地10平方公里陸地上和周邊海域的動植物家園。從周邊環境看,核電作為“參與者”,通過項目建設帶動周邊村鎮發展,與環境之間交互作用,實現與環境的互生共享和新的生態平衡。從區域經濟發展看,核電作為“貢獻者”,通過提供清潔電力等優質的生態產品,構建綠色、和諧、繁榮的核電產業鏈生態圈。
為了確保環境安全,大亞灣核電持續對大亞灣核電基地及周邊環境、水質、生物多樣性等進行實時監測和取樣監測。在基地半徑10公里范圍內設置了10個環境監測點進行持續監測。在周邊海域投放了5組海水監測浮標,對海水水質進行實時監測。據數據顯示,周邊海域海水水質良好。此外,大亞灣核電定期對基地周邊的空氣、土壤、地下水以及生物樣本進行全面的取樣檢測,生物樣本涵蓋雞、魚、荔枝、青菜、蘿卜、藻類、貝類等20多種等常見食物,均未發現人工放射性核素。
與周邊生物相伴
清晨的露珠從大麗花上滴落,午間鹿蛾飛過,日暮的白鷺撲騰向前,靜夜螢火蟲自由飄落……在大亞灣核電基地,核電工程師們不僅與核電站為伴,核電基地里的動植物,也都是工程師們可愛的小伙伴。
調查結果顯示,在大亞灣核電基地10平方公里的陸地面積上生活著豐富的野生動植物,基地陸地范圍發現國家級重點保護動植物6種,包括鳳頭鷹、普通薰、領角鸮、虎紋蛙、蟒蛇、禾雀花。
大亞灣核電基地11公里蜿蜒的海岸線也為珍貴的珊瑚提供了安居的港灣。在基地周邊海域,目前已發現國家二級保護的石珊瑚種類15種,包括刺星珊瑚、沙珊瑚、蜂巢珊瑚、卷曲黑星珊瑚、多孔同星珊瑚等。大亞灣核電基地內豐富的生物物種得益于基地對生物棲息地的保護,大亞灣核電定期組織員工清理基地海岸線附近的垃圾,使海灘的生態景觀得到了一定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