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博任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之際,《環境》雜志從本期起開辟“說史”專欄,陸續采訪廣東生態環境保護發展歷程的見證者、親歷者、推動者,以口述形式還原廣東生態環保發展史,以期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奮力開創廣東生態環保新局面。
1973年8月,國務院召開全國第一次環境保護會議,確立了“全面規劃、合理布局、綜合利用、化害為利、依靠群眾、大家動手、保護環境、造福人民”環境保護方針,并決定在國務院和各省、市、自治區設立環境保護機構,開展環境污染防治的工作。由此,廣東省環境保護工作也拉開了帷幕,也是在那一年開始,我實際已成為了環保工作者。廣東環保工作的歷程是艱苦且曲折的,回首來時路,仍歷歷在目。
“啟航”動員,第一次全省環保會議舉行
全國第一次環境保護會議后,1973年9月27日至10月6日,廣東省革命委員會(以下簡稱“省革委”)在廣州召開了第一次全省環境保護會議,傳達貫徹全國大會的精神。當時前來參加會議的全省各市、重點企業負責人有數百人,大會開幕式就在中山紀念堂舉行。
這是全省第一次對有關環境保護工作的動員大會。會議決定在原來省治理工業“三廢”領導小組的基礎上,組建省環境保護領導小組及辦公室(以下簡稱“省環保辦”,是廣東省環境保護局的前身),歸口省工業交通辦公室,編制20人,內設秘書處、規劃處及科技處。會議還決定建立省環境保護科學研究所和省環境保護監測中心站(兩個單位合署辦公)。這次大會及決定標志著廣東省環境保護事業的開端。
省環保辦宣告成立了,有大量的工作等待它去開展,可是,人員隊伍如何物色到位?就在籌備全省大會期間,省革委從全省的礦山、鋼鐵、冶金、化工等行業中借調了一批工程技術骨干和干部為大會進行籌備工作,我是其中之一,來自化工行業。會議結束以后,這些會議籌備人員有十多人被要求留下作為省環保辦的“種子”。但當時許多人對環境問題還不熟悉,所以大部分人員還是要求回原單位,包括我在內。經過原省“三廢”辦的領導對“相中”人員的單位領導做工作,要求支持和“放人”,才使省環保辦的人員陸續到位,工作隊伍也初步建起來了,從而開展起實質性工作。我也是在那一年正式成為省環保辦的一員。
全新的工作,人如“開荒牛”
省環保辦成立并開始運作的時候,連基本的辦公場地也沒有,只有已到位的人員。
在省府辦公的原省“三廢”辦只有兩間辦公室,一間是主任辦公的,另一間則是幾位原來的干部共用的。我們省環保辦這十幾個人根本不可能擠得下,只好找來十幾張折椅,平時就折起來放在角落,定期集中開會部署工作時,就打開折椅坐一下。我們主要的工作面都在“野外”奔跑著做——調查重點污染源、聯系合作單位、征地籌建研究所和監測站、物色工作人員、參加各種會議等等。
由于人員有限,每個人都要“腦體并用、文武雙全”。當時,基建投資和“三大材料”緊缺,省環保辦的領導還自己跑鋼鐵廠、水泥廠、木材廠尋求“計劃外”的材料支持,并領著全體干部到珠江邊從船上卸水泥,給每人發一塊肩披布背水泥上車,幾十公斤一袋的水泥,背得大家氣喘吁吁。
當看到研究所和監測站初步建成,看到廣東環保人終于有了自己的科學實驗室和環境監測基地,能夠對環境狀況“張開耳目”了,大家都覺得備受鼓舞。
那時候,省內許多城市煙囪林立,廢氣、廢水排放基本沒有經過處理,空氣和河流的污染情況已經非常明顯,局部地區還十分嚴重,企業也不重視。
進行調查研究時,許多工廠的門衛都不讓我們進入,還以為我們是搞環境衛生的。即便是見到了工廠負責人,他們也認為工廠在建設設計里就沒有處理“三廢”的設施,“有吃喝就會有拉撒”,排放煙塵廢氣和廢水是很正常的事,對我們進行調查研究很反感,不許我們進車間考察,不座談交流意見。不僅是企業,當時市、縣及行業的各級領導環保意識也很淡薄,“講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碰到困難不要”。面對這樣的現狀,難免有同事會感到有點灰心,覺得環保工作得不到理解和重視,開展工作非常困難。
了解到這些情況,省環保辦的領導率先帶頭,帶著隊伍深入全省重污染地區進行調研,到全國先進地區學習交流,想盡一切辦法克服困難,并鼓勵隊伍要樹立起創業的光榮感,要用“開荒牛”的精神開拓環境保護這項國家的新事業,促進廣東環保工作不斷取得進展。1987年,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對在全國各地環保部門參加開創環保工作15年的人員進行表彰中,廣東第一批環保工作者多數都名列其中,說明了即便道路艱難,仍有很多人選擇了對環保事業的敢于擔當。
乘改革開放東風,依法辦事打開局面
1979年9月13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以下簡稱《環保法》),第一次提出了“誰污染誰治理”原則,明確了污染治理責任主體,并提出要加強環保機構建設,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設立環境保護局。由此,1980年4月,省政府決定將“廣東省環境保護辦公室”改名為“廣東省環境保護局”。
同時,國務院依照《環保法》的精神,出臺了一系列重要的環保法規,例如征收排污費、建設項目的環境保護與主體工程“三同時”規定等。省人大、省政府依據國家法律法規建立了相應的地方環保法規和行政規章,使廣東省環境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把廣東省環保工作又推進了一大步。
特別是征收排污費的法規和規章,推動性很大。依法征收企業的“超標準排污費”,無論是國企、鄉鎮企業還是非公有制的民營企業,均一視同仁。這項法規在實施之初,受到不少企業抵觸,認為應由政府撥款投資治理,而當時許多地方政府連環保管理和監測機構都沒有,根本管不過來。
按照征收排污費規定,各地政府需在財政中設立專門項目,將收繳的排污費的20%用于輔助環保管理,80%用于支持繳費企業污染治理。這項政策規定實施后,各地市、縣的環保機構陸續建立起來,形成了全省環保管理和監測系統,企業大大增強了環保意識和污染治理的積極性,逐漸脫離“重點污染源”的“黑名單”。正是有了守法生產和依法管理,全省的環保工作局面也打開了。
環保意識提升? 宣傳教育舉足輕重
隨著環保管理的加強和污染治理的開展,廣大干部和人民群眾的環保意識大大提高了,這個過程環保宣傳教育工作功不可沒。
1978年7月,省編制委員會批準成立“廣東省環境保護技術學校”,培養專門人才。這是全國第一所環境保護中等專業學校。此舉也帶動了教育部門,中山大學首先開設了環保專業,納入招生系列,許多高校相繼效仿,培養了大批環保專業人才。1979年1月6日,省委批準成立《環境》雜志社,后來發展為廣東省環境保護宣傳教育中心,為推進全省環保宣教事業帶了頭,對發展社會環保宣傳教育,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發揮了重要作用。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對環保事業也是如此,一開始就受到省領導的重視。上世紀70年代設立的廣東省環境科學研究所,到80年代發展成為“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實行部、省雙重領導,以部為主的管理體制,為廣東的環保科研作了不少貢獻。高校和全省各級跨行業的科研機構也陸續出現,環境科學研究取得許多成果,還參加全國課題的攻關研究并取得豐碩成果,并積極開展環保對外科技交流,增進國際合作。
記得1995年六五環境日,《環境》雜志社邀請了廣東省書畫家協會多位知名書畫家到省環境保護局舉行紀念活動,場面熱情洋溢,書畫家們滿懷環保豪情,即席揮毫直抒胸意。我不禁感嘆:“環日顧所奔,黃道廿許輪,坎坷開荒牛,喜見眾來人。”今天,又過了一個“廿許”年,我有幸見證廣東和全國環保事業的蓬勃發展,一派喜人新景象,感到十分寬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