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镕
位于粵港澳大灣區腹地珠海市的廣東珠海淇澳-擔桿島省級自然保護區,是我國迄今為止為數不多的集森林、野生動植物和濕地生態系統于一體的綜合類型的自然保護區。
這里總面積約7373.77公頃,由淇澳紅樹林保護區和擔桿獼猴保護區組成,主要保護對象為紅樹林濕地、獼猴、鳥類、珍稀植物及海島生態環境,是研究濕地生態系統、候鳥以及獼猴原生地和發展史的重要基地。
其中,位于淇澳島西北部的淇澳紅樹林自然保護區,與中山、深圳、香港隔海相望,濕地總面積約5103.77公頃,紅樹林面積約500公頃,屬于濕地生態類型的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紅樹林濕地和鳥類。
隨著淇澳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社會認可度的不斷提高,近年來保護區不僅被評為“廣東省科普教育基地”“廣東省首批自然教育基地”,還獲得“廣東十大最美濕地”“廣東十佳觀鳥勝地”“廣東省首屆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十大范例”等榮譽稱號,有如一枚綠色明珠鑲嵌在南粵大地上,成為珠海乃至粵港澳大灣區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亮點所在。
怎料“佳草”變“毒草”
紅樹林是熱帶、亞熱帶海灣、河口泥灘上特有的常綠灌木和小喬木群落,突出特征是根系發達、能在海水中生長。作為熱帶、亞熱帶海岸帶海陸交錯區生產能力最高的海洋生態系統之一,紅樹林在凈化海水、防風消浪、維持生物多樣性、美化環境、固碳儲碳等方面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肩負著優化環境、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雙重使命。
1979年12月, 一次偶然的機會,南京大學幾位教授赴美考察時發現,原產于美國東南部海岸的一種植物——互花米草對保灘護岸、改良土壤、綠化海灘與改善海灘生態很有益。他們預想這種植物也和紅樹林一樣,可以成為海岸線的天然屏障和自然樂園,于是將互花米草攜帶回國。
誰想到互花米草卻是一種“毒草”,它們繁殖力極強、蔓延迅速,很快就擠占了海灘大量的生存空間,進而破壞近海生物棲息環境,影響灘涂養殖,堵塞航道,影響船只出港,阻礙海水交換,導致水質下降,誘發赤潮,給沿海經濟和生態帶來巨大災難,致使大片紅樹林和鹽沼植物消失。
由于淇澳島紅樹林外的大片灘涂被密集的互花米草占據,到了1998年,島上僅余原生紅樹林32公頃,本地其他物種的數量也在急劇下降,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
為修復淇澳島的濕地生態環境,自1999年始,珠海市各方工作人員和中國林科院熱帶林業研究所科技人員開始對“治理互花米草,恢復紅樹林”這一課題進行了艱苦的探索。
據南海環境監測中心何薇博士介紹,目前互花米草主要的清除措施有物理控制、化學控制和生物控制三種。其中物理控制方法很多,主要集中于清除根莖、深翻并填沒、焚燒、收割、淡水澆灌、遮陰法等;化學控制主要是應用除草劑,快速有效,效果明顯,但通常有一定殘留,可能污染環境,從而間接影響人體健康;生物控制主要是利用動物取食偏好或者植物化感作用來進行控制。生物控制從理論上來說具有非常好的應用前景,但目前尚沒有很成功的先例。
在淇澳島上,科研人員使用了物理割除、化學除草試劑、除草劑噴殺、用多種本地紅樹植物替代等多種辦法,但由于互花米草繁殖力極強,最后均已失敗告終。
經過實地調研和反復對比試驗,保護區的科研人員終于找到了利用人工引入速生紅樹植物控制互花米草的方法。歷經15年造林恢復,淇澳島的互花米草面積由1998年的260公頃降為2013年的1公頃,紅樹林面積由32公頃增加到500公頃,成為國內最早開展人工恢復連片面積最大的紅樹林。
致力“縮減”變“增加”
據淇澳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的相關負責人介紹,之所以取得這樣較為顯著的成績,首先得益于堅持不懈探索治理之路。雖然淇澳紅樹林保護區管理機構于2006年成立,但淇澳紅樹林生態修復工作早在此之前就已經在開展。
保護區成立后,修復治理工作更加系統化、規范化、持續化。通過開展國家“十一五”科技攻關項目——“華南沿海紅樹林保護與恢復重建技術試驗示范”、省科技項目——“紅樹林北移引種栽培及其群落構建的研究”、市科技項目——“紅樹植物引種栽培與種質資源庫的建立”等系列項目,與科研機構中國林科院熱帶林業研究所合作,探索出一條以生物替代方式治理互花米草,恢復紅樹林的可行之路。
“我們以生物替代方式治理互花米草,種植紅樹林修復退化灘涂。具體說來,就是利用無瓣海桑、海桑等引進紅樹植物的速生特性和互花米草的不耐蔭性,通過種植速生紅樹植物,爭奪互花米草的光照等資源,壓制其再生及蔓延。”
通過這一方法,2至3年后,互花米草蓋度由100%降至15%以下,直至完全消退;5至7年后,可以形成穩定的紅樹群落,最終成功實現互花米草100%生物替代。
隨著紅樹林林分的形成,濕地生態環境得以改良,一些鄉土樹種也逐漸在林下自然更新。科研人員還持續進行林分改造,在林下套種木欖、桐花樹等鄉土紅樹樹種,人工加快演替進程、促進復層林的形成、優化林分結構。
如今,淇澳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已成為全國紅樹林生態修復示范基地,紅樹林造林和互花米草治理的生態修復經驗廣泛向周邊乃至全國輻射推廣,發揮了顯著的示范帶動作用。
根據淇澳紅樹林濕地修復實踐經驗,各級部門制定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林業行業標準《紅樹林控制米草屬植物技術規程》《困難立地紅樹林造林技術規程》和廣東省地方標準《紅樹林造林技術規程》等一系列標準。
同時保護區參與完成的國家級科研項目“紅樹林快速恢復與重建技術研究”先后獲得“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科技獎二等獎”和“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扭轉“投入”變“盈利”
隨著淇澳紅樹林的大面積恢復,區域生態環境得到極大改善,生態產品供給能力也持續提高。
目前,淇澳島的紅樹植物由原來的5種增至30種,大型底棲動物由16種增至64種,鳥類由99種增至182種,其中國家二級重點保護的鳥類有22種,包括黑臉琵鷺、褐翅鴉鵑、鶚、黑耳鳶等,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顯著。淇澳紅樹林作為第一道生態防護屏障,在一些特大臺風襲擊之時,有效地保護了淇澳島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取得巨大生態效益。
同時淇澳紅樹林也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通過紅樹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量化研究,紅樹林各項功能都有經濟價值具體體現。
經換算,淇澳紅樹林供給服務價值的評估為:水產品價值164.1萬元,生態系統的原材料供給價值218.78萬元;調節服務價值評估為:調洪蓄水804萬元,水質凈化1885萬元,固碳1077.96萬元,大氣組分調節882.2萬元,消浪護堤401.83萬元;支持服務價值評估為:生物多樣性維持104.5萬元,土壤保持1265.01萬元;文化服務價值評估為:科研教育194.89萬元,休閑游憩186.38萬元。經濟價值評估結果顯示,淇澳紅樹林每年能提供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總價值1000多萬元,單位面積服務功能價值達到每年每公頃20.37萬元。
除此之外,淇澳紅樹林還帶動了周邊第三產業蓬勃發展,優美的生態環境吸引了眾多游客到淇澳島上度假、休閑。來農家樂餐廳品嘗一下美食,再順便買點海鮮干品、紀念品已成為大部分游客的日常。
為了將更多的生態環保知識廣而告之,淇澳紅樹林自然保護區與近10所科研院校建立了科研教學實訓基地、干部生態教育現場教學基地、紅樹林濕地自然課堂和科技服務站,成為科技和政府部門、中小學生和市民等各界生態知識和科普教育的理想場所。還每年組織包括紅樹林認建認養、清除外來入侵雜草、清理海洋垃圾、自然導賞員和義務巡護員培訓等大型公益環保活動、公眾環境教育活動和公眾體驗日活動,成為一個生動、翔實的集生態保護、生態景觀、科研博覽、科普教育、科技推廣于一體的教育場所、體驗基地,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