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門臺山大襟島周邊海域,生活著素有“海上大熊貓”和“美人魚”之稱的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中華白海豚。為保護中華白海豚生存和活動不受人為因素干擾威脅,改善當地海洋生態環境,2003年,江門市在這片海域劃設了面積為107.477平方公里的江門中華白海豚自然保護區,2008年成立保護區專職管護機構——廣東江門中華白海豚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開展常態化巡航觀測和海豚保護救護工作。得知家鄉有這樣的國寶級野生動物,昔日“靠海吃海”的漁民鐘錦澤轉型當起了保護區的巡護員“護海養海”,成為了中華白海豚的守護隊中的一員。
鐘錦澤是土生土長的臺山赤溪人。過去,很多本地人都靠捕魚為生,鐘錦澤從20歲開始出海捕魚,對周邊海域十分熟悉。2004年,華南師范大學教授江海聲來到這里,想在大襟島建一座觀測站用來觀察中華白海豚,便找到鐘錦澤,雇了他的漁船運送材料。兩人的合作讓鐘錦澤了解到,原來自己常在海上見到的中華白海豚如此珍貴,急需保護。這段經歷,讓他對人與自然的關系有了更多思考。2011年5月,鐘錦澤毅然選擇到保護區工作,做一名普通的巡護員。雖然巡護員的收入不如捕魚多,但鐘錦澤覺得這份工作更穩定,且還能為家鄉生態環境保護作貢獻,很有意義。
在保護區管理處工作近10年,鐘錦澤憑借良好的技術和水性,保障一次次巡航管護、科研活動順利進行。近年來,大大小小的中華白海豚救護行動,都有他的身影。
2020年5月3日上午,一頭中華白海豚在臺山市廣海鎮烽火角往白宵圍方向淺水區擱淺。接到當地派出所通報后,鐘錦澤和同事馬不停蹄趕往30公里外的事發地。擱淺的中華白海豚體長2.5米左右,重300多斤,算是個龐然大物,在泥灘中很難靠人力搬動。而且救助擱淺白海豚有個原則就是不強行搬動,否則很容易弄傷它的胸鰭、背鰭和尾巴,劃傷皮膚,造成二次傷害。最好救援辦法就是維持它的生命體征,借助漲潮,讓它自主離開。
為了救助白海豚,鐘錦澤連續在海水中浸泡數個小時,用雙手托起海豚的頭部保證海豚能夠正常呼吸,其他工作人員則分工合作,有的脫下衣服敷在海豚背部,并不停地往海豚身上淋水,為其降溫并保持海豚皮膚的濕潤;有的挖空海豚身體下方的淤泥,減輕海豚自身體重帶來的壓力;有的撐起遮陽傘,減輕陽光對海豚造成的傷害……從上午10點鐘到下午3點半,在眾人的努力下,白海豚終于脫離了泥灘的束縛。看它在水中的游動十分有力,大家終于松了一口氣,但沒想到的是,本該離去的白海豚突然調頭,朝著救援人員的方向游來。水性最好的鐘錦澤站在最前面,把它趕向正確的方向,又歷經大半個小時,這頭海豚才得以順利回歸大海。
看著白海豚的背鰭在奔涌的波濤中時隱時現,漸漸遠去。此時,不少參與救援的工作人員還滴水未進。但他們就那樣佇立在岸邊,望著大海的方向若有所思。或許,他們和鐘錦澤一樣,覺得自己能參與到保護中華白海豚,并影響帶動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和參與白海豚保護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這一次的成功援救,讓他們更加堅定保護中華白海豚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