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媚英
作為佛山的中心城區,多年來禪城一直踐行低碳發展理念。2011年,禪城成功獲批廣東省首批低碳試點區,成為珠三角地區唯一一個入選的中心城區。
十年來,禪城探索低碳試點區建設成效如何?下一步,又將如何探尋更具本地特色的低碳發展之路?在日前召開的“粵港澳大灣區低碳示范區”創建思路研討會(以下簡稱“研討會”)上,與會領導、專家給出了答案。
先行探路,
綠色低碳發展卓有成效
早在2009年,禪城區就率先與國際知名專業公司合作,開展低碳發展研究。2010年8月完成的《禪城區低碳發展戰略基礎研究報告》,成為國內首份城市綜合性低碳發展研究報告,率先探路低碳化轉型。2011年初,禪城印發出臺《禪城區低碳發展實施工作意見》,提出低碳發展工作思路和多項重點工作。2012年5月,禪城區又制定《禪城區開展廣東省低碳區試點工作實施方案》,明確低碳建設目標、主要路徑和重點工程。自此,禪城全面啟動低碳試點區建設,積極探索低碳發展新機制、新模式。
2012年,禪城聯合中山大學開展禪城區低碳發展潛力及規劃研究,編制《佛山市禪城區低碳發展規劃(2013-2020)》,提出禪城低碳發展的策略建議和規劃方案。結合禪城現狀,該規劃已于 2017 年初完成修編。2017年初編制完成《禪城區低碳發展五年行動計劃》,通過項目實施推動禪城低碳發展……一項項政策的出臺實施,引領著禪城在綠色發展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禪城區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區發展和改革局黨組成員王大云向與會專家介紹,歷經十年的積極探索,禪城在低碳發展創新、低碳示范工程建設、微低碳普惠活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綠色低碳發展卓有成效,城市面貌發生了明顯變化,城市價值不斷提升。
低碳產業漸成體系——LED產業集聚提升,累計推廣應用室內LED照明燈具15萬盞以上;結合鎮街特色,深挖屋頂資源,推動光伏發電項目加快建設,率先形成一批光伏示范園區、示范項目;新能源汽車產業初具規模,投資額超100億的科力遠混合動力及傳動系統總成技術平臺項目(CHS項目)落戶南莊,佛山飛馳汽車制造有限公司新能源整車年產量約5000輛,為禪城新能源公交推廣應用提供有力的保障。
低碳示范項目成效凸顯——華南電源創新科技園在全省率先發布《園區低碳發展指標評價體系》,為低碳示范園區建設樹立標桿,獲“廣東省低碳創新試點園區”稱號;嶺南天地作為低碳示范特色街區,充分使用再生能源,廣泛應用新低碳技術,獲國際LEED認證;嶺南大道公交樞紐站,綜合運用光漏斗、設置電動汽車充電樁、安裝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雨水回收利用、垂直綠化等多項低碳技術,被省認定為“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試點項目”。
低碳城市建設初見成效——綠色建筑示范應用扎實推進,2020 年,禪城區完成綠色建筑項目28個,綠色建筑面積約279.49萬平方米;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成效斐然,公交車全部實現電動化;電動汽車充電網絡不斷完善,建成公交車充電站17個、社會充電站10個、各類充電樁955個;公共自行車慢行系統全面覆蓋,累計投放共享單車13800臺,綠色共享出行蔚然成風。
隨著市民低碳意識不斷增強、低碳商業模式持續升溫,禪城的環境質量也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數據顯示,2020年,禪城區空氣質量綜合指數為 3.47,同比改善了23.4%;六項污染物均達到年均二級標準,首次實現自有監測記錄以來空氣質量六項指標全面達標;全區優良天數比例為89.9%,比2019年同期增加14.3%。水環境綜合污染指數0.46,同期水質改善幅度為23.04%,水質和改善幅度排名同時位居全市第一。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為100%,工業固體廢物處置利用率、醫療危險廢物處置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均達到100%。“禪城藍”已成為新常態!
專家支招,
探尋低碳示范區發展之路
2021年是“十四五”的規劃開局之年,也是“兩個一百年”目標的交匯與轉換之年。今年年初,廣東省委和佛山市委都旗幟鮮明地提出,要以碳達峰、碳中和牽引產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面對新形勢、新常態、新任務,禪城區將在現有低碳試點工作的基礎上,充分結合禪城區未來整體發展規劃,加快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的低碳轉型,推動建筑、交通運輸、能源等領域低碳發展,寫好減排和固碳這兩篇文章,做好創建粵港澳大灣區低碳發展示范區的各項工作。”佛山市生態環境局禪城分局副局長嚴聰在研討會致辭中介紹道。
與會專家對禪城區的低碳試點工作基礎表示高度認可,并對下一步創建示范的重點行動提出建議。專家認為,當前最迫切的一項重點工作是建立溫室氣體清單編制常態化與在線監控平臺“雙測”模式,摸清包括碳排放存量、碳排放增量、重大建設項目、重大節能減排項目及減排空間等基礎情況。基于“家底”,確定技術、市場、資金、時間、人力等要素的需求規模,以及能源、工業、交通、建筑、林業、生活等領域的行動或項目。專家建議,禪城創新體制機制,低碳生產和低碳生活同步推進,因地制宜鑄造示范亮點及公眾倡導工作的抓手。面向未來,要對前十年工作進行客觀系統的總結,對標國內外先進城市,為新一輪的規劃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在低碳發展路徑方面,工信部電子五所認證中心碳普惠發展中心主任、廣東省碳普惠創新發展中心主任聶兵建議:“禪城宜以能源結構調整為基線,以產業結構優化為主線,以節能減排技術為準線,以金融支持規模為上線,在區內形成技術先進的低碳產業總部,在區外孵化一定規劃的低碳產業與市場,建設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先行示范區,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碳達峰、碳中和的示范推動基地。”
針對如何支持禪城企業在未來獲得競爭優勢?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能源戰略與低碳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廣東省清潔發展機制研究與服務中心副主任駱志剛主張采取綠色化、數字化的方式來協助提升節能與減排效果,探索碳交易跟區塊鏈結合等方式,充分發揮禪城區以眾陶聯為代表的平臺經濟優勢和以佛山創意產業園為代表的創意經濟優勢,把綠色的紅利在禪城區聚集起來。
對于以創新引領締造禪城低碳特色方面,專家們紛紛結合禪城自身實際,表達了各自的觀點。與會專家認為,在城市的低碳化過程中,禪城的工業基礎比較好的,都是以總部經濟為主的,本身都是比較高端的,產業應該作表率,推進循環式、關聯式、共生式的低碳產業集群,積極推進區域綜合能源和智慧能源的工作,把綠色低碳技術的推廣應用真正變成禪城轉型升級的動力,推動低碳新材料在制造業的應用,積極支持生產設備的節能技術改造,提升工業固廢的循環利用和無害化處理能力。
此外,發展低碳建筑和低碳交通,加強植樹造林和碳捕捉等碳匯工作,也是低碳城市發展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作為城市核心區,禪城的建筑密集,商務辦公樓宇眾多,適宜廣泛開展辦公節能,尤其是降低空調能耗。在低碳交通方面,專家們建議,禪城應該從交通組織優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車船能源結構改善、市民低碳出行等方面營造禪城亮點。對此,廣東省交通運輸規劃研究中心資源環境(交通標準)室主任姚岢建議,“要調整運輸結構,最大限度構建多元鏈接的公共運輸體系,同時要調整運輸的能源結構,例如城市里輕型的貨車、垃圾清運車、灑水車等都可開展電動化。”
廣東省環境教育促進會會長、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楊中藝認為,低碳發展是一項利國利民的長久事業,全民參與才能達到目標。他建議,禪城區率先設立“雙碳大講堂”、舉辦大型國際學術技術交流活動,通過碳普惠平臺、碳公益等手段建立低碳宣教和市民參與機制。 “隨著市民自覺性的提高,城市行政管理成本會下降,很多事情會從事倍功半變成事半功倍,教育的基礎性作用就在這里。”楊中藝說。
對于碳達峰和碳中和任務,與會專家們表示,禪城更應該站在時代的前沿,勇于挑起重擔,規劃低碳目標和路徑,制訂詳細的實施計劃,遵循可持續、可復制、可推廣的原則,提前部署碳中和戰略,合理確定率先碳達峰峰值目標和時間目標,同時引領高質量發展,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極,為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做出表率。
“‘3060目標是黨中央國務院的重大戰略部署也是戰略決策,我們禪城區低碳示范區的總體戰略思想一定圍繞這個目標來落實。對禪城區來說,‘粵港澳大灣區低碳示范區創建是一項挑戰,同時也是改善生態環境,提升發展質量的重大機遇,我們局將在禪城區委、區政府和上級生態部門的統籌安排下,不斷完善工作機制,引入高水平、專業化團隊做技術支撐,科學、合理、系統性地制定禪城區的低碳發展目標,充分調動各層面、多主體參與低碳示范區創建的熱情,吸納多元主體融入到碳達峰、碳中和的事業當中來,通過“雙碳”目標的引領,把禪城區建成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區,并形成低碳產業的總部。”佛山市生態環境局禪城分局總工程師何錦英表示,本次研討會后將形成《關于禪城區創建“粵港澳大灣區低碳示范區”工作思路的專家建議專報》,為下一步低碳工作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