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君宜?董瑞
2018年3月,被告浙江海藍化工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藍公司”)的疊氮化鈉蒸餾系統設備損壞,致使生產過程中產生大量的硫酸鈉廢液無法按照正常生產工藝進行處理。為不影響公司生產,該公司生產部經理吳某民向該公司法定代表人葉某生請示后,于2018年3月3日至2018年7月31日期間將該公司生產的硫酸鈉廢液交由無危險廢物處置資質的吳某良處理。吳某良雇請李某賢將30車共計1124.1噸硫酸鈉廢液運輸到浮梁縣壽安鎮八角井、浮梁縣湘湖鎮洞口村的山上傾倒,共傾倒硫酸鈉廢液共計1124.1噸,造成了浮梁縣壽安鎮八角井周邊約8.08畝范圍內的環境和浮梁縣湘湖鎮洞口村洞口組、江村組地表水、地下水受到了污染,影響了浮梁縣湘湖鎮洞口村約6.6平方公里流域的環境,對當地1000余名居民飲用水安全造成威協。
2019年7月15日,江西求實司法鑒定中心對生態環境損害進行鑒定,認為浮梁縣湘湖鎮洞口村洞口組和壽安鎮八角井傾倒點表層土壤均存在疊氮化鈉污染,兩處地塊修復總費用為216萬余元。2020年11月,江西求實司法鑒定中心對涉案傾倒點環境功能性損失費用進行補充鑒定,認為吳某良等人在浮梁縣湘湖鎮洞口村洞口組和壽安鎮八角井傾倒廢液造成環境功能性損失費用共計5萬余元。浮梁縣湘湖鎮洞口村村民委員會采取了新建飲水、洗衣碼頭工程等應急處置措施,產生應急處置費用53萬余元。
2020年11月19日,江西省浮梁縣人民法院受江西省高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后對該案進行了立案,并于11月20日書面告知景德鎮生態環境局。公益訴訟起訴人江西省浮梁縣檢察院訴至浮梁縣人民法院,要求判令被告海藍公司賠償傾倒硫酸鈉廢液造成的環境污染修復、環境功能性損失等費用,并承擔污染環境懲罰性賠償17萬余元(2021年1月3日江西省浮梁縣檢察院新增訴訟請求),共計302萬余元;并對本次違法傾倒硫酸鈉廢液的行為在國家級新聞媒體上向社會公眾賠禮道歉。
法院觀點
江西省浮梁縣人民法院經審理后認為,被告海藍公司生產部經理吳某民在生產疊氮化鈉的蒸餾系統設備損壞后,為處理硫酸鈉廢液,經法定代表人葉某生同意后交由無危險廢物處置資質的吳某良處理,導致1124.1噸硫酸鈉廢液被運輸到浮梁縣壽安鎮八角井、浮梁縣湘湖鎮洞口村的山上傾倒,造成當地水體、土壤等環境受到污染的嚴重后果,并造成他人損害,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且至該案審理期間,涉案傾倒廢液行為所致的環境污染并未得到修復,損害后果仍在持續,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相關規定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更有利于維護社會公共秩序和公共利益,更有利于弘揚和諧、文明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符合《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時間效力的若干規定》第二條規定的溯及情形,浮梁縣檢察院增加的懲罰性賠償訴訟請求于法有據。
故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二十條、第一百七十九條、第一千一百九十一條第一款、第一千二百二十九條、第一千二百三十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六條第三款、第四十八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八條、第十九條、第二十條第二款、第二十一條、第二十二條,《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檢察公益訴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三條第一款、第二款、第二十六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第六十四條第一款、第一百四十二條之規定,判決被告海藍公司賠償環境修復費用216萬余元、環境功能性損失費用5萬余元、應急處置費用53萬余元、檢測鑒定費9萬余元,并承擔環境污染懲罰性賠償17萬余元(環境功能性損失費用的3倍);對違法傾倒硫酸鈉廢液污染環境的行為在國家級新聞媒體上向社會公眾賠禮道歉。
典型意義
本案是《民法典》實施之后,全國首例適用《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三十二條有關環境侵權懲罰性賠償條款的案件。為彰顯國家對環境保護的重視以及對環境公共利益的司法保護,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民法典》在第一千二百三十二條中規定了故意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侵權人除應承擔一般的侵權責任外,還應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以通過提高侵權行為的成本,達到避免侵權行為發生,進而更好的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目的。
本案雖然發生在《民法典》施行之前,但損害結果在《民法典》實施后仍在持續。該法院基于更有利于保護民事主體合法權益、更有利于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以及更有利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背景及宗旨,依法適用懲罰性賠償制度,與《民法典》所體現出的嚴格保護環境的宗旨和本義相符。同時,也向社會傳達了司法機關積極推進生態文明進程,以最嚴格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的態度,對提升社會公眾的環境保護意識具有重要意義。同在適用《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三十二條有關環境侵權懲罰性賠償規定時,對于賠償標準,更是借鑒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食品安全法等涉及社會公共利益的懲罰性賠償規定,對同屬于涉及社會公共利益的環境保護領域,參照前述懲罰性賠償標準對本案侵權人作出要求承擔環境功能損失費用的三倍懲罰性賠償,合理且更易于被公眾所接受,對后續類似環境污染侵權案件的處理也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和示范作用。(作者系廣東固法律師事務所律師)
相關法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二百二十九條 因污染環境、破壞生態造成他人損害的,侵權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第一千二百三十二條 侵權人違反法律規定故意污染環境、破壞生態造成嚴重后果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相應的懲罰性賠償。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第六條 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行政區域的環境質量負責。
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防止、減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對所造成的損害依法承擔責任。
公民應當增強環境保護意識,采取低碳、節儉的生活方式,自覺履行環境保護義務。
第四十八條 生產、儲存、運輸、銷售、使用、處置化學物品和含有放射性物質的物品,應當遵守國家有關規定,防止污染環境。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十八條 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已經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或者具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重大風險的行為,原告可以請求被告承擔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恢復原狀、賠償損失、賠禮道歉等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