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秀亮 陳惠陸
在環保產業領域,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和大型企業拖欠中小環保企業環境工程款、治污裝備貨款的現象時有發生。由于中小環保企業在市場中出入弱勢地位,導致追款常常申訴無門或遭遇閉門羹,而司法程序時間相對比較久,很多企業根本耗不起。
“現在好多了,有了國務院跟省里推出的追款投訴平臺,我們追款有了強大依靠,再也不會申訴無門了。”廣州某環保公司總經理李總如是說,通過投訴平臺,該公司已經追回了90多萬的工程裝備款。
投訴平臺顯威力
李總口中所說的國家和省級投訴平臺,是指2019年4月,工業和信息化部上線的違約拖欠中小企業款項登記(投訴)平臺,以及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上線的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投訴平臺(廣東省違約拖欠中小企業款項登記平臺)。這兩個投訴平臺幫助該環保公司追回了數筆已經拖欠多年的欠款,讓企業一下子舒心了不少。
據介紹,該環保公司在與某國企的采購合作中,被拖欠質保金23萬多元,時間長達6年之久。“中小企業與大國企在市場上的地位不對等,追款真的很不容易。后來,我們從網上獲知工信部上線了幫助中小企業追款的平臺后,就開始研究申訴的一些流程,并著手進行申訴。”該環保公司市場負責人吳工介紹,“2020年7月份,我們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在工信部投訴平臺上進行申訴,登記了債權人、債務人的單位名稱、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法人代表等詳細信息,以及上傳了合同協議等證明材料,注明拖欠的款項,應付的時間節點,并且說明拖欠的原因。”
“登記后,不到一個月時間平臺管理員就審核通過了追款申訴,將投訴件轉交該國企所屬省份工信部門進行處理,省工信部門進一步查證后,轉辦該國企,督促其履行合同協議,返還欠款”。回想起第一次使用平臺的收獲,李總至今仍然十分感慨,“投訴沒多久,該國企有關負責人就主動跟我們公司取得聯系,協商解決欠款問題。9月份,就將雙方協商好的質保金欠款打入我們公司賬號。”不到3個月的時間,拖欠幾年之久的款項就追回了,企業切切實實感受到了工信部投訴平臺的“威力”,也讓中小企業對追回欠款有了充足信心。
“國有企業以及大型民營企業利用優勢地位,拖欠中小企業各種賬款的現象比比皆是。”吳工坦言,沒有借助平臺,中小企業自己找上門時常吃閉門羹,有了這個投訴渠道,政府工信部門對不誠信不遵守市場規則的行為進行干預,可以促使雙方在平等的基礎上,友好協商解決欠款問題。
企業追款有渠道
“我們被拖欠的款項,多為協議中約定的質保金,金額從9萬多元到35萬多元不等。”李總解釋說,“所欠款項,對國有或大型企業來說,只是小錢說不上多大,但對中小企業來說,往往就是保障公司正常運轉的救命錢。”
“對于因各種原因一時半會扯不清的欠款,我們還是愿意雙方坐下來協商解決,不到萬不得已不愿意走法院訴訟這條路,因為訴訟程序漫長,各種舉證成本高,不論最后訴訟輸贏,對中小企業來說都是得不償失的一方。”李總坦言,對于中小企業來說,走法律訴訟追款不是一個理想的選擇。
吳工介紹,違約拖欠中小企業款項登記(投訴)平臺主要受理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和大型企業違約拖欠中小企業貨物、工程、服務等款項的登記(投訴),是面向全國中小企業反映跨省區拖欠問題和情況的登記(投訴)渠道。平臺對違約拖欠中小企業款項的信息進行登記,包括債權人信息、債務人信息、拖欠款項信息,并根據職責分工將登記信息流轉反饋給地方政府或有關部門,協助推進清理拖欠中小企業賬款工作,為中小企業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對于廣東省內的企業來說,解決省內的一些合同糾紛,廣東省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投訴平臺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對于機關、事業單位和大型企業拒絕或者遲延支付中小企業款項的,中小企業均可通過投訴平臺登記反映,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將會同有關部門、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依法及時處理,并將處理結果告知投訴人。該投訴平臺還首次把民營大型企業、外資大型企業納入投訴范圍,統一由相關部門、地方人民政府依法及時處理;并要求大型企業應當將逾期尚未支付中小企業款項的合同數量、金額等信息納入企業年度報告,通過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向社會公示。
李總表示,從目前實踐的成果來看,公司針對部分大型國企采用的投訴平臺追款方式,申訴效果顯著,截止目前,該環保公司已經成功通過該申訴平臺追回了4筆拖欠的質保款項,合計90多萬元,還有一個追款申訴正在協商處理中。
大膽申訴免擔憂
申訴的對象大部分都是政府機關單位,或是國有企事業單位等“國家隊”,會不會影響中小企業接下來的業務開展?
“有擔憂是正常的,但是經過這幾次的經歷,我覺得沒必要有此類的擔憂,完全可以大膽去申訴。”李總直言,如果甲方公司是因為審批或者管理方面的原因,通過平臺投訴可以推動加快還款的進度;而如果甲方是無故耍賴拖欠款項多年不付,對于這種單位,接下來也沒有合作的必要,完全可以大膽申訴。
況且,近年來國家重視扶持中小企業,早在2019年5月和10月,國務院就連續出臺了《政府投資條例》和《優化營商環境條例》,規范地方政府行為,限制不作為、追究亂作為。
《政府投資條例》明確規定,政府投資項目不得由施工單位墊資建設。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合理確定并嚴格執行建設工期,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非法干預。項目建成后,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進行竣工驗收,并在竣工驗收合格后及時辦理竣工財務決算。
《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明確規定,國家機關、事業單位不得違約拖欠市場主體的貨物、工程、服務等賬款,大型企業不得利用優勢地位拖欠中小企業賬款。依法依規追究政府和有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不履行向市場主體依法作出的政策承諾以及依法訂立的各類合同,或者違約拖欠市場主體的貨物、工程、服務等賬款。
由李克強總理簽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第728號令——《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下稱《條例》),自2020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
《條例》規定:機關、事業單位從中小企業采購貨物、工程、服務,應當自貨物、工程、服務交付之日起30日內支付款項;合同另有約定的,付款期限最長不得超過60日。機關、事業單位和大型企業不得要求中小企業接受不合理的付款期限、方式、條件和違約責任等交易條件,不得違約拖欠中小企業的貨物、工程、服務款項。遲延支付中小企業款項的,應當支付逾期利息。
申訴平臺正是國家為了讓這些保護中小企業的政策落到實地,專門出臺的整治市場亂作為不作為現象的重要“武器”。
已成為公司追款“專家”的吳工建議,如果遇到有地方機關、事業單位還在拖欠工程款的,中小企業主、工程施工方可立即把《政府投資條例》《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和《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這三份國務院條例轉給他們!并可到國務院“互聯網+督查”違約拖欠中小企業款項登記(投訴)平臺,或者到債務人所在的省份的登記平臺進行投訴。
“相對其它環保公司,我們公司壞賬率算是較低的。”吳工表示,除了選擇優質客戶和做好供貨服務外,申訴平臺所發揮的作用,也給了公司與債務人平等對話協商的機會。
吳工介紹,申訴平臺系統,都不是很復雜,只要申請注冊一個企業賬號,根據系統平臺用戶使用手冊指引進行填報就能完成。上去平臺申訴后,對于無故拖欠的債務人,往往迫于政府相關部門的督查的壓力,一般很快就主動聯系債權人,并還清欠款。對于確實有各種客觀原因未支付欠款且之前不主動協商的債務人,如果未線下與債權人進行協商解決,也必須在一定時限內到平臺上闡明原因,作出回復。此時,就可以根據債務人說明的原因,再次在平臺上提出異議或協商解決的方法,直至解決問題,要不然申訴就會一直掛在平臺上,助推債務人主動協商解決欠款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