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安“坊上”是一個具有歷史文化特色的少數民族街區。西安市政府緊貼實際,正確貫徹民族政策,使“坊上”在建設和諧社會和全面小康社會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具體做法是:(一)尊重文化,發展經濟;(二)給予政策,以經濟推動“美麗城區”的建設與發展;(三)真抓實干攻堅克難,全面提升西安回坊文化街區各項功能。如今“坊上”已是西安的一張名片,成為多民族混居、多元文化融合、和諧繁華的歷史文化街區的典范。
關健詞:西安回坊;少數民族;黨和政府工作
中圖分類號:D6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1)06-0009-03
中華民族的“多元”是歷史上形成的,民族間的差距會長期存在。我國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民族問題解決得是否得當,與國家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民族的興衰緊密相連。在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時期,我國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和文化建設非常重視,認為文化建設與傳承起到推動經濟發展和繁榮的作用,而經濟向前發展是改善少數民族群眾生活條件的根本辦法。列寧曾指出,“城市是經濟、政治和人民的精神生活中心,是前進的主要動力”。城市是現代文明的結晶。城市可以為市民提供更為優質、更為配套、更為便利的公共服務。我國城市世居少數民族,已經適應并與其他民族共同創造了城市社會生活的準則和規范,成為城市生活和生產、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傳載的人群之一[1]。
一、尊重文化,發展經濟
人類在一定歷史階段中,是以民族的形式存在和發展的。我國各民族不論大小一律平等,確定了我國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共同發展的基本原則。在一個民族的歷史與現實中,民族文化起著維系社會生活、維持社會穩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根基。伊斯蘭教隨經商的阿拉伯人傳入中國后,逐漸被接納并最終形成中國穆斯林社會。古城西安作為西北地區的中心城市,多民族混居、多元文化融合已成為主要的城市特色之一。
回族是我國人口較多、分布最廣的少數民族之一。西安回坊位于明城墻內,緊鄰鐘樓、鼓樓,交通位置極其優越,如今居住著數萬回族居民。其歷史可追溯到唐、宋時期,形成了“依寺而居,依坊而商”[2]的“寺坊”街區形態,西安回坊是西安市最重要歷史街區之一,是具有較高歷史價值的文化街區。西安人普遍認同這一區域,將其稱為“坊上”。西安“回坊”是西安獨特的旅游資源,觀光者不會錯過光顧回民街,不光是因為街道兩邊極具民族特色的商品,還由于受城市多元文化的影響,原有聚居性社區的文化場效應已弱化,但兼容并蓄的民族宗教文化生態反而更具吸引力。有人說,“坊上”人是來自古阿拉伯、波斯等地的商人、使節的后裔。隋唐長安城不僅是一座國際化大都市,也是一座文化包容性很強的城市。改革開放以來,“坊上”傳統經營的餐飲、肉食、副食攤點遍布大街小巷,食者川流不息。
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制定了一系列的幫助少數民族和其居住社區發展的政策,為少數民族區域的生產力發展提供了優厚的條件,少數民族的經濟收入、生活水平、居住條件等方面與漢族的差距逐漸減小。西安是西北地區物流、人流、信息流的重要集散地,吸引了大量的西北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坊上”也因此獲得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做好社區民族工作,強化社會管控,增加社會福利,是當前形勢下西安不可回避的重要問題。
二、給予政策,以經濟推動“美麗城區”的建設與發展
西安回坊是一個重要的回族聚集區,也是一條著名的旅游街區,一種以聚居型模式形成的一個穩定的文化圈。西安市政府緊貼實際,正確貫徹民族政策,反映少數民族心聲,做到了科學解決少數民族問題,為“坊上”和諧社會和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發揮了積極作用[3]。尤其是西安市的各級黨委和政府加強服務引導和網格化管理,充分滿足回坊居民群眾的利益訴求,營造了一個“來者有其尊,勞者有其得,工者有其居,優者有其榮”的生活氛圍,創新了機制,強化了城市功能。
(一)微改造
歷史文化遺存是連同其環境一同存在的。西安市政府把頂層設計與微觀規劃有機結合,順應自然布局,不搞大拆大建,一方面通過局部拆建、功能置換、保留修繕等“微改造”方式,優化“坊上”區域功能、激發街區活力,“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讓更多的人感受到濃濃的“文化味”。另一方面注重以人為本,讓“坊上”被改造房屋的居民生活條件得以改善,合法權益得到保護,實現歷史文化街區改造與居民生活改善的有機結合,“文脈”融合“商脈”,激活一個包容與創新的“坊上”,實現人文、商業、旅游、產業聚合共生,既增強了廣大市民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又激活了歷史街區的商業氛圍,放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二)市場運作,強化資金保障
歷史文化街區是城市發展的“記憶”,是城市的“坐標”。對“坊上”的保護改造不僅是為了保留歷史遺跡,更是為了打造能夠充分彰顯西安城市個性的特色,是代表城市品牌形象和文化內涵的優質地方特色產物。政府主導的城市建設直接作用強、見效速度快、帶動性強,可對技術進步和就業的促進作用卻非常有限[4]。“坊上”的改造需要投入大量的財力物力,單靠政府財政資金的投入是不夠的。要由政府包辦轉型為政府有限投入,引導、激勵街區自主能動性和市場機制的發揮[5],要建立官方的領導機構,建立健全保護改造機制,根據市場需要對街區的商業進行再規劃和調整。規劃、建設、管理機構必須精干高效,精簡統一,職責不交叉、不重復[6]。而且還必須綜合運用法律的、經濟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調整區域空間結構。西安市政府緊扣“追趕超越”定位和“五個扎實”①要求,考慮資源和環境承載力,進行節約化、緊湊化、均衡化布局,提升西安回坊規劃建設管理水平,構建長效管理機制,切實改善宜居環境,打造美麗樣板。這使得回坊成為擁有特色美食、文玩工藝、書畫瓷器、青磚黑瓦的民居,13座清真寺,居住著6萬多穆斯林居民,歷史感厚重,濃濃的煙火味濃厚的歷史文化社區,呈現出難以言說的和諧感。西安回坊早已凝練成西安的象征之一。
三、真抓實干攻堅克難,全面提升西安回坊文化街區各項功能
總體上看,西安回坊服務體系日趨完善,政府財力保障力度不斷加大,有效保障了人民群眾、旅游愛好者的基本經濟、文化、生活需求。但是,距離現代化城市街區尚遠,仍需進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健全市場培育機制。
(一)適應開放包容,不斷提高回坊市容市貌管護水平
1.完善功能布局,適應旅游開放
堅持“低碳、節能、綠色、環保”的規劃理念,在功能分區和用地布局的基礎上,結合“坊上”現狀,基本形成布局合理、類型多樣、功能完善、特色突顯的公共活動場地和活動設施,滿足市民、游客的購物、餐飲、休閑、賞玩、娛樂需求,提供文化、教育、體育、衛生、醫療等方面的設施,適應城市人文街區新的發展要求,提升街區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2.完善服務設施,擴大活動場地
更新和完善道路、排水、綜合管線、綠化帶、宣傳櫥窗、垃圾箱、消防設施、健身器材、無障礙設施、各類標識標牌、停車位標線等。為自助旅行者提供實時的信息服務,為老年游客提供便利化服務,建立全面安心的旅游環境。
3.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減少基礎設施投入冗余
保護環境,廢棄物高效處理和循環利用[7],以發展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為主要抓手,認真貫徹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將節約型城市建設落到實處。注重新優植物品種運用,進一步提升街區生態環境建設的科技含量。
4.市容秩序的再改造
規范道路、綠地、廣場等公共場所的市容管理。實施規范經營者促銷行為,取締占道非法經營等活動,規范電力、電信等設施管理,取締店外經營,嚴禁亂堆亂放,清除各類違章亭、棚和非法建筑物。
(二)提升服務品質,煥發西安回坊生機
1.注重以人為本,提升服務設施品質[8]
街區建設應更接近人性化,公共設施、自然環境、街區建筑等資源要進行全盤考量,全面結合和利用,完善各種無障礙設施,讓更多的消費者、市民感受到便利。
2.實現街區文化與城市空間、市民生活互動發展
營造人與空間互動,打破封閉格局,認真梳理街區建筑設施,創造條件以提高邊界的透空度,使之成為承載地方文化特色的地區,促進“坊上”與城市公共空間的融合,街內街外景致隔而不斷、遙相呼應,包括地下空間的資源利用與綜合開發。
3.注重科技先行,提升街區管理水平[9]
西安是西北最大的現代化工業城市,具有較強的高科技開發能力。智慧城市是西安城市管理的重要內容。“坊上”的智慧城市建設逐漸走向完善,建設了視頻監控、電子顯示等設施,圍繞“優政、惠民”,努力將“坊上”建設成為“西安會客廳”,統籌規劃云計算平臺建設,整合公安、路政、城管、人力資源等部門相關信息資源,推進區域內云腦中樞建設。
4.文化創意產業在“坊上”發展迅猛,逐漸成為支柱產業
“坊上”吸引和聚集了多家創意企業,創造特色文化品牌,形成龐大產業鏈。通過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開辟新的經濟增長點,積極推進加強傳統產業轉型規劃,減少對傳統資源的依賴和消耗。
(三)完善保障措施,建立長效管理機制
西安市政府通過完善城市公共服務體系,讓勞動、知識、技術等各要素在活躍的環境中競相迸發,創造財富,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少數民族群眾。“坊上”的管理與建設同等重要,“建管分離”是城市文化歷史街區的一條重要原則。城市的活力是全方位的,只有將城市管理好,它的發展才能是可持續的。
1.管理上提出了“民族工作社會化”的工作思路
一個加快民族區域發展的、有針對性的政策體系正越來越完善,“坊上”民生改善被注入了空前的資源。就民族工作本身而言,在關乎國計民生和社會穩定的經濟事務、社會事務方面,政府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同時,通過政府與非政府組織的互動,以實現公共利益和主體間效益的最大化。公民參與政策的制定,是權力下放的首要標志。公眾參與是對“坊上”進行良好管治的一條重要途徑。西安回坊逐步摸索出了適應本民族社區建設的工作模式,少數民族參與到大都市區的管制中非常必要,是一個積極適應社區轉型而構建起來的城市民族社區工作規范體系。
2.動員市民參與街區管理
新的生活與傳統的文化必然要發生某些沖突和矛盾[10],創新理念,整合資源,著力排查可能存在的矛盾;組織力量,綜合運用政治的、經濟的、行政的等多種手段推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做到完全法制化的管理;引導市民、游客對城市管理工作的理解、支持和參與,有效反映少數民族的訴求。政府不斷以各種形式對居民進行城市管理方面的宣傳教育,以形成全社會參與街區和民族工作的局面。
3.解決有限公共資源與無限的流動人口之間的矛盾
流動人口主要是經濟型人口,流動性強,是少數民族人口最活躍的部分之一。不斷提升少數民族人口服務管理工作水平,使自由、無序,變成有序、成規模的流遷,認真落實入戶調查和居住登記,做好轄區內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登記,既拓寬了民族間相互了解、認同和學習的渠道,又減少了引發民族矛盾的隱患。民族工作部門要為“坊上”少數民族流動人員排憂解難,維護他們的勞動和社會保障,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與堅決執行黨的宗教信仰政策,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11],大力營造民族團結濃厚氛圍。
“強化城市管理,提升整體形象”。無論是戰略目標的確定,還是政策的執行,抑或是考核評價,“坊上”的建設發展應圍繞區域產業升級的整體目標同向而行[12]。要加強綜合管理中出現的老短板、新問題,形成齊抓共建的社會合力[13]。少數民族城市居民亦追求新鮮空氣、陽光、安全感、宜居生活,故而要不斷采用不同方法進行城市轉型和綠色發展,增強社區居民的參與意識和自我服務功能,“人人講團結、共同謀發展”,使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強大、宜居和惠民。
注 釋:
①“五個扎實”:2015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視察時提出追趕超越定位和“五個扎實”要求,即扎實推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扎實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扎實加強文化建設、扎實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扎實落實全面從嚴治黨。
參考文獻:
[1]蔣連華.當代中國城市民族關系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2]張芷.我國城市商業街的發展戰略構想[J].現代財經(天津財經大學學報),2007(3).
[3]龔志祥.創新與發展民族政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8.
[4]田疇雍,周青.智慧城市建設:主導模式、支撐產業和推進政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
[5]王紅揚,錢慧,顧媛媛.新型城鎮化規劃與治理:南京江寧實踐研究[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6.
[6]安樹偉,常瑞祥,張晉晉,等.西部大都市區管治[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6.
[7]中國中小城市發展報告(2017)[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
[8]潘君瑤.基于文化導向的歷史文化街區發展策略研究——以西安回民街在歷史文化街區為例[J].湖南學院學報,2015(3).
[9]凱文·凱利.新經濟規則:網絡經濟的十種策略[M].劉仲濤,康欣葉,侯煜,譯.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4.
[10]儲慶,庫少雄.理解與服務——民族社會工作實務[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
[11]李安輝.社會轉型期散雜居民族政策的實踐與完善研究[M].北京:中國出版集團,2013.
[12]林崇建,俞建文.全域都市化——寧波新型城市化的戰略選擇[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
[13]王立東.我們的城市[M].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連政(1992—),男,漢族,陜西西安人,單位為云南大理大學,研究方向為民族宗教。
(責任編輯: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