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越 單柄棋
摘要:2020年是我國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工作“第七個五年規劃”的最后一年,自1985年首次開展普法教育工作以來至今,已經歷35個年頭。然而,就目前我國青少年犯罪占犯罪總數比例居高不下的現狀而言,普法教育的成果還不能稱得上豐碩。究其緣由,一方面是青少年缺少對法律的畏懼感,抱著僥幸心理,期許著可以逃過法律的制裁;而另一方面是青少年在面對問題時缺少用法學思維和法學邏輯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囿于當前教育形式的困境、教育資源的短缺、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和法言法語與日常用語的“代溝”。普及培養青少年法學思維和法律邏輯的實踐方法是:(一)將法學經典錄入高中推薦書目;(二)開拓青少年普法教育新形式;(三)鼓勵法學人才入校園。
關鍵詞:普法教育;青少年犯罪;“七五”普法
中圖分類號:D669.5;D920.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1)06-0106-03
2020年,普法教育在我國已有35年的歷史。我國的普法伴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特點。1979年,為了更好實現1978年黨的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現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首次明確提出對廣大干部、群眾開展法制教育[1]。自此以后,1985年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對如何在公民中普及法律常識作出了具體的要求和安排,拉開了“一五”普法的序幕。如今,雖然我國已經走到了“七五”普法的關鍵階段,在面向全體公民基本普及法律常識這條道路上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但是,在普法工作中仍存在著諸多可以進一步完善的地方。
首先,在我國開展普法教育這35年間,普法教育雖然根據不同的地區、職業、年齡、心智做出了不同的要求和工作安排,但并不是十分具體。在面向我國未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法治大國和法治強國的目標之下,應更具體更系統地對不同職業不同年齡的人進行區分,有針對性地開展普法工作;其次,隨著我國在法治建設方面取得的顯著進步,為了加速全面建成法治國家的進程,普法教育不能依舊停留在對法律常識、法律知識、法條法規的普及教育上。
正如上文所述,隨著我國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簡單地說面向全體公民進行普法教育已經遠遠跟不上我國公民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學歷背景的多方面要求。而青少年(13~18歲)是一個可以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塑造的最佳階段,如何面向這些未來的社會中堅力量更好更有效地進行普法教育,應是我國進一步普及法律的重要內容。
一、青少年普法工作的目標與意義
少年強則國強,青少年是我國未來發展的中堅力量,對于國家的發展和壯大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近年來,我國青少年犯罪數量越來越多,在全國普法工作全面開展的情況下,青少年犯罪的比例反而有增無減。據統計,全球青少年犯罪不僅人數增多,而且涉及面廣,青少年犯罪總數已經占到了刑事犯罪總數的70%以上。通過調查發現,大部分犯罪的青少年是接受過普法教育的,他們知道自己的所作所為是違反法律法規的,這種知法犯法現象的普遍出現,一方面的原因是青少年缺少對法律的畏懼感,抱著僥幸心理,以為可以逃過法律的制裁;而另一方面的原因是青少年在面對問題時,缺少用法學思維和法學邏輯解決問題的能力。沒有法治思維與法律邏輯,再縝密的法律條文都難免淪為擺設。正如美國學者阿歷克謝·英格爾斯指出:“如果一個國家的人民缺乏一種能夠賦予這些制度以真實生命力的廣泛的現代心理基礎,如果執行和運用著這些現代制度的人自身還沒有從心理、思想、態度和行為上都經歷一個向現代化的轉變,失敗和畸形發展的悲劇結局是不可避免的。”[2]
因此,面對青少年,我們應該普及的不僅僅是法律知識、法條法律常識,更應注重普及法學思維以及法律邏輯。法學思維和法律邏輯是十分抽象的東西,很多專業從事法律工作的人們都無法自信地稱自己擁有這種抽象的思維。這種思維和邏輯是在學習、實踐中慢慢獲取和總結的。這一現象限制了我國在全面建設法治國家的道路上的前進速度,正如蘇力教授在《送法下鄉》一書中所說:“現在法科生的司法知識和技能是在畢業之后,在實踐中獲得的,這是中國法學教育體系中的一個弊端。”[3]重視對青少年的法學思維和法律邏輯的培養,使祖國的未來棟梁在青少年時期就有法學思維和法律邏輯的萌芽,不僅可以使青少年更加習慣于用法學的思維考慮問題,也可以使他們在面對職業選擇時,向國家輸送更加優秀的法學人才,更快實現全面建成法治社會、全面依法治國。
在絕大部分青少年的理解當中,法律的作用僅僅有兩種:一是當自身權利受到侵害時,法律提供了簡單的保護作用;二是在自身想要違法時,法律體現出震懾作用。然而,法理學上將法的規范作用還包括了指引作用、教育作用等。可見,在關于法律的作用上,青少年并沒有一個清楚的認識,因此青少年對法律知識的渴求和接受也沒有達到普法教育的標準,因為青少年對法律作用的認知模糊,他們對法律的渴求也僅僅局限于知道一些簡單的法律知識而已,而這些法律知識會不會被青少年實際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仍是一個未知數。
青少年對法律作用的誤解和認知不全,使青少年對法律知識的渴求程度較低、對普法教育的期待值較小,使普及培養法學思維和法律邏輯的教育存在一定困難。
面對青少年普及法學思維以及法律邏輯有兩方面的現實意義。一方面,在青少年面對權利侵害時,更加容易地選擇用法律的武器來保護自己;另一方面,近年來,校園暴力、霸凌問題逐漸走入了大眾的視線,成為人們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青少年若有良好的法律思維和邏輯,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霸凌者的僥幸心理,減少此類事件的發生。
普及和培養法學思維和法律邏輯,青少年時期是最佳的時間選擇。青少年大部分接受過良好的教育,他們已經知道基本的法律常識,在此基礎上,在傳統的普法方式上,更應該注重于在青少年階段培養他們的法學思維觀念和法律邏輯。同時青少年時期也是培養法學思維觀念和法律邏輯的最佳階段。首先,青少年時期是塑造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最佳階段,如若不加以正確的引導,沒有在這個階段樹立起正確的法治思維觀念,很容易導致其誤入歧途。反之,在青少年時期用科學的方法加以引導其樹立起正確的法學思維和法律邏輯,不僅會增強青少年自我保護的意識,也會有助于降低青少年的犯罪率,維護社會的穩定發展。其次,青少年時期是青少年向成年轉換的一個過渡的時期,不僅年齡上增長,在思想、思維上更要向優秀的成年人靠攏。這一階段的青少年往往對成人世界充滿了好奇,與外界社會的接觸也越來越多,為了防止其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更應該在這一階段對青少年進行良好的法治思維和法律邏輯的普及教育,做到防患于未然;再者,青少年絕大部分還處于學習階段,他們受過良好的素質教育,對法律法規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礎之上,更需要擁有法治思維和法學邏輯對已掌握的法律知識加以理解和融合貫通。而身處校園之中,環境更加單純,也更有利于系統的對法學思維和法律邏輯進行普及教育;并且,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在物質生活得到滿足的情況下,人們更加追求思想上的進步,簡單地了解法條、規章已經不能滿足全面建成法治大國和強國的內在要求。
二、普及培養法學思維和法律邏輯的困難
通過全民普法運動的開展,特別是“六五”普法階段,圍繞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開展的法律進校園活動,使我國青少年的法治教育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對青少年進行普及培養法學思維和法律邏輯的教育時還存在著很多困難。
(一)當前教育形式的困境
在當前社會的應試教育背景下,我國大部分學校,無論是公立學校還是私立學校,它們秉承的辦學指導思想不得不一直受到家長、社會公眾以及政府職能部門的評價標準的制約,造成了只要升學率足夠高,學校就被公認為“好學校”的現象,而為了學校可以在爭取生源的時候擁有足夠的競爭優勢,學校往往都出現重視智力教育,加強應試教育的現象。這種現象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學校,甚至教育部門、政府職能部門重視應試而輕視學生的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現象。
不僅如此,為了提高學校的升學率、學生的成績,部分學校在教學過程中,往往不重視成績差的學生,學校和教師他們大多極度缺乏耐心和足夠的關心,疏于管理和鼓勵,甚至是在教學過程中對這些學生批評譴責多、鼓勵表揚少,導致后進生和學習不好的學生中的一部分人喪失信心,自暴自棄,進而厭倦學習,出現逃課、退學或是學校開除等現象,導致他們過早地結束學業走入社會,最終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提高了青少年的犯罪率,造成了社會不穩定的現象。
(二)當前教育資源的短缺
從我國青少年普法教育的實踐情況來看,大部分學校的法治教育課堂普遍存在著嚴重的形式主義,出現偏重形式忽視實質內容,偏重表面現象忽視實際行為,偏重灌輸忽視實效,偏重教書忽視育人等現象,存在著上面重視下面忽視的現象[4]。更有甚者,一些學校雖然按照教育部的要求,設立了法治教育課程,但往往被“挪為他用”,將法治教育課變成了數學課、語文課等考試課程的學習,使教育部要求的法治教育課程成為一個“花瓶課程”,僅為擺設而無實用,沒有受到學校、教師、家長以及學生的足夠重視。
對于我國青少年法治教育課程的實踐教學而言,政府職能部門提供的教育資源也往往不足。
一方面,教授法治教育課程的專業教師人員稀缺,大部分學校沒有專門教授此類課程的教師,往往由政治老師兼任。有些學校雖然對此類課程配備了教師,但這些教師往往專業知識量儲備不夠,對涉及青少年的法律知識知之甚少,根本無法更好地完成青少年法治教育課程的教授工作,更不用說對法學思維以及法律邏輯的普及教育培養了;有些學校則因為教育經費的嚴重缺失,僅僅在教育部、政府職能部門提出檢查時,為了應付檢查,臨時搭班子、建組織、走過場地開展一下法治教育課程,根本沒有實質的教學內容。
另一方面,我國缺少面向青少年普及法律知識、培養法學思維和法律邏輯的專門教材。我國尚未賦予教師以教材選擇權,國家相應部門也并沒用編寫面向青少年的、普及法律知識、重視法學思維和法律邏輯的專業教材,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青少年普及法治教育工作的開展。
(三)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
隨著現代社會的日益開放,特別是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條件不斷得到提升,青少年身體生理發育呈現出過早成熟的趨勢,與此相矛盾的是青少年心理年齡成熟的滯后,這種青少年身心嚴重不和諧的現象,使青少年在面對很多問題時缺乏獨立辨別是非的能力,不夠理性,過于沖動,尤其是面對不良欲望時更傾向選擇滿足而不是用道德和法律加以遏制,遇到侵害時更傾向選擇暴力解決而非通過法律尋求幫助,再加上各種消極因素和不良環境的影響。例如,單親家庭、留守兒童背景或是動作電影、充斥著色情暴力的書籍刊物、音像制品,或是極端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地錯誤引導等因素,使我國青少年犯罪數量和比例都在不斷地增加。
(四)法言法語與日常用語的“代溝”
法學思維和法律邏輯與法言法語之間的關系一如語言和思維之間一樣,二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法學思維和法律邏輯須臾不可離開法言法語。與我們的日常語言以及其他行業的專業術語相比,法言法語具有其自身的顯著特點,法言法語具有相對嚴密的內在邏輯結構和較為精準的書面文字框架著它所指謂的對象,法律書籍中充斥著龐雜的法言法語。經常有人說,法學書籍是寫給法學家們看的書,這些書籍很難被非法律專業的人所接受和理解,甚至有些書籍對法學專業的高材生而言,讀起來也較為吃力[5]。因此,對于青少年而言,面對著晦澀難懂的法學專業書籍,如何跨過法言法語與日常用語間的“代溝”,是向青少年進行普及法治教育,培養青少年法學思維和法律邏輯的難題之一。
三、普及培養青少年法學思維和法律邏輯的實踐方法
(一)將法學經典錄入高中推薦書目
在龐大的法學專業書籍的寶庫中,有著很多極具思辨性的、有趣味性的、簡單易懂的書籍,是適合青少年閱讀的。在缺乏專業的培養法學思維和法律邏輯的教材時,可以在學校常設的法治教育課程上,帶領青少年閱讀、理解、學習、思考這些書籍。例如,《洞穴奇案》這本書中記錄的由美國著名法學家富勒提出的虛擬案例以及對該案的十四種判決。這個案例并不難理解,而十四位法學家針對同一案件從不同角度給出了十四種判決意見,這十四種判決意見代表了全世界的十四種種法學主流學派。這種充滿了法哲學原理、法理學思維、法律觀點的交鋒的書籍,十分適合作為青少年的必讀書目,讓青少年在書中更好的了解法與情、法律與道德之間的關系,理解法律的內在邏輯。
如《洞穴奇案》一樣充滿思辨性也不失趣味性的法學經典書籍有很多,這些書籍不僅可以使青少年學習到相關的法律規定,更可以使青少年對法學產生興趣,使青少年接觸到法律規定背后的法學原理,對培養青少年的法學思維和法律邏輯具有一定的啟蒙和教育作用。這種書籍的錄入,也解決了缺少專業的面向青少年普及法律知識、培養法學思維和法律邏輯的教材的問題,節約了教學資源。
(二)探索青少年普法教育新形式
法學思維和法律邏輯是十分抽象的東西,并不是在課本上就可以簡單書寫出來的知識,也不是通過考試就可以檢驗的學習科目。面對無法用分數、考試就可以評測的法學思維以及法律邏輯,只有實踐可以檢驗,也需要通過實踐加以學習和理解。
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當代青少年獲取知識,培養法學思維和法律邏輯的需要,應當探索更加符合時代要求的面向青少年培養法學思維和法律邏輯的普法教育的新形式。一方面可以效仿大學的一些活動,開展與法學相關的辯論賽、討論組,通過研討、辯論等極具法學思辨性的形式,使青少年在過程中更熟練地運用法學思維和法律邏輯。另一方面,學校可以與政府職能部門聯合開展相關活動,讓青少年步入法院、法庭,觀看公開審理的案件,身臨其境,更加有助于青少年對法律的思辨性、嚴謹性的認知,加深對法律作用的理解。還可以開展“法庭入課堂”的活動,在法治教育課堂上,組織模擬法庭,以這種形式培養青少年對法律的興趣,使青少年更近距離地接觸、使用法律,運用法學思維和法律邏輯解決自己生活中的各類問題。
(三)鼓勵法學人才入校園
在人才緊缺的就業市場上,法學專業畢業的高材生,在面臨職業選擇時,大部分人會選擇公務員或律師行業,部分人繼續鉆研在學術的海洋里,或者成為大學教師,幾乎沒有人選擇在青少年的普法教育方面工作。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一是在職業選擇時,各初高中并沒有設置專門的崗位,而是只有政治教育課程的老師;另一方面是相對于律師行業,公務員或者教師行業的薪資相對較少。
對此,國家可設置相關的人才引進項目,在各初高中設置針對青少年普法教育的專業課程,匹配專業的人才,在職業規劃、薪資、戶口等諸多方面給予優待,鼓勵法學專業的高材生在步入職場時,選擇在青少年普法教育上做出更多的突破和完善,使青少年普法教育成為一個與法官、律師一樣的新的就業方向。
結語
加強青少年法治教育、培養青少年法治思維的養成刻不容緩。一方面,正如伯爾曼所說“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6]。如若想使法律成為信仰,則需對祖國的未來,廣大青少年進行充分的、良好的、新形勢的普法教育。另一方面,現在法科生的司法知識和技能是在畢業之后的實踐中獲得的,這是中國法學教育體系中的一個弊端。在青少年階段開展完善的普法教育,也可以為司法領域優秀人才的培育提供一個平臺。
參考文獻:
[1]劉順峰.我國普法教育的歷史沿革[J].時代法學,2019(3).
[2]馬楠.新時代青少年法律意識現狀以及法治思維培養的重要性[J].法制博覽,2018(34).
[3]陳延華.新時代大學生法治觀念培育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8(11).
[4]殷陸君.人的現代化——訪《走向現代化》的作者英克爾斯博士[J].讀書,1983(7).
[5]哈羅德J.伯爾曼(Harold J.Berman).法律與宗教[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
[6]蘇力.送法下鄉[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付越(1994—),女,漢族,吉林舒蘭人,單位為東北師范大學,研究方向為法理學。
單柄棋(1995—),男,漢族,吉林長春人,單位為東北師范大學,研究方向為法理學。
(責任編輯: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