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嬌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治國必治邊,治邊先穩藏”的戰略思想是西藏建設發展的重要指南。西藏沿邊村寨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一定進展,但總體水平不高;特色產業發展迅速,但經濟水平落后;外向型經濟發展逐漸提高,但總體水平較低;教育文化等社會事業獲得了全面發展。針對以上情況,可以采取以下對策,達到守土固邊的作用:(一)大力發揮沿邊群眾的主體作用,進行精神文明建設;(二)發揮地域優勢,因地制宜,脫貧致富;(三)沿邊村寨管理方式應當不斷創新。
關鍵詞:西藏;沿邊村寨;建設;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1)06-0012-03
中國的陸上邊境線總長大約20000多公里,是世界上陸地邊界線最長的國家[1],僅西藏自治區(以下簡稱西藏)一地的邊境線多達4500多公里。隨著時代變化而生的非傳統安全威脅逐漸增大,傳統及非傳統安全交織在一起,構成了當前邊境問題的主要威脅因素。如何降低和解決這一現實威脅,成了邊境安全的基本問題。
傳統的邊境安全:以國家作為行為主體,以國境線為劃定邊界的區域未發生沖突,邊境的領土、主權不被他國染指進犯的穩定狀態;非傳統邊境安全:涵蓋以邊境上各個少數民族的安全為主要內容,在以國家認同為基礎、以非武力對抗的生存場域為背景、融洽和平的社會及民族間關系作為長期穩定狀態[2]。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使得應對來自國內外影響以及危及國家安全的非傳統安全威脅逐漸變得迫切起來。
西藏位于我國西南邊陲,我們若以西南地區為例,便會發現:“我國西南邊境的安全形勢在冷戰結束后發生了巨大轉變,安全因素范圍從單一的軍事武力對抗開始轉為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影響均包含在內的領域,軍事安全威脅的因素逐漸不再占據主體地位,而非傳統安全威脅的因素不斷加大。層出不窮的跨國犯罪行為不斷影響著邊境安全,使西南邊境上防止跨境犯罪的成本增加,邊境安全的脆弱性逐漸暴露,西南地區的邊境防范問題上將要面對著不同于過去的安全壓力。”[3]
一、西藏沿邊村寨的界定
西藏與印度、緬甸、不丹、克什米爾及尼泊爾等國家與地區相鄰,與這些國家與地區接壤的主要有阿里、日喀則、山南、林芝四個地區,有18個邊境縣。阿里地區與克什米爾地區、印度和尼泊爾接壤,包括噶爾縣、扎達縣、普蘭縣下轄的各個村寨。其中扎西崗鄉的典角村地處西藏阿里地區噶爾縣的西部,扎西崗鄉西部,獅泉河的西岸,駐地海拔4250米,平均海拔約4450米,是噶爾縣唯一的邊境村,與克什米爾地區相鄰,邊境線長達98公里。日喀則地區跟尼泊爾、印度以及不丹毗鄰,包括亞東縣、定結縣、康馬縣、吉隆縣、聶拉木縣5個縣,位于定結縣崗巴鎮的吉汝村距離印度僅5公里。山南地區與不丹接壤,接壤縣分別為浪卡子縣、洛扎縣、與錯那縣。林芝地區的察隅縣跟緬甸相鄰的有9個村,分別為共同村、學尼村、扎拉村、日東村、知美村、嘎達村、曲瓦村、目若村、吉太村。
二、西藏沿邊村寨建設情況
(一)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進展,但總體水平不高
西藏由于地理條件的限制,處于封閉狀態[4]。然而,近些年來,在國家與西藏自治區政府的政策支持與資金投入下,沿邊村寨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取得很大的進展,絕大部分的村寨已實現水、電全覆蓋。位于西藏林芝市察隅縣東部的日東村,2016年4月引水渠道項目開工,新建引水渠道總長228.6m,渠系建筑物4座。由竹瓦根鎮管理的知美村,在2008年完成了“母親水窖”工程,結束了村民徒步到500米外山上背水的歷史,徹底解決了知美村的人畜飲水問題。隸屬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札達縣底雅鄉的什布奇村,在國家的大力幫扶下,每戶村民家中都配發了光伏電源。由于功率大,電壓穩定,功率較大的電冰箱都可使用。然而,受自然條件、地理區位等制約因素影響,沿邊村寨發展對外貿易主要通過陸路口岸,對陸路交通的依賴程度較高,而內外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由于自然條件的限制,總體推進速度較慢,已成為阻礙沿邊村寨發展的最大瓶頸。此外,受季風的影響,大量的基礎設施經常受到自然災害的破壞,每次災后重建過程都將耗費大量的物力、財力。
(二)特色產業發展迅速,但經濟水平落后
歷經幾十年的不懈努力,沿邊村寨的發展獲得了一定成效,初步形成了經濟體系,產業結構不斷完善,特色產業的發展突飛猛進。吉隆鎮多甫村作為藏族居住村,在2018年5月,藏香豬養殖基地建設項目順利完成竣工,并正式投入使用,喂養了173頭藏香豬。學尼村位于察隅縣城西南方向的桑曲河畔,積極發展農業和養殖業,種植的主要農作物有稻谷、小麥、玉米等;養殖業主要有黃牛、牦牛、羊等。可相比于內地部分省市區的發展,沿邊村寨的經濟發展仍然滯后,經濟總量與產業規模都偏小,市場化程度不夠、發展層次不高,無法達到市場的發展需求,這就阻礙了資金、人才之類的經濟要素的有序輸入。富有民族特色的旅游業也在沿邊村寨緩慢發展。目若村位于察隅縣東部,風光秀麗,滇藏新通道-丙察察公路經過該村,是察隅縣創建“滇藏風光走廊”的5個3A景區之一。2018年,實施目若旅游示范村建設項目,含棧道和觀景臺等工程。此外,幫興村由于擁有適合當地氣候的苗圃與茶園,再配合周圍美麗的自然環境具備了相當大的旅游潛力。
(三)外向型經濟發展逐漸提高,但總體水平較低
西藏跟鄰國的邊界有4000多公里之長,包括110個邊境鄉和21個邊境縣,是我國通往南亞的重要區域。隨著通信、道路以及電力之類的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西藏沿邊地區的進出口貿易量不斷上漲。然而,出口的大部分商品依然是初級產品,薩瑪達鄉的孟則村,盡管氣候溫和,交通便利,主要農產品為小胡蘿卜、萵苣、茄子、山霉、紅薯等,因受各類因素限制,產品的附加值非常低,且無法形成完善的產業鏈,創造更多的剩余價值。另外,西藏在外貿發展上依舊以小額貿易與邊民互市為重點,邊境貿易的層次低、規模小。除此以外,西藏尚未在特色外向型產業上形成一定的規模,會展與商貿旅游之類的外貿服務業的發展較為落后,外向型經濟發展未能獲得有關產業的支撐,不具備較強的發展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