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李佳(1993-),女,漢族,河南洛寧人,西安工程大學管理學院2018級碩士研究生。
摘 要:當前,我國服務貿易發展面臨服務貿易逆差大,傳統產業占比高、區域發展不協調,缺乏龍頭企業、開放程度待擴大,體制機制待加強、企業創新能力弱,專業型人才匱乏等問題。為此,要推動我國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就需提升服務貿易比重,加速新興服貿發展;縮小區域發展差距,深化體制機制創新;擴大對外開放深度,加強服貿國際合作;提高企業創新能力,培養服貿專業人才。
關鍵詞: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15.002
1 我國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
1.1 促進經濟穩定增長
從國際收支平衡來看,我國與美、英、法相比存在較大的服務貿易逆差。我國擁有著巨大的消費市場,提高服務貿易的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獲得更多服務貿易收入,是促進服貿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增強貿易對我國經濟拉動作用的關鍵。
1.2 加快構建雙循環新格局
第四次工業革命時代,服務業領域不斷地融入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數字化技術,提高著服務貿易的創新能力,拓展著服務貿易發展業態,加快推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優化資源配置,引領我國產業向中高端發展,形成新的競爭優勢。發展服務貿易利于扭轉我國服務貿易逆差局面,使得國際收支穩定,又可為人民幣匯率穩定以及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中長期的支撐。我國服務貿易發展以質量型人口紅利為主,發揮人力資本、數字技術以及移動支付等優勢,不斷提升我國服務貿易的生產力以及國際競爭力、影響力。
2 我國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存在的問題
2.1 服務貿易逆差大,傳統產業占比高
我國服務貿易呈現出服務出口明顯好于進口的趨勢,貿易逆差減少,但是服務貿易仍存在逆差現象,這種贏難補虧現象若僵持下去將會對我國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帶來巨大的影響。
另外,我國的新興服務業呈飛速發展態勢,但是我國向別國出口大多數是以傳統服務為主,例如我國旅游、運輸、建筑等傳統服務貿易部分占服務貿易總額比重高,而保險、金融、專利等新興服務貿易部門所占比重較低。
2.2 區域發展不協調,缺乏龍頭企業
受地理環境以及相關政策的影響,我國東部地區有較好的經濟、產業、技術、人才等優勢,大力發展服務貿易在帶動東部地區產業結構升級、營商環境改善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使得服務領域的就業人才更加專業化。相反,我國中西部地區由于基礎設施落后、開放程度不足,這些地區服務業發展落后,與東部地區服務業發展產生巨大的差距。
我國金融領域中的大銀行雖具備內向型強特點,但是在金融服務出口并未發揮其作用。另外,我國服務業領域缺乏龍頭企業,雖然我國的制造業發達,擁有大量技術嫻熟的人才,但是由于缺乏龍頭企業,品牌效應不足,發達國家維修需求并未大量朝向我國的維修服務出口,而是轉移到其他國家,我國出口潛力有待提高。
2.3 開放程度待擴大,體制機制待加強
我國對外開放覆蓋面水平高,涉及部門多,但是缺乏開放深度,服務貿易限制指數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雖然金融業開放了,限制范圍放寬,還是普遍存在“準入不準營”問題。服務貿易領域涉及行業眾多,復雜特殊,從當前來看,我國服務貿易管理體制機制上仍存在相關政策優化滯后、統計體系待完善、服貿多頭管理等問題,另外,服務貿易相關國際規則及法律水平相對偏弱。
2.4 企業創新能力弱,專業型人才匱乏
企業正面臨用人成本高、匯率波動、盈利較低等困難,所以,企業在研發經費投入上存在不足,使得企業的業態創新、服務模式以及技術創新等方面難以突破傳統形式,從而在適應數字化經濟發展中缺乏品牌、技術、信用等核心競爭力。
我國人才結構存在東部集中、中西部短缺等特征,人才培養尚不能滿足軟件與信息技術服務、文化創意、教育、專業服務等新興服務領域所需,由于缺乏技術型、專業型、國際化人才,為此,影響我國服務貿易企業向全球價值鏈高端攀升。
3 我國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的路徑
3.1 提升服務貿易比重,加速新興服貿發展
我國服務貿易逆差不斷減少,出口活力得以釋放,要提升服務貿易比重,積極擴大優勢服務貿易出口海外,注重提升服務貿易的增加值,加大新興服務貿易的出口力度。
數字化技術提高著服務的可貿易性,發展服務貿易要注重該領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推動以數據為支撐、高端服務為先導的新興服貿發展,有助于推動“服務+”整體出口戰略,建立具有國際競爭力、影響力的中國服務業品牌,加快促進服務與制造業、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深度融合。
3.2 縮小區域發展差距,深化體制機制創新
實施政策引導,不斷完善現代服務業發展政策體系,圍繞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加快建設服務業集聚區以及特色小鎮,營造公平競爭、企業良性互動的氛圍。發揮這些地區在旅游、康養、物流、文化等產業上的優勢,合理規劃產業布局,承接不同發展功能,形成特色性主導產業。不斷完善中西部配套人力資源以及基礎設施,培育現代服務業集聚要素。擴大東部地區在服務貿易發展中的引領作用,有選擇性的向西部地區推廣可試行的政策。
在體制機制上,積極探索國務院服貿創新發展促進辦公室的可行性,省、市牽頭與各行政管理部門以及行業組織共同商討服貿進出口促進政策。打破政府干預市場的局面,發揮市場機制作用,降低服貿進入門檻,引導民營資本向服貿領域投資發展。探索服貿監管新模式,對相關政策實施進行評估,并定期結合發展狀況進行實時調整,完善中國國際服務貿易統計體系。借鑒發達國家在服貿立法方面的經驗,健全與國際規則相接軌的服務貿易法律體系,加快完善我國社會信用體系與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建設。
3.3 擴大對外開放深度,加強服貿國際合作
積極擴大我國服務業對外開放的深度,削減阻礙服貿發展各種“壁壘”,增強與美、英等發達經濟體合作與交流。我國自由貿易試驗區要根據服務貿易發展情況探索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最簡化,不斷擴大服務業市場范圍。不斷放寬我國醫療、文化、教育、金融等知識密集型服務業的準入門檻,減少限制性因素,加強金融開放監管服務體系建設,推動新興服務貿易發展。自然人流動方面,推動與發達國家相關產業領域的標準以及職業資質互認,在旅游、教育、醫療、科技等服務領域擴大互免簽證。
我國要不斷深化與“一帶一路”國家的多雙邊合作,建立健全服貿開放合作體系。利用京交會、進博會等平臺舉辦的論壇以及推介活動,加強相關行業的交流,達成一系列有利于企業發展的合作。以服貿重點合作國家為基礎,參與多種外交活動,拓展本國服務貿易的交流合作,形成服貿國際新合作布局。結合國內消費群體需求大的服貿內容,在該領域建立新的合作機制,提升國內服貿優勢。
3.4 提高企業創新能力,培養服貿專業人才
企業加大研發設計方面的資金投入,在數字化經濟深度融合制造業發展轉型的契機中,提高企業核心關鍵技術,特別是在芯片、軟件等領域提高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自主標準的創建能力。企業利用數字技術,積極培育新業態、新模式,切勿盲目擴大發展,要對現有的企業內部進行改革,加快企業轉型升級。
政府、企業以及高校科研機構要結合服貿人才短缺現狀及所需人才的特征,發揮產學研優勢,聯合培養專業型服務貿易人才,改變應試教育,培養大批具有實踐能力的外向型復合型人才,并為資質較好的人才提供出國學習機會。我國要不斷完善人才引進相關政策、獎勵補貼、稅收優惠、創新創業促進機制等內容,采取多渠道、多方式吸引服貿人才。
參考文獻
[1]涂永紅,刁璐.以金融創新推動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J].債券,2020,(10):7-10.
[2]王曉紅,費嬌艷,謝蘭蘭.“十四五”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思路[J].開放導報,2020,(02):7-21.
[3]王曉紅,柯建飛.推動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建議[J].開放導報,2018,(04):44-49.
[4]馬建堂.以更大力度的開放 推動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J].中國發展觀察,2019,(11):5-6.
[5]陳昭.以體制機制改革促服務貿易高質量創新發展[J].國家治理,2018,(23):34-37.
[6]李西林.在新起點上推動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N].經濟參考報,2020-09-07(001).
[7]付鑫.中國服務貿易現狀及促進高質量發展對策[J].中國發展觀察,2020,(Z3):81-84.
[8]劉紅梅.加快推進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12-03(001).
[9]喬文匯.發展服務業應注重空間集聚[N].經濟日報,2020-09-28(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