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魏浩(1996-),男,安徽滁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老年社會工作。
摘 要: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深入和社會轉型加速,面對社會矛盾和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呈現多元性、復雜性的表征。為回應時代需要,黨中央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的發展要求。社區治理是以處理社區矛盾解決社區問題為出發點。社會工作憑借著其專業性、科學性、藝術性,在回應群眾需求,優化社區治理中發揮積極作用,但是在調研的H社區發現社會工作在介入社區治理中存在專業化特質不足、實踐權限受制約、角色定位不清等問題。通過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強化社工專業技能、厘清角色擴大治理權限等來推進社區社會工作良性持續發展。
關鍵詞:社會工作;社區治理;介入困境;應對舉措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15.009
0 引言
我國改革開放深入、社會轉型加速,社會矛盾和亟須解決的社會問題日趨復雜化,國家提供的社會服務難以回應復雜多樣的社會需求。傳統上社區作為居民的庇護所和情感支持地,其具有共同的社區文化、相似的生活方式,然而隨著工業化、現代化的發展,社區的形態與內涵發生巨變,混凝土高樓改變了以往的交往方式,現代城市社區具有利益高度分化、社區生活原子化、社會交往的碎片化的表征。為此,國家提出要創新社區治理,而社會工作因為其自身專業化、精細化、科學化成為是創新社會治理機制的重要載體。筆者研究的W社區也是響應國家的號召,社會工作在社區治理中既發揮著積極作用也面臨著些許困境。
1 社會工作介入社會治理的可行性
社區是都市體系的細胞、是都市治理的基本單元。社區治理的優劣決定著都市治理的深度與質量。社會工作是一門雙重復合的專業,既是一種制度化的助人職業也是科學化的知識體系。在社區治理中,社會工作作為第三方的社會力量,在社區治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其秉持助人自助的價值理念,運用科學化、理論化方法,在了解民意、解決民需、促進服務對象能力發展、調試和環境關系、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發揮重要作用。社會治理雖是我國近年來提出的概念,對于社會工作參與社區治理由來已久。我們知道社會工作源于英國,最初的雛形是以救濟扶貧、促進就業慈善組織會社的形式出現,在20世紀初傳入我國。社會工作介入社區治理的第一次嘗試是晏陽初等人為代表,于1926年至1930年歷時四年的華北貧民教育運動初次實踐,他們通過教育來培育鄉村自治組織,創新社區生活方式,重建鄉村社區。
2 社會工作介入社區治理的必要性
社會工作作為第三方社會力量參與社區治理,在參與社區治理進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這既是自身的優勢的表征,也是適應時代所需。2006年,我國十六屆六中全會中提出要造就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提出到2011年底要培育出10萬名初級社會工作者、萬人中級社會工作者的宏大計劃。2013年黨中央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發揮社會工作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作用。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關于加強和完善城鄉治理意見》中明確社會工作在城市社區治理中的地位,提出專業社會工作是協助服務對象走出困境,補齊社區治理短板、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一環。
3 社會工作介入社區治理中不足
3.1 社會工作組織專業化不足
社會工作作為非營利性的第三方部門,嵌入社區行政管理體系。本該秉持“在地化、人在情境中的專業視角”,運用社會工作中最經典的個案、小組、社區工作三大方法。然而在蕪湖市的拆遷小區H社區走訪調研中發現,該社區社會工作組織是嵌入到該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該社工機構已成立6年,其中專職社工6人,本科為2人、只有一人是社工專業,其他4人為高中、初中學歷。我們了解到該社會工作組織團隊文化程度偏低,所提供的服務深度不夠,提供的服務更多是社區慰問、社區文化宣傳和簡單的志愿活動,缺乏專業性,以至于社區群眾更容易把社會工作者當作志愿者。對貧弱群體的問題不能提供專業的解決辦法、鏈接資源效果不佳。究其原因,社工機構人員素質較低、缺乏專業的教育,不能熟練使用科學、專業的技巧與方法介入。介入的層次較低,更多注重補救性的措施,沒有注重問題的預防與探索。總之社工對社區服務對象的“增能”“培育”不明顯。
3.2 社區居民認可度不高
社會工作作為一門新興職業,社區居民對社會工作的認知程度低。我們在H社區走訪時發現,社區居民不知道社會工作是什么,更有甚者既然不知道社區有社工的存在,許多人把社工等同于志愿者、義工,或者是居委會工作人員??偟膩砜瓷鐓^居民對社工服務認知程度偏低。社工的影響力偏低,這既緣于社會工作宣傳不夠,又可以側顯社工日常影響力欠缺,所提供的服務同質化嚴重,缺乏對社工專業性的彰顯。
3.3 社會工作參與社區治理權限不足
社會工作源于西方,傳入我國后社會工作以第三方力量嵌入社區發展。傳統社區居委會、街道幾經變革仍然呈現較強的行政屬性。社會工作機構對社區的行政機構既排斥又依賴,既要扮演好專業協助者也要扮演專業服務者的角色。社會工作在社區治理中權限不足,自主性不強。一方面是街道社區居委會的掌握行政權力,擁有權力話語權。我國社會工作發展現處于上升期,還不被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廣泛認可。另一方面,部分社會工作組織無法提供獨一無二的服務策略解決社區問題,專業性顯現不足。 在與社區居委會和街道的工作中,常處于弱化語權的劣勢處境。在實際的工作中漸次淪為行政依附者,成為社區的下屬部門,治理權限受到制約。
4 社會工作參與社區治理完善策略
4.1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強化專業技能
一是社會工作作為一種具有專業化、科學化的助人專業,離不開教育領域的知識生產與人才培養,倡導高校在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中加入社區治理相關課程。二要提高社會工作機構的準入門檻,提高社會工作成員的整體素質。對新招募的社會工作者既要進行科學專業的入職培訓,也要階段性對機構內新老社會工作者進行培訓,不斷查漏補缺,注入新鮮血液。三要定期評估高校,對教育質量、畢業生質量不達標的延期畢業。四要社會工作機構進行評估,對不作為、沒有創新的機構給予警告,甚至吊銷資格。
4.2 融入社區,提供專業化服務
社會工作者不被社區居民熟悉與了解,關鍵在于社會工作自身能力孱弱,沒有切實融入作為一個政府自上而下的推進的社區,尚未融入社區,尚未被社區居委會、街道、社區居民認可。社工所提供的服務將自身與志愿者的作用等同化,專業優勢不明顯。社工要加強自身專業性建設,豐富自身理論與實踐,聽民意、解民難為社區居民提供優質、專業、高效的服務。同時發揮輿論宣傳,讓居民了解社工。最后社工要培育居民志愿者組織、積極鼓勵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治理,轉變以往被動參與,到主動參與、主動服務,發揮社會工作影響力。
4.3 厘清角色,擴大治理權限
H社區的社會工作機構以通過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參與社區治理,在某種程度上改變社區治理結構。社會工作機構的介入改變街道——居委會的單一化、縱向化管理模式,呈現街道—居委會——社會工作機構等多元共治的治理格局。多元治理的關鍵是社區多元治理主體間要在平等合作、協商的基礎上共同治理。在H社區,應該厘清相關職責,促進政府簡政放權、要給予社會工作機構更多的自主權,社會工作雖嵌入社區發展,社會工作機構但不是社區的“內腦”,如果以“內腦”的形式介入會出現含混不清,和諧共處、獨立性的共享、共治更好發揮社會工作機構這個“外腦”作用才是主旋律。具體來說,一是政府應該和社工機構等治理主體建立良好合作關系、和平共處。這需要政府應該嚴格規范自己在社區治理中的引導作用,努力做到不缺位、不越界,還權于民。作為社會組織要在社區中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避免淪為政府的行政管理員,喪失自己的獨立性于專業性。
參考文獻
[1]衛小將.社會工作創新社會治理路徑研究[J].社會建設,2018,(6):86-85.
[2]王思斌.略論社會政策的社會治理功能[J].社會政策研究,2016,(1):22-23.
[3]尹忠海.充分發揮專業社會工作在補齊社區治理漏洞中的優勢[J].社會工作,2020,(1):26-27.
[4]韓江風.社會工作參與社會治理的路徑及優化策略[J].中國國情國力,2020,(2):20-21.
[5]焦若水.社區社會工作本土化與社區綜合發展模式探索[J].探索,2014,(4):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