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張明晶(1993-),女,甘肅靖遠人,蘭州財經大學會計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府審計、環境審計。
摘 要:研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模式與路徑,可有效將“綠水青山”轉化成“金山銀山”。這是實現生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其作用在于通過采取適當的路徑使生態產品價值得以識別并實現。本文以甘肅康縣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為例,從康縣生態產品與服務、發展歷程和主要實踐以及經驗總結三大方面討論康縣生態產品價值識別與實現的過程。首先描述了康縣的生態環境特征,發現其在發展生態產品和服務也具有優勢;其次分析梳理了政府、技術人員、金融機構、企業和農戶在其價值實現過程中起到的作用;最后得出康縣生態價值是在保護生態的基礎上發展生態旅游和生態產品市場化得以實現。
關鍵詞:生態保護;生態(產品)價值;康縣生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15.016
0 引言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中的綠水青山指良好的生態環境,金山銀山指經濟社會發展,二者的結合就是我們生存的環境。在不斷地吸取教訓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推進下,人類逐漸意識到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可以同時實現。在“兩山論”的指導下,因地制宜地將區域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和減貧扶貧共贏的局面。由此,本文在深刻理解“兩山論”的基礎上,研究康縣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全過程,發現康縣依托優良的生態環境發展特產產業和生態旅游業,得出康縣實現生態(產品)價值的模式為原生態模式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結論,即人類對此區域生態系統的開發程度還沒有突破極限。本文分析梳理了各要素在康縣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總結出康縣生態(產品)價值通過特產銷售和生態旅游實現。
1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路徑與模式分析
1.1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國要進行生態文明建設,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為我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路徑和模式指明了方向。我國生態產品種類豐富多樣,對其價值實現機制的探索是對“兩山論”的有力證明,生態(產品)價值識別是價值實現的第一步,在識別價值后根據其特點選擇價值實現的模式與路徑,再由人類社會的相關決策影響整個生態系統。在康縣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過程中,政府識別出了當地生態價值,然后通過相關決策使得生態資源轉化為生態產品和服務,不僅使康縣的生態價值得以實現,其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也得到了良好的實現。
1.2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路徑
從生態產品和服務進入社會和經濟系統來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的出發點是生態資產與服務的產權是否清晰,分為市場交易、政府補償和準市場交易三類。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物質基礎,可分為生態產品和生態服務。其中,在產權清晰的情況下,生態產品可通過市場化路徑進入社會和經濟系統,完成市場交易實現其生態價值。生態服務根據產權是否清晰可分為兩種,產權清晰的生態服務如國家森林公園、旅游景區可通過當地地方政府或政府授權的企業通過市場化路徑實現其生態價值,產權模糊的生態服務如江河水源涵養、風沙防治、山水林田湖系統治理則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聯合通過政府生態補償路徑實現其生態價值,對于需要一步步梳理才能夠逐步明晰產權的需要聯合運用市場和政府的力量進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制度和機制設計,該路徑為準市場化路徑。
1.3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模式
從生態系統中生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視角出發,以生態系統自我修復能力臨界值(閾值)為標準,在本文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識別與模式有原生態模式、生態環境保護模式和生態環境治理模式。原生態模式是在區域生態系統開發力度還沒有突破自身修復能力時,識別和發掘生態(產品)價值并使其實現。生態環境保護模式是在區域生態系統中自然資源開發和利用接近生態系統自我修復的臨界值,但是還沒造成不可逆轉的生態破壞,生態產品和服務依舊持續可得。生態環境治理模式是區域生態系統開發和利用已經突破了生態系統自身修復能力,出現了嚴重的生態損害,恢復生態系統是第一要務。
2 康縣生態環境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分析
2.1 康縣地區生態環境特征
康縣隸屬于甘肅省隴南市,是甘肅省唯一一塊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生態旅游寶地,平均海拔1300m,平均氣溫11℃,年總降水量903.4mm,是長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區。生態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70%以上,其茶葉、核桃、黑木耳等生態產品在全球口碑極好并成為當地優勢產業。
2.2 康縣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理論分析
康縣生態(產品)價值的實現是通過實現生態產品和服務的價值而完成的。康縣特產是產權清晰的生態產品,通過市場化路徑實現價值,如藥材、木耳、茶葉等進入社會和經濟系統,實現了生態價值,增加了居民收入,改善了生態環境,促進了當地農副業的發展。生態旅游是產權清晰的生態服務,通過市場化路徑實現價值,通過宣傳旅游文化,廣泛吸引游客,改善生態環境,提升人民經濟收入。
2.3 康縣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模式分析
在康縣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過程中,生態產品和生態服務不僅實現了其生態價值,并且將生態價值轉變成了經濟價值。康縣的生態產品主要通過種植-加工-銷售這三個環節實現其價值。農戶種植,實現特色產業規模化;企業引進大型加工設備,從農戶手里購入原料并加工生產;多方聯合銷售,線上線下同時進行??悼h的生態服務主要靠政府政策支持,制定旅游方針和路線等,企業和農戶結合自身與環境特點開展農家樂、民俗商品售賣等方式實現。
3 康縣生態產品與服務發展歷程和主要實踐
3.1 特色產品產業
3.1.1 發展歷程
康縣的發展歷程主要分為改革開放前、1980-1990年、1990-2008年、2008年至今四個階段,20世紀90年代其經濟發展飛快,但由于自然地理環境特殊、經濟作物種植風險大、農業基礎設施陳舊和種植技術缺乏,其發展受限。汶川地震導致農田、房屋被毀,打破了農業結構原有的均衡。災后重建需要大量資金,農戶利用已有資源擴寬生計渠道,現在特色生態產品已經是康縣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
3.1.2 政策支持
在康縣特產產業發展過程中,國家戰略和政策實施不僅推動當地發展特色產業,還因地制宜使其與扶貧結合起來。
3.1.3 具體經驗實踐
康縣特色產業產品價值是通過政府、技術人員、金融行業、企業、農戶等不同要素共同作用實現的,但每個要素出發點不同。
(1)政府識別了康縣特產的生態價值。政府引導當地農戶種植經濟作物并實現規模種植,鼓勵企業引進生產線,同時著力打造產品品牌,政府注重發揮資源優勢將特產與扶貧產業相結合。現階段,康縣的核桃、茶葉等特產大部分都實現了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生產、品牌化營銷,如“龍神翠竹”茶葉屢獲國際大獎。2017年“康縣黑木耳”品牌最新估值為0.38億元。康縣中藥材也由于高質量和好口碑在中醫藥行業備受關注。
(2)技術人員提高了康縣特產的生態價值。增加康縣生態產品附加值的最有效方法是提高其科技含量,康縣通過技能培訓和引進優良品種途徑,提高生態產品產量和質量,極大地增加了康縣特產的生態價值。
(3)金融行業保證康縣特產生態價值的實現。金融行業為當地企業和農戶提供貸款??悼h各個金融機構一直以來都在提高金融服務“三農”的能力,不斷擴大信貸投放,降低融資成本。
(4)企業規模生產提升了康縣特產生態價值。企業的規模化生產對康縣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起到重要作用,近年來,康縣在茶葉、重要、核桃等特產發展中都大力培育龍頭企業,使其發揮帶頭作用,其經營機制已經變為公司帶農戶和基地的方式。
(5)農戶在特產產業鏈中發揮基礎性作用。農戶就是特產種植者,為企業生產加工提供原料。在康縣生態產品模式中一部分農戶自行種植加工再通過線下或者線上自己銷售特產,還有一部分農戶只負責種植,等待當地企業收購。
綜上,康縣因地制宜發展其生態特產,政府、技術人員、金融行業、企業、農戶不同要素共同作用,通過“互聯網+”等平臺對生態產品進行營銷,引導當地農民種植特產,成功拓寬了其增收渠道。
3.2 生態旅游產業
3.2.1 發展歷程
改革開放后,旅游行業迅猛發展,康縣地處陜西、四川、甘肅三省交接帶,旅游消費市場廣闊。自2008年以來,康縣政府憑借汶川地震災后重建的契機,對350個行政村實施整體布局、資源整合、分年建設、整體推進。
3.2.2 具體經驗實踐
在康縣生態旅游發展的過程中,其生態服務價值實現離不開政府、金融行業、企業、農戶的共同努力。政府起主導作用,對康縣旅游發展進行戰略布局、統籌規劃;金融行業保證資金支持;企業對景區基礎設施進行建設與完善。每個要素都出于不同的角度和動機,為康縣生態旅游發展獻計獻策。以下根據各要素來分別討論。
(1)政府發現、識別和發掘了康縣生態服務價值。汶川地震災后重建工作為康縣重新布局提供契機,康縣政府對全縣350個行政村實施統一規劃、整體布局。同時,康縣政府結合其實際情況創新完善了五種扶貧模式,將扶貧產業和旅游發展產業進行了良好的結合,極大程度上實現了康縣的生態價值。
(2)金融行業保證了康縣生態服務價值的實現。金融行業為企業和農戶、個體工商戶提供貸款,保證在旅游項目建設方面給予足夠的資金支持。金融機構以精準扶貧為重心,充分發揮貨幣作用,大力支持當地旅游產業發展。
(3)企業和農戶在康縣生態服務價值實現功能中起基礎性作用。企業進行項目承包,積極完善基礎設施,如修路建橋等。農戶積極開展環境整治,完成“三改一建”。為康縣旅游產業發展起到基礎性作用,提升鄉村旅游接待能力,增加游客體驗感。
3.3 取得效果
總體上看,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過程中,康縣注重以生態保護促進民生改善,使當地居民享受到生態服務和生態產品帶來的長效收益。在政府、金融行業、企業、農戶共同作用下,康縣在經濟、生態和社會上都取得了顯著成效。經濟效果:截至2018年,康縣主要生態產品產值約10億元??悼h地區生產總值從2005年的43510萬元到2017年的195546萬元。2018年康縣旅游綜合收入達到了11.73億元。
生態效果:在各個要素共同努力之下,康縣亂砍濫伐現象得到有效治理,退耕還林效果明顯,百姓“靠山致富”行為得到有效遏制。同時,濕地公園的建立在涵養水源、維持生物多樣性、保障流域內群眾生產生活和推動當地旅游業發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用。
社會效果:特色產品行業和生態旅游業的發展,使得就業機會和居民收入都明顯增加,生活水平極大提高,2004年康縣農村人均總收入1460.5元,2017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就有5927元。
近年來,康縣農林牧漁、油料、蔬菜、中藥材產量持續增長,同時促進了當地居民保護生態,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互相轉換,“綠水青山”真正轉變為“金山銀山”。
4 案例總結
通過以上分析可發現,康縣利用環境優勢發展特產產業與旅游業,這兩種路徑的結合不僅促進企業和農民增收,而且使康縣的生態、經濟、社會達到了可持續發展的水平。
通過調研,我們發現,康縣目前生態服務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還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縣域內交通及設施不完善,2018年年末康縣境內公路通車里程1748.8公里,但是二級以上高等級公路只有22.4公里,全縣客運車輛僅224輛,內部交通設施建設還有發展空間。
第二,旅游開發規模集聚效應低,鄉村旅游規模小且分散。雖然康縣鄉村旅游已初具規模,但規模小,且經營者缺乏品牌意識導致康縣旅游產品和服務附加值低。
第三,產業投入資金少,從事特色農業生產的技術人才和勞動力匱乏。特色農業與傳統農業相比投資高、收益高,但需要大量資金。2014年,雖然投入了3000多萬在特產行業里,但是遠遠不夠,在康縣十幾萬農村勞動力中,文盲、半文盲比例達到10%左右,而他們大多外出打工,造成了特色產業技術人才和勞動力嚴重匱乏,制約其進一步發展。
5 案例啟示
第一,優良的生態系統為人類提供生態價值,在識別區域生態價值的基礎上因地制宜選擇正確的路徑實現其價值??悼h就在政府識別其價值后引導生產要素在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實現其價值。
第二,人類社會對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產生的行動會影響生態系統,這反過來會影響生態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和數量,最終影響生態系統的價值量和人類福祉。在康縣人類通過保護環境使得生態系統環境好轉,生態產品數量增多,質量提高。
第三,在習近平“兩山論”中,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二者之間相互促進、相輔相成,資源轉化成資產,資產又作用于資源,形成良性循環,最終達到生態-經濟-社會的和諧狀態。康縣優良的生態環境吸引眾多游客,促進旅游業發展,多種生態產品通過種植-加工-銷售后進入全國市場,最終使得其價值得以良好實現。
總體來看,康縣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踐行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文明理念,既實現了生態產品經濟價值,又創造了生態效益,使生態產品與服務的利用水平持續可得。經濟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和民生之間達到了良好的平衡狀態,為真正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做出貢獻,在生態保護狀態下真正實現了其生態價值。
參考文獻
[1]沈滿洪.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從“兩山”重要思想到生態文明思想體系[J].治理研究,2018,(02):7-15.
[2]雷明.兩山理論與綠色減貧[J].經濟研究參考,2015,(64):23-24+30.
[3]胡詠君,吳劍,胡瑞山,等.生態文明建設“兩山”理論的內在邏輯與發展路徑[J].中國工程科學,2019,(05):159-166.
[4]焦楊.邁向新時代 開啟新征程——2018全國社區春晚走進甘肅康縣[Z].隴南市人民政府,2018-02-01.
[5]張高平,王立朝.特色產業筑起脫貧致富路——康縣發展特色產業的調查[J].發展,2012,(09):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