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宋吳越(1993-),女,四川宜賓人,四川大學錦城學院,助教,研究方向:國際商法。
摘 要:面對快速、多變的現代社會及復雜的未來可變性,個體單純的認知能力提升不足以支撐學生發展,而非認知領域能力與認知能力齊頭并進才是發展的關鍵。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法理論作為世界通行的教育理念,提倡世界范圍內的素養導向及課程改革,更加關注非認知、通用性、可遷移的能力和素養的發展?;谠摻逃砟?,提升學生非認知領域能力,本文認為需要從提升社會性能力、實踐與創造能力以及情緒情感能力之三個維度進行展開。
關鍵詞:布魯姆教育理念;社會性;實踐與創造能力;情感教育
中圖分類號:F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15.037
非認知領域能力對學生發展及高校建設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是個體應對未來的核心競爭力。根據劍橋大學關于“未來被淘汰概率”研究顯示,若個體具備以下三種技能,將很難被未來科技所取代:(1)社交能力、協商能力、人情練達的技術;(2)同情以及對他人真心實意的扶助和關切能力;(3)創意能力,這三類能力無一例外都屬于非認知能力。因此,個體僅發展認知能力是不夠的,非認知能力才是讓個體擁有應對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及未來可變性的關鍵技能。
大學教育卻往往忽視非認知能力在個體發展、職場競爭以及人力資本回報等方面的重要地位。北京青年壓力管理服務中心關于“大學生就業時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統計調查顯示,高校學生與用人單位對能力的注重領域極不對稱。其中,專業技能依然最受高校及大學生求職者關注,其次是適應能力、學習能力。然而,道德修養、組織能力、創造能力、協作能力、進取心與刻苦精神等被用人單位與現代社會所看重的基本素質,卻被高校及大學生求職者忽略。
究其內在根本原因,一方面,學生從中學的應試教育快速過渡到高等素質教育,缺乏非認知能力重要性的意識導向;另一方面,普遍高校存在強調“教與學”相關的認知能力培養,卻弱化育人作用的現象。因此,無論是學生還是高校,都存在一定的固化思維:簡單把學習看作是純粹的個體認知的過程,卻忽略情感領域、動手技能領域相關的非認知能力。
基于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法,同時結合高校實際情況及現代社會的現實需要,本文認為非認知領域能力的提升需要從提升社會性能力、實踐與創造能力以及情緒情感能力之三個維度進行展開。
1 社會性能力之維度
非認知能力的培養須將“社會性”理念及社會參與度融入學生的學習與日常中,實現外部世界、內部世界及人際世界的相互關照。高校學習與生活不應是理論知識的刻板被動輸入,相反,學生應該是社會情境下的行動者、接受者、輸出者。高校可以從增強社會性意識、將社會感知性有效融入課程設計、提升學生社會責任感三個方面進行改革,以實現學生社會性能力維度的加持。
其一,改變教學及管理理念,高校須提高對于“社會性”理念的重視,加強社會情景同高校的關系:學校雖不同于外在社會,但學生學習與生活皆發生在一定社會性情境之中。高校須以培養適應現代社會、應對未來可變性的社會型應用人才為教育核心。其二,改進課程和學習設計,增強學生的社會感知性,將社會性的必備要素嵌入學習中,同時,高校教師需要明確“要把學生帶到哪里”,重視“怎樣把學生帶到那里”,讓學生明白為什么而學,課堂所學皆能在社會與未來得到運用與發展,實現學以致用。其三,提升學生社會責任感,增加學生社會參與度;高校須加強責任意識思想教育,將學生與社會進行有效連接,將社會責任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實現學生以社會需要作為自身發展的內在驅動力。
2 實踐與創造能力之維度
為了保證布魯姆教育理念中非認知能力領域之動手技能有效發展,高校需高度重視學生實踐能力與創造能力的培養。只有提升實踐能力才能適應快速復雜的現代社會,提高創新能力才能順應個體的獨特性,應對多變的未來可能性。
從實踐性維度,四川大學錦城學院鄒廣嚴校長提出:為保證非認知能力培養,要在原有“五個課堂”的基礎上,強化“三大培養”,其中體悟培養既是提升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體悟培養的關鍵在于“親歷階段、成形階段、檢測階段、反思階段”,四個階段的有效開展與落實。然而,在現實情況中,普遍高校往往提供諸多實踐教育機會及平臺以實現“親歷階段、成形階段”,但是“檢測階段、反思階段”的效能才是最為重要且最難保證的,改革創新中也最應引起高校重視的。以高校畢業實習為例,實習課程是“親歷階段”到“成形階段”的進階,但實習結束后往往缺乏系統的“檢測階段”與可指導的“反思階段”。實踐后探討分析、疏導解惑的課程與檢驗環節缺失,以至于學生在實踐中普遍遇到的“非認知領域困惑問題”無法快速應對、糾偏改良。
對此,高??梢酝ㄟ^從增加反思階段的課程設置,同時實現測評階段的科學化、多元化予以改革。
從創造性維度,真正的高校是面向每一個學生提供平等的發展機會,即發現其最強能力優勢,在此基礎上實現最強能力的創新性發展。現實生活中,環境及文化往往在大眾心中決定了一種學習類型優于另一種學習類型,中國傳統觀念里接納成績優于一切的學習類型,但是對于實際的學生自身而言,真正高效有利的學習發展方式應該是順應個人自身的適應性及獨特性,以實現創造創新性。智力也不該是僅以統一的認知能力作為測評對象,相反,個體應該有目的地塑造、選擇自身適應性的知識和技能。據此,高校教育理念及教育設置中,須加強創新創造、長板原理的意識及運用,即發現學生個體優勢,并將優勢予以提升培養、創新發展,結合自身長板以最大可能地實現學生創造力相關的非認知領域能力。
3 情緒情感能力之維度
布魯姆教育理念除了將認知領域、動手領域作為教育目標外,同樣強調情感領域的發展。高校須重點培養學生情緒情感能力,讓學生具備發現幸福所在、追求幸福的素養性格,追求的過程中保持健全的人格和積極的心態,情緒情感能力和素質是高校能夠教且學生必須學的。
高校需要伸出有形的手,對學生的行為習慣進行有效干預、幫助;高校教師更需要嚴于律己,立德樹人,從師風師德做起,營造良好校園風氣。通過強化學生十大習慣、加強明德教育、建立良好風氣和示范環境等幾個方面對學生進行養成培養、熏陶培養。
情感教育絕非知識概念性導入,也非教給學生需要以某種特定的方式去獲得良好品德,教育真正目的而是在于獲取良好情緒情感的性格能力及價值取向。正如布魯姆情感領域高階層的教學目標:由價值或價值復合體形成的性格化,而非低階層的接受與反應。因此,教導途徑絕非道德價值是什么,而是實現思辨、反思自我,讓學生發現圓滿具足的自我、當下即完整的自我,才能對周遭心懷感恩、充滿善意,才能產生良好的情緒情感性格。
非認知領域能力是高校的重要教育目標,是學生應對社會與未來的核心技能。非認知能力及認知能力共同發展,才能造就高校與學生的未來核心競爭力,單純強調認知能力,忽視非認知能力的重要性,必然導致教育與個體的嚴重缺陷。布魯姆教育理念重視非認知性、可遷移性、通用性的能力和素養的培養與發展,需具體通過提升社會性能力、實踐與創造能力以及情緒情感能力之三個維度,才能真正科學實現非認知領域能力的有效加持。
參考文獻
[1]鄒廣嚴.大學應重視非認知能力的培育[N].騰訊新聞,2020,(08).
[2]鄒廣嚴.培養三大素養 提升三大能力 運用三大對策 邁向成才成功[J].錦城活葉文選,2020,(09).
[3]祖霽云,Patrick Kyllonen.非認知能力的重要性及其測量[J].中國考試,2019,(09)
[4]謝永祥.非認知能力對學業成就的階層異質效應:回顧與評論[J].上海教育科研,2020,(10)
[5]v張海玲.基于教學目標的課堂評價任務設計[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9,(06)
[6]趙俊霞.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概念——基于布魯姆目標分類理論[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3,(06).
[7]陳佳琦,郭濤,張培培,等.大學生認知能力與非認知能力的關系研究——以安徽財經大學為例[J].經濟管理文摘,2020,(07).
[8]李岫泉.課堂教學情感目標測評初探[J].遼寧教育,2013,(08).
[9]北京青年壓力管理服務中心,2015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壓力調查報告[R].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