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劉瀟鋆(1998-),女,山西晉城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黨的建設。
摘 要:經過黨和人民的持續奮斗已如期完成新時代脫貧攻堅任務,迎來了邁向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宏偉目標。如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形成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共識,以引領全體人民未來共創財富、共享財富的理性之路,是當前歷史交匯點的一個重要問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要求從理論、價值、路徑三個維度形成統一共識,以厘清共同富裕本質及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目標的當代價值,在實踐中凝聚生產力持續發展、民生接續發展、人的全面發展的共識及內生動力。
關鍵詞: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共識;發展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15.047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戰略性地將“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列入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之一。“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出現在黨的全會文件中的新表述,集中表現了我們黨對共同富裕的價值追求,更彰顯了共產黨人為全體人民謀福利、謀幸福的政治抱負。“人民”在全會公報中出現頻次高達23次;“發展”則高達72次。站在新征程新起點上,黨和國家繼續堅持的仍是發展、仍是為人民的發展。共識是指一定時空內人們對某一事物、概念、理論的形成發展、內涵要旨、價值意蘊的共同或共享性認知。發展是共同富裕的首要前提,發展求富是所有人都認同并積極追求的價值目標,而共同保障則是享有公權力主體的責任。“共同”與“富裕”相銜接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目標的建構基礎。要使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形成廣泛共識,人民須認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貫穿于社會主義社會發展始終的本質要求,結合新的時代特點與時代任務形成對共同富裕的符合新時代特點的理論共識;須認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與居于主導地位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一脈相承、與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異曲同工;須落腳于生產力、民生與人的發展,最終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共識建構以及實質性進展。
1 理論共識的建構:厘清共同富裕本質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上世紀70-80年代受中國經濟發展現狀以及國內國際環境影響,人口基數龐大的發展中國家不具備實現同步富裕的經濟基礎,但我國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仍是實現共同富裕,其表現形式是消除兩極分化和貧困基礎上的普遍富裕。理論共識的建構首先要厘清共同富裕本質,在處理好貧與富對立統一關系的基礎上將“先富帶動后富”一以貫之,當部分富裕達到一定水平,通過精準扶貧的方式解決先富群體與貧困群體之間的差距問題,向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進。
1.1 “先富帶動后富”一以貫之
貧與富作為統一于整體內的兩個對立面,二者首先相互對峙、互相排斥,貧即不富,富即不貧;但在統一體之內能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貧可轉化為富,富亦可變為貧。貧與富在整體運行過程中處于爭斗、共生兩種截然不同的狀態,但都推動著貧消富長、貧變為富的最終變化,達到絕對貧困者向富人的邁進。共同富裕強調的是包含所有個體在內的、部分先后的普遍富裕,不排除富裕程度上的差異,有能力、有條件的可以先富并后帶另一部分再富,從而在整體上達到共同富裕。鄧小平強調“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也正是為了帶動越來越多的人富裕起來,達到共同富裕的目的。”“先富帶動后富”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最快方式,平均發展只會導致發展水平跟不上、國民積極性薄弱,因此“先富帶動后富”是堅持共同富裕這一大原則下的社會主義政策。“三步走”戰略就是對“先富帶動后富”的精準落實,為社會生產力發展與人民生活改善制定了具體目標,為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提供了具體現實性與指導性。為解決貧富懸殊與區域發展不平衡,要實現“先富帶動后富”一以貫之,習近平反復強調發展的協調性、充分性與全面性,要重點關注貧苦地區及先富地區的貧困人群,要實現全民脫貧的全面小康。
1.2 精準扶貧落地見效
由貧變富需要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社會財富積累作為物質基礎。從“先富帶后富”到“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了發展重點由“先富”到“后富”的轉變。一部分人“先富”在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政策的帶動下得以實現,社會生產力提高、富裕達到一定水平,實踐表明鼓勵先富、促成共富的大政策在總體上是成功的。共同富裕的側重點在于“共同”在富裕達到一定水平,下一階段的目標就是消除貧富差距問題。習近平把民生工作的重點放在扶貧上,在2013年11月的湖南湘西考察時提出“精準扶貧”,要針對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精準落實扶貧工作。要“對癥下藥”,對準各行各業,推進一系列脫貧創新實踐:產業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要扶持和帶動每一戶貧困家庭、每一個貧困群眾,致力于實現貧困縣摘帽、貧困人口脫貧。我國貧困縣從2016年開始逐年脫貧,截至2020年11月23日,832個貧困縣已全部脫貧摘帽,這意味著全國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取得階段性成果,也意味著迎來了新的起點與任務:繼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精準脫貧、精準扶貧的階段性成果打通了實現共同富裕的“最后一公里”,要在精準扶貧落地見效的基礎上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富裕,讓那些剛剛脫貧的低收入、不富裕群體不斷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增強自身發展能力與自身前進動力,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永前進、不返貧。
2 價值共識的建構: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目標的當代價值
“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雖是全會文件中出現的新表述,卻有著深厚的理論基礎作為鋪墊,是全黨全社會為之不懈奮斗的價值共識與目標遵循,其提出與貫徹有著深刻的理論與現實價值。
2.1 是對馬克思主義共同富裕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馬克思曾指出,在未來社會“生產將以所有的人富裕為目的”;恩格斯也說到“通過社會化生產,不僅可能保證一切社會成員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質生活,而且還可能保證他們的體力和智力獲得充分的自由的發展和運用”。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中的“全體人民”即是社會主義社會中的所有人民群眾,如今共同富裕不僅僅是“先富帶動后富”,更側重于“后富”“全體人民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實現要有生產力高度發達作為物質基礎,通過全體人民互相幫助以保障每個人豐衣足食的生活水平。共同富裕是對以科學社會主義目標的集中概括,人民群眾在接受中國化的科學社會主義目標過程中形成了對社會主義樸素共識。人民群眾對共同富裕的愿望表達凝結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滿足人民需求與向往離不開社會生產資料公有制與生產力高度發達的經濟基礎。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繼承了馬克思主義“所有人富裕”的本質內涵,意圖在保持社會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前提下,通過依靠人民群眾創造更多社會財富與共享社會財富資源。
2.2 是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共同富裕思想的時代延展
毛澤東首次提出“共同富裕”的概念:“現在我們實行這么一種制度,這么一種計劃,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強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強些。而這個富,是共同的富,這個強,是共同的強,大家都有份”。“大家都有份”的富則是毛澤東對共同富裕內涵的大眾化表達,也彰顯了這種“富”面向社會主義國家的全體人民。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不僅將共同富裕提升到社會主義本質的新高度,更開創了馬克思主義共同富裕思想的新境界。逐漸地,共同富裕思想成了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話語,從執政話語到全體人民的共識轉化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同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一樣,需要分階段、有計劃地進行。習近平結合新時代的歷史條件,對馬克思主義“所有人富裕”、毛澤東“共同的富”、鄧小平“先富帶動后富”思想進行創造性地發展與創新,鞏固發展生產力這一根基不變,強調發展更趨于共享、全面、均衡、協調,將實現共同富裕的手段放在精準脫貧、民生發展、讓人民生活更美好上。未來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的實現過程中,應當凝聚“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價值共識,一切發展的落腳點要放在讓人民生活更幸福上。
2.3 與脫貧攻堅戰略目標一脈相承
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目標與脫貧攻堅戰略目標一脈相承、內在統一。盡管我國已全面完成脫貧任務,貧困縣已全部摘帽,但僅僅是消除了絕對貧困,在整個社會主義社會中還存在著與富裕者相對的低收入群體,繼續鞏固脫貧成效是脫貧攻堅戰略目標的延續,也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目標的起點。以鞏固脫貧成效為起點,更多關注低收入群眾、欠發達地區的發展是黨和國家的發展共識。要引導全體人民堅定新時代中國能夠創造世界脫貧攻堅奇跡,同樣也能創造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奇跡的信念。凝聚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價值共識,堅持對社會主義社會不同收入群體之間的最優利益協調機制,以實現發展成果全面共享、全民共享。脫貧攻堅任務的基本完成推動著我們繼續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奮斗目標不斷邁進。
3 在現實路徑中凝聚生產力、民生與人的發展共識
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實現最終靠發展。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需要人民就社會財富積累、人民生活保障與個人發展提高達成共識,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中立足本職、發揮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大有可為性,在實踐中凝聚生產力持續發展、民生接續發展與人全面發展的共識與內生動力。
3.1 自然與人:保持生產力持續發展
生產力是社會經濟關系中推動社會發展最重要的動力因素。改革開放以來,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觀念指導著我國科技事業與經濟發展的不斷突破。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對科技與人才發展的戰略安排傳遞出了發展與人才在實現“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中的重要作用。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離不開科技與人才的戰略支撐。推動生產力持續發展要處理好自然與人的關系,植根綠色發展理念,充分釋放科技與人才的生產力作用,滿足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協調發展的要求,為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打牢物質根基。生產力的提高意味著分給全體人民的“蛋糕”在不斷做大,才能為“切好蛋糕”提供充實豐厚的物質支撐。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實現以生產力發展為前提,需要人民自身在推動生產力與科技發展層面達成共識,一方面要豐富和提高自身科學文化素質,積累學識、培養能力、施展抱負,滿足社會創造更多財富所需的人力資源供給;另一方面要為科技進步、生產力發展提供更多腦力支持,在科技發展與生產力發展中發揮自身主體作用,不斷創造更多以人民為中心、為大眾所掌握、為社會創造財富的科學技術。
3.2 社會與人:推進民生接續發展
“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作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之一,對經濟社會發展有了更高的建設要求。改善民生福祉與共同富裕齊頭并進,人民享有的共同富裕成果則是民生福祉累積的,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必然要建立在鄉村振興全面推進、脫貧攻堅取得成效、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分配結構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提升、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衛生健康體系更加完善等目標全面實現的基礎上。全面建成小康,意味著中國的民生從保障、改善開始進入到發展階段。凝聚民生接續發展的共識,要著力于民生內涵的拓展、民生水平的提升、民生質量的改善,以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民生發展構架推動全體人民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不斷提高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確保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社會秩序安定有序,使社會利益的分配傾向于人民大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歸根結底體現在民生問題解決、民生建設與發展上,要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順應民心、發展民生,在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中有的放矢地推進鄉村振興行動,在改善民生福祉的道路上越來越接近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
3.3 人與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馬克思、恩格斯以實現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作為對未來社會的構想。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最終靠的是發展,不僅要靠生產力在經濟領域提供的物質支撐,靠民生建設為全體人民尤其弱勢群體提供的社會保障,更要靠每個人對自身發展的追求與實現。實現共同富裕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對自身全面發展的追求會內化為社會進步的潛在動力,推動社會穩步前進、物質生活殷實豐富和人民幸福安康;建立在物質基礎之上的人的全面發展,則是未來社會最大的財富積累,凝聚于每個人又惠及到每個人。凝聚人的全面發展共識,才能把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這也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現實要求:一要滿足人民需求,包括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以及成長與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教育、健康、就業等權利方面的需求等;二要依靠人民力量,通過發揮人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實現各種發展結果;三要引導人民發展,通過制度引導人的行為、提升人的全方位能力、實現人能力素質的鍛煉和理想抱負的施展。社會個體要重視自身的全面發展,不僅要提升自身發展動力及能力,尤其剛剛脫貧的低收入、不富裕群體,以自立自強的狀態鞏固自身現有物質和精神基礎,提高可持續致富能力。
4 結語
“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共識形成即每個個體在發展求富和共同保障兩個層面凝聚共識,在個體承認“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可行性的前提下,使經濟社會發展朝著這一方向不斷前進,沿著生產力不斷提高、民生更加完善、個體更加自由全面的路徑上前進,使每個個體被統一在“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下,合作、協調的發展。在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共識驅使下,每個人都在為發展求富、美好生活奮斗著,這種共同奮斗的精神所凝聚的向心力是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核心力量。在社會主義中國,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以及越來越多高收入群體的出現彰顯了“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具有可行性,從這一問題出發,將突出全國經濟工作背后所堅持的“人民至上”的正確抉擇與發展理念,不僅為經濟發展的穩步前進指明了方向,更保障了社會主義國家全體人民的根本利益。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計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N].人民日報,2020-11-04(01).
[2]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2.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0.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70.
[5]毛澤東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0.
[6]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