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杰惠
統編本教材習作單元為學生呈現強有力的習作知識,體現了為寫而讀、讀寫共生的內在編排邏輯。教學習作單元,一般按照教材編排的順序,緊扣閱讀和寫作的耦合點,從“精讀課文”中悟得表達方法,通過“交流平臺”提煉表達方法,然后在“初試身手”中初步運用表達方法,最后階段集中完成單元教學的“習作”部分。
課程標準在第三學段提出了“內容具體,感情真實”的要求。小學階段最后一冊的習作單元聚焦在“表達真情實感”上,具體指向“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寫作知識。根據大單元整體教學的理念,我們主要以“任務群”架構教學模塊,以情境任務為載體展開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境任務,激活內在動力
“讓真情在筆尖流露”是這個單元的人文主題。作文聯結著兒童的心靈,指向兒童的心靈。如果把整個教學過程比作一條水路的話,設置貼近學生心靈的情境任務,即是水流的源頭部位。讓學生情感的泉流汩汩涌動,并且能夠“流”出來,這在整個習作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本單元安排了兩篇經典課文,都具有獨特的情感之美。朗讀《匆匆》,能夠讀出一種詠嘆的調子,有些詞語、句子反復出現,既寫出了朱自清對時間流逝的無奈、惋惜、惆悵,也寫出了對自己生命狀態的不滿。史鐵生的《那個星期天》,以孩子的口吻,抒發了“我”因母親一次次爽約而傷心痛苦的心情。兩篇課文中的“情”是溢出紙面的:借景生情,情溢于景;因事生情,情溢于事;睹物生情,情溢于物;直抒胸臆,情溢于心。
教學這個單元,首先應設置有利于情感抒發的任務情境。在充分尊重學科認知邏輯的前提下,重視向學生的生活邏輯還原。表面上看,教材的每個部分都是指向寫作技能、方法的,單元導語提示了寫作方法,精讀課文的練習呼應了寫作方法,“交流平臺”“初試身手”強化了寫作方法。然而,方法、手段是為目的服務的,教材的深層邏輯是通過特有的方法引導學生恰切地表達心靈的“真”。唯有做到情感的真實,作文教學才能使得“立言”和“立人”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實現學科育人的目的。
二、統整教材資源,架構任務模塊
大單元整體教學之“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大觀念”,教學圍繞核心知識展開;二是“大任務”,以真實的情境為載體架構活動任務群;三是“大結構”,以關聯的、統整的、遞進的邏輯結構推進教學,讓學生經歷完整的學習過程,指向重點目標的達成。
本單元教學的“靶心”十分清晰,即完成一篇具有真情實感的習作,用上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的方法。這個任務置放在整個單元框架之內,它的完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過若干個學習模塊,經歷“作文完成1”“作文完成2”“作文完成3”……的動態生成過程。從任務設置到任務完成,每一步的目標具體清晰,學生手中的成果看得見、摸得著。習作的基本要素如審題、立意、選材、成稿、修改、發表等,有機地鑲嵌在大任務的完成過程之中。在這個過程中,習作內容和形式有機融合,語言與思維、情感綜合發展。由偏重結果的文章寫作教學轉向過程寫作教學,這是本單元教學設計的核心理念。
三、搭建思維支架,打開習作過程
從某種角度看,習作的問題實際上是思維的問題。讓學生的真情自然地“流”起來,不僅要設計“水路”,還要在關鍵的節點設計思維支架,這樣可以沖破思維的阻滯,讓學生的表達更流暢、更歡暢,從而進入毫無掛礙的自由狀態。
那么,關鍵的思維節點在哪兒呢?學生現有經驗和習作任務所需經驗之間是有落差的,關鍵節點就在“落差”上。學生作文時大致會遇到三個困難:學生對作文沒有感覺,要讓學生有感覺;學生沒有內容可寫,要讓學生有內容可寫;學生寫得不好,要讓學生寫得更好。因此,我們在進行本單元的教學設計時,充分考慮到關鍵節點的任務要素,使用了一些思維工具來突破。比如在任務情境設置的模塊,讓學生曬曬最近的心情,學生自由表達,適時將學生說到的具有正、負情緒的詞語寫在思維導圖中,形成一個表現心情的“詞語工具箱”,不僅把學生帶入情緒的“場”中,而且有利于學生聚焦、選擇話題。再如教學精讀課文《匆匆》,使用表格讓學生領悟朱自清是怎樣把“無形”的時間寫得“有形”的;而教學《那個星期天》,則使用情緒折線圖領悟“我”情緒的變化,并學習使用折線圖將事情發展過程中的情緒變化再現出來,有效地化解了習作中的難點。
在習作單元的教學中,要巧妙地使用范例支架和知識支架。比如,學生習作中想著力渲染某種情感,可是感覺還有點空洞或干癟,可以引入課文,學習《匆匆》《那個星期天》“事例疊加”的手法,或者重復使用某些詞語、句式,造成一詠三嘆的效果。“習作例文”提供了兩篇寫童年往事的范例:《別了,語文課》借助旁批和文后練習,啟發學生學習作者精選事例表達心情變化和穿插心情獨白的寫法;《陽光的兩種用法》借旁批,提示學生通過關鍵詞句串聯不同事例中的情感脈絡,教學時可以讓學生有意識地進行比較閱讀,找到表達的鑰匙。
總之,習作單元的每個部分是相互銜接的有機整合,這種聚合性構成了一個以培養寫作能力為中心的單元整體。教學時,以情境任務為主線,有效統整教材資源,打通學生生活,建構“行—知—行”的習作教學循環圈,讓學生經歷完整的習作生成過程,有利于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