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李殷,練子榮
(茂名市高州市中醫院骨傷二科,廣東 茂名525200)
涉及脊柱與其周圍軟組織椎管內的病變均屬于脊柱相關疾病,包括頸椎病、頸椎管狹窄、頸椎后縱韌帶骨化、頸椎間盤突出癥、腰椎間盤突出、胸椎管狹窄、胸椎間盤突出、腰椎管狹窄癥、腰椎滑脫、頸椎骨折、胸椎骨折、腰椎骨折、脊柱側彎、脊柱結核、脊柱腫瘤以及脊柱感染性疾病,如布氏桿菌病,以及骨質疏松患者所發生的壓縮骨折,此外,椎管內的腫瘤也屬于脊柱科相關疾病范疇。1984年Deramond(法國)在頸椎血管瘤的治療中對經皮椎體成形術進行首次應用,之后該技術在全世界范圍內得到飛速發展和應用[1]。經皮椎體成形術是指在影像設備引導下,通過專用穿刺裝置直接或在成形后向椎體病變中注入骨水泥,從而達到增加椎體強度或恢復椎體形狀、緩解疼痛及滅活腫瘤等治療目的的一種介入治療技術。其作用機理主要通過骨水泥的機械性加固作用來增加椎體強度及通過骨水泥聚合反應放熱來滅活腫瘤細胞及殺傷神經細胞以緩解疼痛。相關醫學研究表明[2],平均1 d內疼痛消失或在極大程度上減輕的骨質疏松椎體壓縮性骨折或血管瘤患者、骨髓瘤或脊柱轉移瘤患者分別占總數的90%、70%以上。本研究旨在探討脊柱疾病經皮椎體成形術治療的臨床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回顧性分析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本院收治的80例脊柱疾病患者的臨床資料,依據手術方法分為經皮椎體成形術組和傳統開放性手術組,各40例。經皮椎體成形術組男15例,女25例;年齡63~91歲,平均(77.2±10.5)歲;疾病類型: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性骨折33例,溶骨性脊柱轉移瘤5例,多發性骨髓瘤2例;疾病部位:腰椎33例,胸椎7例。傳統開放性手術組男16例,女24例;年齡64~91歲,平均(78.3±10.4)歲;疾病類型: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性骨折31例,溶骨性脊柱轉移瘤6例,多發性骨髓瘤3例;疾病部位:腰椎32例,胸椎8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納入標準:術前均臥床、無法自由翻身;均有手術適應證;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合并嚴重臟器疾病;合并免疫系統疾病;合并血液系統疾病。
1.3 方法
1.3.1 傳統開放性手術組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前路手術經前方將椎體顯露,鈦籠或人工椎體重建板釘固定前切除椎體腫瘤;后路手術首先將椎弓根釘擰入病椎上下椎體,將骨水泥注射到椎體中前全部或部分刮除椎體腫瘤,途徑為將后方椎弓、小關節切除,或將部分肋骨切除。
1.3.2 經皮椎體成形術組應用Corin牌骨水泥、Cook骨水泥注射器、墨菲I型Osteo-Site骨活檢水泥注射針、骨錘、連接管,將泛影葡胺設定為造影劑。患者取俯臥位,用1%利多卡因進行局部麻醉,C臂X線機透視下經椎弓根穿刺,在此過程中充分利用Osteo-Site骨活檢水泥注射針,到達預定部位后,首先對患者進行局部造影,將造影劑設定為泛影葡胺,如果具有豐富的血供,則調節骨水泥到稍稠后再注射;如果缺乏豐富的血供,則在骨水泥較稀時再注射。將2~4 mL骨水泥注射到每個椎體中。
1.3.3 術后處理術后醫囑患者臥床休息1 d,然后下地活動。為了預防感染,讓患者口服抗生素,同時,強化抗骨質疏松治療,常規對患者應用鈣劑、密蓋息等。
1.4 觀察指標①手術相關指標;②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疼痛評分(VAS),總分10分,分數越低表明疼痛程度越輕[3];③生活能力。采用日常生活障礙評分法(Oswestry評分),總分100分,分數越低表明生活能力越高[4]。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經皮椎體成形術組患者手術時間顯著短于傳統開放性手術組(P<0.05),術中出血量顯著少于傳統開放性手術組(P<0.05),術后癥狀消失時間、脊柱功能恢復時間均顯著短于傳統開放性手術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
2.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VAS、Oswestry評分比較術后,經皮椎體成形術組患者VAS評分、Oswestry評分均顯著低于傳統開放性手術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VAS評分、Oswestry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VAS評分、Oswestry評分比較(±s,分)
?
脊柱疾病包括脊柱本身病變以及周圍組織病變,脊柱從解剖結構方面主要包括頸椎、胸椎、腰椎、骶尾椎,各部位均會發生脊柱疾病。從發病因素方面分類,包括由于外傷導致的脊柱骨折、脫位以及周圍韌帶、脊髓神經損傷,骨骼退行性病變導致的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后縱韌帶骨化癥、椎管狹窄,因感染因素導致的化膿性脊柱炎、脊柱結核,脊柱骨質及周圍軟組織會發生腫瘤或者轉移瘤。先天性因素導致的發育畸形,如脊柱側彎、斜頸、脊柱后凸畸形、隱性脊柱裂、先天性的脊柱發育不良;代謝性以及免疫性因素導致的,如骨質疏松癥、佝僂病、強直性脊柱炎、類風濕性關節炎。
經皮椎體成形術最早應用于椎體骨髓瘤和血管瘤的治療,由法國介入專家發明,通過X線或CT引導,直接將介入套管針插植到病變內部,通過工作通道注入骨水泥,即骨科填充材料。對于病變椎體起到加固作用,能緩解病變椎體疼痛,減少病理性骨折引起的摩擦。目前臨床主要用于腫瘤的骨轉移治療,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經皮椎體成形術相對于傳統開放式椎體外科手術,患者痛苦小、術后恢復快。經皮椎體成形術后疼痛感立刻減輕,甚至消失,可下地活動、行走,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經皮椎體成形術能對椎體進行加固、穩定,但極易引發肺栓塞、骨水泥滲漏向周圍等并發癥,而術者謹慎操作能有效預防并發癥的發生[5-10]。相關醫學研究表明[11-16],在脊柱疾病的治療中,經皮椎體成形術治療效果顯著,充分發揮止痛作用,穩固椎體。本研究結果表明,經皮椎體成形術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后癥狀消失時間、脊柱功能恢復時間均顯著短于傳統開放性手術組(P<0.05),術中出血量顯著少于傳統開放性手術組(P<0.05)。經皮椎體成形術組患者術后VAS評分、Oswestry評分均顯著低于傳統開放性手術組(P<0.05),與上述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脊柱疾病經皮椎體成形術治療的臨床應用價值較傳統開放性手術高,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