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配豪

當前,“宅經濟”下催生的理財培訓熱度不減。很多沒有專業背景或投資經歷的消費者,都希望通過學習理財知識來增加收入,大量名為“理財課”“財商課”的在線教學課程不斷涌現。與此同時,不少消費者卻反映其存在低價誘導、虛假宣傳、霸王條款等問題。
去年12月,北京的張女士看到一則廣告:只要花一塊錢,就能加入“理財小白營”。張女士沒有太多猶豫,迅速付款,進入這個名為“十倍學堂”的理財知識學習課程。
“老師”告訴她:“無論現在是怎樣的財務狀況,通過理財增加收入,將是一生最有價值的課程?!闭n前預習、上課簽到、課后督促,讓張女士越來越有信心。12天的“理財小白營”即將結束時,“老師”開始向一部分學員推薦進階課程,鼓勵大家成為金卡會員。
“承諾課是永久的、終身制的,還有5位資產過億的大咖,一周直播上課兩次,我當時就在想,‘小白營都這么不錯了,那金卡課絕對更好。按照‘老師的說法,上14天的進階課程就可以賺收益了,年化收益率能大于15%。帶著這樣的期待,不少學員花了近8000元,成為金卡會員。但她們很快就發現,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張女士說。
初次接觸這類課程的朱女士希望繼續學習,于是就分期支付了7999元的課時費?!拔乙彩撬伎己镁貌刨I。通過花唄分期付了7999元,付之前跟我講,馬上拉群手把手教。后來說今天已經滿了,下周一拉群。付完錢了以后,就不怎么理人。”朱女士說。
山東的孫女士也是維權者之一,她比朱女士發現所謂的理財課不對勁更晚一些:“交了錢,開了課也被拉進了所謂的理財培訓群,但銷售的承諾沒有一樣兌現?!痹趯O女士給記者發來的一段課堂錄音中,所謂的理財老師甚至表示:“20%的收益不值得你花費太多時間”。
朱女士和孫女士向課程銷售提出了退款申請,但均被拖延、拒絕。孫女士說,她所在的理財課金卡會員維權群內有近兩百人,學費170多萬。記者在投訴平臺搜索,被此類線上理財課套路的人還有很多。不少學員提出退款,卻一直被以各種理由拒絕,甚至被拉黑。目前只有少部分學員在交費后拿到了發票和協議,但是發票的類目是“咨詢費”,而所謂的協議,其實是幾張報名繳費須知。由于缺少維權憑證,目前學員們維權舉步維艱。
一位姓肖的消費者投訴另一家線上理財商學院,“帶班老師宣傳說,學完課程后認為不滿意全額退款,但買課后又說需要畢業考到80分后才能申請退款”。此外,投訴者們還提出了關于教師資質、虛假宣傳等一系列的問題。
北京潮陽律師事務所律師裘葉提醒:“不要輕信機構做出的各種不符合實際的承諾和所謂的案例,要結合實際情況進行理性的梳理和考慮。雙方需要簽訂書面的培訓合同,課程數量、授課師資、能夠達到的培訓效果以及解除合同退費等重要條款的約定要明確細致。如果后期出現爭議和糾紛的話,可以先行調解,也可以通過法律途徑來解決。”
對于培訓課程內容夸張的廣告宣傳,中國法學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表示:“依據廣告法,教育培訓廣告不能對培訓的效果做出保證性的承諾。另外,對這種有投資回報預期的商品,商家應該對可能存在的風險以及風險責任的承擔有合理性的提示。如有違規,發布廣告的主體應該受到監管部門的處罰,按廣告費的1至3倍進行罰款,廣告費不好計算的,罰款最少是10萬到20萬元區間的范圍。而發布平臺明知它存在風險卻仍然發布這種廣告,同樣要承擔相應的連帶責任。要提醒大家,投資理財肯定是有風險的,而且回報越高,它的風險就會越大,這是一個基本常識。所以越是一味強調高回報就越有問題,大家越要警惕。”

國內首部《國民財商教育白皮書(2021年)》顯示,僅2019年,我國新增“理財教育”“理財培訓”相關企業近2000家,較10年前增長了800%。由此,很多專家預測,財商教育將是一個達到百億級規模的藍海市場。
當下,互聯網的基礎設置普及也讓財商教育有了更大的空間。據iMedia Research數據,中國互聯網理財用戶規模正不斷擴大。2019年互聯網理財用戶規模達到5.29億人,預計2020年將增長至6.05億人。相關調查顯示,與其他社會技能相比,九成以上的受訪者表示希望提升理財投資方面的技能。
雖然理財不一定能賺到錢,但教人理財顯然是賺錢的。據媒體公開報道,這個行業的一家頭部企業2020年上半年做了12億元流水,著名審計機構曾去該公司調研,其余幾家頭部公司的業績也是如此。
一些業內人士及法律界人士認為,財商教育確實有必要存在,但行業不規范現象亟待監管。關于財商教育的具體教學內容,目前行業內尚無具體的標準。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培養用戶良好的風險意識、全面的金融知識、適宜的金融技能是目前市面上課程設計時的主要參考維度。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研究所所長助理劉濤指出,理財在線培訓服務是互聯網的新業態,同時涉及金融和教育的交叉領域,需要制定標準對行業基礎內容進行規范,以應對市場的快速發展。
中國人民銀行科技司標準規劃處馮蕾則強調,要明確標準使用的業務場景,一經推出則需要培訓機構嚴格遵守相關內容。教育屬性的培訓機構應明確培訓內容,應限定在理財知識的教授,不應涉及理財金融產品的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