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冉冉
近日,“一個人的公交臨停站點”獲得刷屏式點贊。據媒體報道,在湖南常德,7歲的小千自幼監護缺失,唯一照顧他的外婆生病后,上下學就成了小千的難題。于是救助中心聯合公交公司,在小千家門口設了臨時停靠站,以保護他上下學。
當地公交公司說,這是53年來首次為一個人設一個站點,可以說,算得上一次打破規則的“例外”。破例的對象,沒有什么特殊身份,也不是出于利益關系,而是為了一個小學生和獨自照顧他的外婆能等來一趟上學車。生活中常有這種小事,它既不非常緊急,也不非常重要,卻讓遇到的人很不方便。對于故事中的祖孫倆來說,天天打車、買車自駕都不現實,麻煩別人接送不僅欠下人情還可能傷害到孩子敏感的心,不送孩子去學校更是不行。
看見之后呢?不是要求規則讓步,而是讓規則意識與社會善意充分結合。當地沒有“默許”公交司機破壞交通規則、擅自為小學生途中停車,也沒有要求外婆“走流程”打申請來徒增實際困難,而是主動想好解決方案、把臨停站牌送上門,潤物無聲地為群眾減輕心理負擔,免除現實窘迫。
一枝一葉總關情。隨著基本公共服務的逐步完善,讓人們煩心、憂心和揪心的,不見得總是什么大事,萬家喜憂就體現在點滴小事上。做群眾工作,就要從細微處著手,把群眾冷暖放在心上。法安天下,德潤人心。做好事關群眾的具體工作,就要既倡導規則意識,又彰顯制度溫度。
一個人的公交臨停站點,不應該就此“孤獨”,社會需要更多切實滿足群眾需求“不過站”“不過夜”的良好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