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培軍 張愷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黨向人民、向歷史做出的莊嚴承諾。黨的十九大賦予了全面建成的小康社會嶄新全面的內涵:
到建黨一百年時建成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小康社會。
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在這一特殊的歷史時刻,總結和闡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對“小康”概念的創新性闡釋,特別是對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小康社會”賦予的更高標準和更豐富內涵進行梳理,是新時代治國理政的必然要求。
改革開放后,中國共產黨人賦予了“小康”一詞新的內涵。鄧小平在規劃中國社會現代化發展進程的藍圖時首先使用了“小康”的概念。1979年12月6日,鄧小平在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說:
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1984年3月25日,鄧小平在會見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時說:
翻兩番,國民生產總值人均達到800美元,就是到本世紀末在中國建立一個小康社會。這個小康社會,叫作中國式的現代化。翻兩番、小康社會、中國式的現代化,這些都是我們的新概念。
在此背景下,黨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了“三步走”的戰略目標,即第一步到20世紀80年代末解決人民溫飽問題;第二步到20世紀末使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在此基礎上,黨的十六大又提出了本世紀頭20年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的目標;黨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
尤為引人矚目的是,邁入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將其列為“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第一個“全面”和“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將其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黨的十八大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進行了充實和完善,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調整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字之差,但既體現了所處歷史方位的新變化,更順應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要求。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歷史性課題,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遵循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科學發展、堅持深化改革、堅持依法治國、堅持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堅持黨的領導的六大原則及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等一系列目標要求,賦予了“小康”更高的標準、更豐富的內涵。黨的十九大將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為大會的主題,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提出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等一系列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舉措,將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內容,決心建設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的小康社會。
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建成的小康社會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小康社會,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首要特征和內涵。人民利益無小事,任何工作都要突出以人民為中心的核心理念。全面建成的小康社會體現了人民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其實現既是人民創造歷史的過程,也是中國共產黨維護人民權益的過程。
一方面,全面建成以人民為中心的小康社會是人民群眾創造的社會。“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全面小康絕不是等出來、想出來的,而是在億萬人民群眾實干中創造出來的。以農民為例,曾創造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鄉鎮企業和村民自治三大偉業。特別是在這次新冠疫情防控中,危急時刻,人民群眾的力量更加顯得偉大顯得有力。在嚴峻疫情面前,全國102555個社區都成立了社區居民委員會疫情防控指揮部,充分調動和挖掘社區里的人、財、物,利用群防技防等手段對城鄉社區生活或工作中的各類人群進行分類分級分期聯防聯控,讓居委會、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志愿組織、駐區單位、居民等不同主體各司其職,各盡其能,依靠人民群眾和各類組織共建共治共享共贏。
另一方面,全面建成以人民為中心的小康社會是中國共產黨維護人民群眾權益的社會。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這體現在正反兩個方面,一方面,無論是常態還是危急時刻,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治理理念。比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暴發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始終高度重視,多次召開會議、多次聽取匯報、作出重要指示,始終堅持生命重于泰山,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全國有3900多萬名黨員、干部在抗疫一線,1300多萬名黨員參加志愿服務,近400名黨員、干部為保衛人民生命安全獻出了寶貴生命。此外,中國共產黨堅決整治危害人民利益的各種違紀違法行為,于細微處見精神。例如,黨的十九屆中紀委四次全會指出,要集中解決好貧困地區群眾反映強烈、損害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精準施治脫貧攻堅中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問題,加強對脫貧工作績效特別是貧困縣摘帽情況的監督。2019年1月至11月,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共查處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5.11萬起,處理黨員干部7.18萬人,其中給予黨紀政務處分5.12萬人。
“小康”既不是一個單純的經濟概念,也不是單純的民生概念,而是一個包含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全方位、多領域的綜合性概念。全面建成的小康社會就是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社會。
全面小康意味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小康的社會首先意味著要消滅貧窮,實現經濟發展。改革開放以來的各項經濟數據充分證實了中國小康經濟的高速和高質量發展。一方面,經濟高速發展,1978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為3679億元,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快速發展,2018年首次達到900309億元,2019年接近100萬億,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中國人民富起來了。另一方面,經濟高質量發展,2019年,中國城鎮化率超過60%,服務業超過GDP的比重50%,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新常態下奉行新發展理念,大力支持5G、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物聯網等技術創新和產業應用,推進現代物流、智慧城市、線上課堂、網絡購物等業態發展,中國經濟逐漸強起來了。
全面小康意味著社會主義民主政治。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60周年的大會上提出評價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八個標準”,中國政治制度用事實堅定地做到了社會主義政治是民主的、有效的,一方面,中國式民主建構了一整套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體系:“一個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三個基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一個‘三獨制度”(獨特的、獨有的、獨到的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另一方面,中國式民主展現了自身的特點和優勢,是一種全過程的民主,將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協商、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整合在一起,實現了選舉民主和協商民主的有機統一,實現了人民的主體地位和國家的主導作用的有機統一。
全面小康意味著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和軟實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離不開中華文化的發展繁榮。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的內在需求已經從物質生活擴展到精神層面,對精神文化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需求不斷增長。文化強,則人民強、國家強。這體現為馬克思主義牢牢占據了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地位,體現為社會主義國家核心價值觀更加深入人心,體現為社會主義文藝繁榮發展,體現為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更加蓬勃進步,人民將享受更多的文化成果,精神文明得到極大豐富。
全面小康意味著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將始終在發展中注重社會和諧,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既做大蛋糕,又分好蛋糕,不斷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水平,努力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以脫貧攻堅為例,中國貧苦人口從2012年年底的9899萬人減到2019年年底的551萬人,貧苦發生率由10.2%降至0.6%,連續7年每年減貧1000萬以上。從根本而言,和諧的小康社會要著力解決好不同地區、不同階層、不同時期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健全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特別是從新冠疫情反思中要健全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著力化解影響社會秩序和活力的新的結構性矛盾,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
全面小康意味著社會主義文明生態。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全面審視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問題,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積極探索推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之路,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以環境質量的持續改善來實現綠色經濟、文明生活和美麗中國。從實踐來看,生態文明在各領域各行業各部門成效顯著。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各項措施全面實施,北方清潔取暖、污水管網建設等措施將持續發揮效益。這次的新冠疫情也讓大家更清楚看到健康的生活方式、嚴格的環境保護等方面的重要性。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
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體目標是,到我們黨成立一百年時,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顯成效。
全面建成的小康社會就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實現現代化的社會。
就治理體系現代化而言,強調誰治理、治理主體。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始終在黨的治國理政中占據重要位置。2018年2月,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和《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明確指出:“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場深刻變革。”本次機構改革是我們黨首次從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高度進行的深層次、戰略性制度安排,堅持以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為統領,以推進黨和國家機構職能優化協同高效為著力點,將東西南北中、黨政軍民學各個系統、各個層級一并考慮。
就治理能力現代化而言,強調怎么治理、治理方式。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管理和治理一字之差,但治理體現了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施策和源頭治理。”這主要是講管理和治理的方式不同,這次《決定》更是把治理方式概括為“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表述更直截了當,這是“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的必然要求,是為了實現好的制度績效和高的制度執行力。以依法治理為例,在國法層面,在2011年,以憲法為統帥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初步建立,到2019年10月底,我國現行有效法律275件,行政法規600多件,地方性法規12000多件。在黨規層面,截至2019年4月,我國現行有效黨內法規約4100部,中國共產黨通過構建以黨章為根本大法的黨內法規體系實現與以憲法為根本大法的國家法律體系有效銜接和良性互動,從制度設計和實踐運行上實現依憲治國和依憲執政的有機統一。
實踐無止境,創新無止境,奮斗無止境。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們不斷深化了對“小康”及“小康社會”的認識和理解,“小康社會”作為一個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理想社會狀態,正在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接續奮斗中,不斷結合新的時代條件而體現出新的內涵,不斷從美好的理念轉變為美好的現實。一個以人民為中心的小康社會,一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協同發展的小康社會,一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更加現代化的小康社會,正向我們走來。
(作者簡介:孫培軍,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副教授;張愷,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