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振

一套將積極影響幾代人的三卷本,以弘揚傳統優秀文化、開創研學旅行實踐教育為亮點的叢書《36品——青少年人文教育經典閱讀》(后簡稱《36品》)問世,并在教育界產生強烈反響。叢書由研學實踐教育專家李濟林潛心策劃,由著名教育家章開沅先生、顧明遠先生、樓宇烈先生任總顧問,由華中師范大學董澤芳教授、海南師范大學畢光明教授、海南省創新教育研究院執行院長李濟林擔綱主編,凝結了58位編著者為國興才的瀝瀝心血。這套勵志研學、立德樹人的精品讀本,讀者對象是處于生命“三春”季節的青少年,堪稱獻給人生之春的豐厚而珍貴的精神禮物,充分體現了編著者對青少年最真摯的愛。披覽是書,讀者獲得的不僅是精神的豐盈和陶醉,而且是人生的徹悟和奮起。
“我以我血薦軒轅”,是魯迅先生當年赴日求學所寫的詩句,這種感時憂國、舍身報國的熱情代有傳人,至今還在不少書生血脈中汩汩流淌,《36品》的策劃者和編著者就是一個明證。該書的策劃思想、編著宗旨、總體設計和寫作過程,無一不體現出“血薦軒轅”的情懷,有第一等襟懷方有第一等“文章”。
叢書策劃、編著起心動念全在于立足現代教育的制高點,為民族的振興“謀萬世”,為國家的昌盛“謀全局”,在于“完善世道人心,挽救人類文明”(章開沅語)。策劃、編著者胸襟寬廣、目光宏闊、思慮深遠,以“謀萬世”的眼界“謀一時”,以“謀全局”的精神“謀一域”,胸懷重振炎黃子孫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讓龍的傳人的優秀品質傳承千秋萬代的美好愿景,試圖通過精心打造《36品》,肩負起傳播核心價值觀、弘揚傳統美德、塑造創新品質、重建人文精神的歷史重任,這樣的策劃思想、編著宗旨毋庸置疑是極為崇高的。讀書人“位卑未敢忘憂國”的拳拳赤心,教育者“欲栽大木柱長天”的殷殷宏愿,于斯可見。
該書的總策劃、總主編及58位編著者中有專家,有學者,有作家,有良師,他們都有自己的孜孜以求的術業,但強烈的使命意識,使他們自發團聚,勠力同心,“自討苦吃”,共襄盛事。兩三年寒暑易節,編著者窮搜書海,殫精竭慮,歷盡艱辛,終于成稿。總策劃對《36品》編撰全過程都進行了悉心安排,從36品36個主題的遴選,到每個主題的文化詮釋;從每個主題的體例設計,到樣章撰寫,組織了多次教育專家研討會。《36品》初稿問世后還在武漢、廣州、海口三地五所重點中學組織學生試讀,嗣后又多次邀請方家鴻儒根據學生反饋意見研討會修,集思廣益,補苴罅漏,數易其稿,乃成精品。篇篇慘淡經營,字字嘔心瀝血,蠟炬未盡,雕琢不已。若非深懷憂國報國之念,他們豈能如此不厭其煩地默默奉獻?
叢書所談價值取向12品、傳統美德12品、創新品質12品,囊括了民族振興、國家強盛所迫切需要的種種核心素養,要將這“36品”對青少年解說通透,非廣泛融攝富于啟迪性、趣味性、典型性的文化資料不可。值得慶幸的是編著隊伍成員大都學貫中西、腹笥宏富,故能廣采博納,取精用弘。客觀需要與主觀優勢,決定了這套叢書覆蓋寬廣,內蘊豐厚,展示出萬金同爐的風貌。
據不完全統計,該書征引中外典籍37部(包括《尚書》《周易》等中國古代典籍32部和《權力的時代》《波斯人信札》等外國名著5部),單篇文獻66篇(包括冰山取角鉤玄提要者36篇、連類而及片語咀華者30篇),古今中外詩詞55首(包括古代詩詞41首、現代詩歌4首、外國詩歌1首),古今故事52個(包括中國故事40個、外國故事12個),新聞紀實41則(包括國內新聞28則、海外新聞13則),還有至理名言336句、古語民諺14條、對聯7副,現代歌曲4支……內容涉及諸子文集、哲學政論、宗教歷史、物理科技、文學藝術、典章制度、語言雜卜等。叢書包羅萬象,風光無限,似萬紫千紅的花園,又似奇珍琳瑯的寶庫。精妙的解說、精美的短章、優美的詩篇、生動的故事、精辟的警語紛至沓來,將讀者帶進山重水復、曲徑通幽的閱讀勝境。
叢書僅薄薄三冊,容量巨大而高度濃縮,旁征博引而條理井然。在材料的選擇和處理上,既察于“時”,符合中國國情,聯系改革開放,反映現實生活;又審于“人”,突出以人為本,符合教育規律,激發讀者興趣。面對浩如煙海的資料,編著者獨具手眼,千淘萬瀝,裁云割錦,優中選優,取昆山之玉,擷空谷幽蘭。處理材料堅持“三通”原則:一是古今貫通,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該書以傳承傳統文化為重心,故此“古”的成分甚濃,然而,也并非一味泥古,在弘揚傳統的同時,又能密切貼近現實;二是中西融通,編著者們絕非坐井觀天之輩,而有著“兩腳踏中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的才情,用材既做到立足國情,又堅持“拿來”,洋為中用;三是科際會通,鑿通學科壁障,使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相互滲透、相互依存、互相補充,實現多元融合。
該書能卓有成效地實現“三通”,關鍵在于在具體編寫過程中恪守綱領同一、話域同一和主調同一。綱領同一有兩個層面,全書綱領是一個“品”字,無論談價值觀念,談傳統美德,還是談創新品質,皆以“品”字為綱;局部綱領則是36“品”諸品冠名的“文明”“正義”“創造”之類關鍵詞。話域同一,即以每“品”為單位的小板塊,不論采用何種材料,不論屬于哪個欄目,均緊扣同一話題,絕不旁逸斜出。主調同一就是大到整部叢書、小到每個板塊,褒貶態度是同一的,彰顯真、善、美、正,鞭撻假、惡、丑、邪,確保給予讀者的是滿滿的正能量。“三同”有力促進了“三通”,理一分殊,貌異神合,九派朝宗,殊途同歸。就這樣,書中所揀擇的古今中外各不相同的材料,都成了“六經注我”的絕好注腳,多層次、多角度地將36“品”演繹得透骨淋漓,全書成為經緯縱橫、錯彩鏤金的有機整體。
該書雖不是文學創作,但確乎達到了“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的寫作佳境,林林總總,氣象萬千,體例建構給人雜花生樹之感。下面以“花”為喻,姑妄言之。
從宏觀上看,全書“花序”整一。三卷分冊為三大團塊,每個團塊均由12品構成,體量完全等同,俯瞰為“品字形”方陣,豎視為“三棱型”巨筑,分之各自獨立,合則融為一體,輪廓分明,整齊穩實,與但丁《神曲》和馮夢龍“三言”近似。每卷12品均由引言(提綱挈領)、文字演化(溯源考據)、經典美文(義理闡發)、詩詞曲賦(辭章拓展)、故事傳道(對比印證)、研學旅行(觸景感懷,碰撞求索)、心靈悟語(深思篤行,知行合一)等固定欄目組成,大框架里套小框架,層層鋪排,有條不紊,如藤花繼序,連簇遞出,手法類同《天方夜譚》。總而言之,《36品》每卷的“花序”和每品的“花序”,都分別是同一模式的復制,但這種“復制”給人的感覺不是刻板機械,而是精巧精致,如同七寶樓臺那樣的精巧和千絲織錦那樣的精致。
從微觀上看,每個單品“花色”各異。36品“花序”盡管相同,“花形”盡管相似,但因為言說對象不同,必然呈現36種不同“花色”。盡管“花瓶”或曰“花籃”的規格毫無二致(欄目固定),色調配搭卻同中求異,各色“花朵”的內部色素、敷色法式不盡相同。比如,同是“經典美文”,有的是論文,有的是散文,有的是寓言,有的是信札,有的是奏章,有的是碑記,有的是文告,有的是宣言,有的是雜文,有的是故事;同是“故事傳道”,或時空上古今對比、中外比較,或性質上善惡對照、成敗對照、儉奢對照、勤惰對照、雅俗對照、同類疊加。材料看似信手拈來,其實匠心獨運,72個傳道故事,沒有一個雷同重復,更沒有一處隨意湊合。全書36朵“花”的編織全然服從于主旨表達的需要,異色爭輝斗艷,同色濃淡相宜,通體姹紫嫣紅開遍。
從效果上看,叢書“花韻”怡人。策劃者別出心裁地為每一品配了契合主題、引人遐想的花語,花語的點綴無疑有助于增添各“花”的獨特風韻。“花韻”怡人更得力于文字的組織,該書著筆成繪可圈可點。且不說引言開篇的簡約精要、語詞奧義的探驪得珠、文段剖析的切中肯綮、詩詞解讀的發幽抉微、故事評點的畫龍點睛、思行作業的允當佳妙,單是研學旅行的富于創意就讓人驚嘆。
“研學旅行”欄目是本套書精華中的精華。開辟此欄目充分體現了總策劃的教育思想理念,就是要大力培養我國青少年的家國情懷和創新創造本領,這恰恰是我們現代教育的短板,也是我們中小學生的弱項。該書所精選的中外游學地點,無論是先賢故里、陵窟祠廟、古城雄關,還是勝景樓臺、廣場學府、現代園區,都能自然妥帖地構成特定劇目表演的生動場景;36篇研學劇本實為戲劇形式的哲學論文,行文思路清晰而靈動:提出問題(啟發討論)—分析問題(各抒己見)—解決問題(總結升華)。劇本演出儼然是《論語·先進·侍坐章》的現代版:孔老師循循善誘,慈藹可親,四弟子暢所欲言,各見情性。師者談言微中,雋語點化,諸生憬然欣然,如坐春風。劇情妙趣橫生,韻味無窮。可以想象并期待的是,總策劃下一步規劃設計的與本套叢書相配套的延伸作品——36品核心素養研學旅行實踐教育課程體系,以及36品研學旅行實踐教育基地建設將在全國各地開花結果。
血薦軒轅的著述情懷、萬金同爐的文化內涵和雜花生樹的文本樣態,決定了《36品》富有正身塑魂、博才廣智、怡情悅性的巨大能量和恒久魅力,這樣的好書定然會使青少年“愛不釋手,受益終身”。
(作者系武漢設計工程學院教授。)